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德州枪击案对孩子的影响?如何让孩子们了解恶性事件?有时善意的隐瞒更可怕!

德克萨斯小学枪击案发生之后,陈太太并没有跟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们说过任何相关的信息。

她的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只有6岁。

在她看来,孩子们太小了,他们不能也不需要知道这些。

所以哪怕案件一天天牵动人的神经和心弦,她有时也忍不住想跟先生聊一聊——但都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

没过两天,陈太太发现大儿子似乎不那么开心了。

不仅放学回家的路上心事重重,甚至在第二天早上出门之前,怯生生地问她:“妈妈,我今天可以不上学吗?”

“你的原因是什么呢?”陈太太随口问,只当这是小朋友隔三差五的懒惰。

大儿子张了张口,还不等他出声,就听一旁的小儿子叫嚷道:“哥哥说,学校里有坏蛋!一枪一个小朋友!去了就会死!”

听闻,陈太太大惊失色——为什么他们会知道这些?!

她安抚完了两个儿子,急匆匆地打电话给老师。

老师回复说,而起因是有一位同学在班级里对大家谈论这桩新闻,带着小孩子们特有的夸大。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影响了很多孩子,所以她两个儿子的反应并不是个例。

遇到类似问题困扰的还有刘先生,他跟妻子育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儿。

在空难事件发生之后,他12岁的女儿也从自己的华裔钢琴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老师原本只是一句对于世事无常的感叹,但听在小女孩的心里,就逐渐形成了阴影。

她开始逐渐变得害怕旅行,害怕乘坐飞机,总有一种被害妄想的阴云挥之不去。

他们给孩子进行了专业的心理疏导,过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把这条沟壑抹平。

如果你现在问刘先生,这件事给他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他八成会说:“我后悔把她一直呵护在温室里,没有从小建立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也后悔自己没有用恰当的方式,把一些东西传递给她。

的确。

太多家长,无论是华裔还是其他,对自己的孩子总有一种天生的呵护欲望。

“年纪还小”就成了一个百用百灵的借口——无论是在说服孩子,还是说服自己的过程里。

有些负面的事件、恶性的新闻,在家长们看来不需要孩子们知道,因为他们还小,不需要这么早成熟,不需要那么快认识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怕孩子们害怕,怕孩子们心灵受创。

想法是好的,但事实上呢?

在这个信息无孔不入的年代,孩子们的思想也变得敏感且早熟了起来。

部分家长三缄其口的新闻,他们完全可以从其他地方听到,比如广播电视、同学老师、社交网络、甚至路人的只言片语。

所以,这些家长的“善意”隐瞒,其实未必能起到多大用处。

反倒是,如果孩子们从不恰当的渠道、以不恰当的方式得到一些不全面的信息,就像前面说的陈太太和刘先生的孩子们一样,那才会造成不好弥补的影响。

因此,别把孩子们当做温室里不堪一击的娇花,学会用合适的方式传递负面新闻给孩子们,帮助他们真正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才是家长们应当学习的东西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妨听一听儿童心理专家的一些建议:

首先,限制接触突发新闻。

家长们可以控制信息量,不要让你的孩子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经历这些新闻,包括让电视或音频在后台播放。 2017年,42%的幼儿家长告诉常识媒体,电视“总是”或“大部分”时间都在开着。

美国女孩艾莉森·奥库恩(Alison Aucoin)记得,小时候她的父亲在越南战争期间看晚间新闻。清楚地记得步枪的快速射击和士兵的喊叫声,但真正让她害怕的是记者和主播们不断使用的两个词。

因为小朋友的个人判断有限,所以在她将“游击战”(guerrilla)错听成“大猩猩”(gorillas),她一度非常害怕有些恐怖的东西会藏在自己的壁橱里。

其次,家长可以询问孩子的想法。

虽然限制了孩子接触突发新闻,但有些事件太大了以至于无法避免。

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媒体研究员塔拉·康利(Tara Conley)说,成年人应该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来和孩子交流,比如在餐桌上或睡觉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感觉如何,他们想什么。

从而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反思和分享。

第三,给孩子事实和背景

著名作家霍利·科尔贝(Holly Korbey)表示,谣言和误解实在是太可怕了。

她举例说,有一次,在一些国际新闻爆发后的几天里,“我的孩子在Instagram上给我看这些表情包和谣言,说男孩们被征召参加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开玩笑。”

所以,在一些可怕的事件发生后,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事实。

第四,当他们问为什么事情会发生时,不要贴“坏人”的标签

很多负面新闻,一时之间我们的确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它的发生。

但是,贴“坏人”或者“邪恶”的标签是不可取的。

这不仅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增加孩子们的恐惧和困惑——他们会一直背负着“这个世界或许是邪恶的”心理压力。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说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父母不应该害怕说“我不知道”。

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第五,鼓励孩子通过玩和艺术来理解世界

孩子们经常试图通过艺术和创造性的游戏,来理解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有时,大人看到孩子们重演或画一些可怕或暴力的东西会感到不安,但这种游戏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意义创造。

其实成年人也会这样做,比如通过与朋友讨论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表情包。

这能帮助我们在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尽力甄别可信的信息。

第六,让孩子们注意到人们是如何互相帮助和照顾的

很多时候,新闻是负面且恶劣的,但留给我们的东西应当是积极的。

比如,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如何互相照顾,如何互相安慰和鼓励。

有证据表明,谈论帮助者确实会影响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比如1999年哥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图画里充满了暴力、枪、刀和死人。

但是,在9·11袭击发生后,媒体报道的风向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关注“国家强大”这样的内容。

这必然对孩子们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绘画以美国国旗和警察或消防员等英雄为主题。

最后,一起采取积极行动

比如,孩子们对枪击案件存在心理阴影,与其只担心他们的情绪,不如告诉他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甚至在事态严重的时候,可以考虑带孩子么们参加一个和平的集会或抗议,一起收集捐款或写信给民选官员,这种群体性的能动感可以极大地减少孩子的焦虑。

换句话说,不要只是做一些软弱的、且毫无说服性的单纯安慰。

另外,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7岁以下:

尽量远离新闻,不要让孩子们看到冲击性的图片画面。帮助他们感到安全,向孩子说明他们可以找到保护和帮助的所有方式,比如联系家人和爱人,让他们放心。如果新闻事件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提到距离来安慰他们。

对于生活在暴力频发社区的孩子来说,分享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小贴士,让他们留在家里并感到安全,和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待在一起,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应该联系谁,依偎在一起看一些愉快的事情或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这些可能比对概率的逻辑解释更有效。

8-12岁:

仔细考虑孩子的成熟度和性情。如果孩子过于敏感,一定要让他们远离直接粗暴的电视新闻,因为重复的画面和故事会让危险显得更大、更普遍、更接近。

随时准备提问和交谈。在这个年龄,许多孩子会以赤裸裸的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件的道德问题,并正在发展他们的道德信仰。家长可能需要解释偏见、偏见以及公民和宗教冲突的基本原理。这是问他们知道什么的好时机,因为他可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信息,家长可能需要纠正事实。

谈论并过滤新闻报道。如果孩子使用互联网,那么和他们一起上网,过滤掉有不良信息的网络,对他们在虚拟社会的路径进行控制,毕竟这里有太多不可控的信息。

青少年:

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将独立吸收新闻,不妨与他们谈谈见解,这会帮助了解他们从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已经知道或了解到的情况。

或许他们会把事件个人化,也可能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会受到暴力的影响。但是,请试着解决他们的担忧,不要忽视或贬低他们。

如果你不同意媒体的描述,就解释清楚原因,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媒体和新闻有更准确的认知。

如果你也是“陈太太”和“刘先生”们的其中一员,不妨从现在开始学会怎样与孩子们沟通这个真实的世界。
其实并不算难,但确实是一堂必修课。

Ref: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