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远距离传播?加拿大专家称无需恐慌

气溶胶并不神秘

北京时间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确认。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

1、直接传播:患者或感染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2、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3、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远距离传播?加拿大专家称无需恐慌

其中的气溶胶传播是三种传播途径中隐蔽性较强也容易被忽略的一种。

事实上,直到北京时间2月5日,卫生防疫专家才第一次提到新冠病毒肺炎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这也使得这个绝大多数人今生从未听过的专业名词瞬间成为新晋网红。

上海市卫生局在2月8日晚明确提醒所有人:加强家庭内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消息发布后,深夜的朋友圈瞬间炸响!元宵节的灯光并没有让大家感到一丝安慰。

有人说,气溶胶传播就是病毒可以随空气传播,避无可避!

也有人说,走在没有人的大街上都有可能感染病毒!

还有人说,不戴N95口罩就不能防范气溶胶传播!

甚至有人扒出2003年非典时香港淘大花园的案例说,病毒可以从下水道悄悄出现,防不胜防。

诸如此类的恐慌言论五花八门,但都忽略一个常识,那就是“气溶胶”在不叫“气溶胶”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病毒在不叫病毒之前也在地球存活几十亿年了。如果病毒搭上气溶胶就能无死角感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那这个地球早就安静了。

所以气溶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病毒传播渠道的一种,而且是严格受到环境限制的一种。所以并不值得公众为之恐慌。

广义上讲,气溶胶(Aerosol)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气溶胶的粒子直径在 0.0001~100μm 之间。其液态粒子称为雾,小于 1μm的粒子称尘。

大家看到这就会恍然大悟,这东西不是天天存在吗,其实气溶胶无时无刻都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中,你可以把地球视为一个巨大的气溶胶世界。

狭义上可以致病的气溶胶主要是指飘尘,飘尘粒径小于10微米,容易随风起舞被人体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M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er)。

没错,大名鼎鼎的雾霾主要成分PM2.5也是气溶胶的一种,当然PM10-PM2.5都被视为可以传播疾病的“飘尘”气溶胶。

而颗粒直径大于10微米的被视为降尘,降尘在特定环境下也有传播能力,比如鞋底上踩的泥,如果被病毒感染带到家中,干化之后受到扰动也是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病毒的。

既然气溶胶的背景强大,覆盖面广,难免引起公众对防控难度的担忧,而加拿大BC省资深ICU医护人士根据加拿大疾控中心的指引第一时间对北北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气溶胶传播并不可怕!真正需要加强防护的是一线医护人员,普通人无需恐慌。

该人士在给北北的留言中写道:

“我们需要明白哪些医疗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包括:气管插管和拔管,支气管镜检查,诱痰,心肺复苏,气道开放式吸痰,尸检,雾化治疗,收集鼻咽拭子,高流量吸氧,经面罩正压通气,高频震荡通气,以及钻牙、洗牙等口腔科操作。”

“按照BC省疾控中心提到的指引(Aerosol Generated Procedure)。只有医务人员才需要面对这样的高危医疗操作场合,比如ICU等。所以N95是进行这些高危医疗操作必须佩戴的防疫保护设备之一。”

该人士指出,“很多新概念公众来说可能都是新名词例如气溶胶和几天前的通过粪便传染等途径,  我们这里的医务人员来说都是融入血液里面的防疫基本常识。”

该人士认为,“国内报道这个是因为这是新型病毒,所有传染途径是否按照现有医学理论传播途径等知识都要再次核实,这是严谨的表现,感恩国内同行们分享信息,全球抗疫最重要一点就是信息战。”

听完该人士的解释,北北被吓散的三魂七魄才算慢慢归位。

毕竟,普通人很容易把气溶胶传播错误理解为空气传播,那意味着人类无处躲藏,只能藏在N95口罩下惴惴不安的生活,等待病毒的召唤。

但实际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糟糕,气溶胶传播只不过是需要所有人引起重视的传播手段之一,并不比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难以预防。

不过,无论是加拿大BC省资深ICU医护人士还是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都没有提到两个关键问题:

1、气溶胶传播的有效距离。

2、气溶胶携带病毒达到什么浓度才会致病。

如果融汇成一个问题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造成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对此问题国内专家也有回应。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表示,大于10微米甚至50微米以上的气溶胶颗粒一般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拦。小于10微米的的气溶胶颗粒主要分布在高空,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最重要的是,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表示,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喷嚏和大小均会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称,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而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是呈现指数级下降,通过敏感的监测可以测出,但是否能够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重磅|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远距离传播?加拿大专家称无需恐慌

根据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解释的最为详细:

1、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

2、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

3、定量来说,静止空气中同一高度的小颗粒停留时间跟其表面积成反比。对于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为1小时以上。

4、而环境中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可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余味还久久不散。

5、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 “胶”,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目前,国内医生给出的防控气溶胶建议是:

1、外出后进家门之前给鞋底鞋面消毒。

2、用湿毛巾或者其他物品堵住下水道地漏。

3、尽量不要停留在封闭的公共场合。

其实加拿大BC省资深ICU医护人士解释的已经很清楚了,气溶胶必须在特定空间内,携带大量病毒集中漂浮才能导致较高的传播几率,在室外环境中,尽管可能有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被人吸入,但基本不足以致病。

所以开窗通风、出门遛弯这些做法并不会被气溶胶中的病毒传染。如果以香港淘大花园的案例为戒,就要做好下水管道的封闭,防止有感染者通过粪便行程气溶胶感染同一栋楼的居民。

早在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很有可能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随后钟南山院士提醒大家小心“粪口传播”。

所谓粪口传播,当然不是说人会吃大便,主要的途径就是粪便中的病毒形成气溶胶传播。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广泛提及的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E座发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

但就时至今日,淘大花园的案例也只是推测,没有直接证据。科学家的猜测是:感染病毒的排泄物在上百米高的污水管道中下落,与气流的相互作用也形成一个雾化过程。这些雾滴通过8楼的管道裂缝和几家住户没有被水封好的U型管逃逸,最终蒸发成为气溶胶形式的感染源。

所以,北北相信最好的防控就是信息透明,国内国外的医生和科学家联手,通过信息交换保证最新最快的防控常识第一时间普及给公众,而公众要做到的就是不信谣不传谣,对来历不明没有明确出处的信息要学会打一个问号。

正如上海张文宏主任所说,抗击疫情的方向有三种:

1、最好的结局:2~4周内所有病人治疗结束,2~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

2、胶着状态: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抗疫过程会十分长,可能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

3、最差的结局:控制失败,病毒席卷全球。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达成最好的结局。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北美报告,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