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留美海归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引发大讨论,究竟错在谁?

近日,一位中国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留美研究生“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据红星新闻1月28日报道,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他在一篇15000余字的长信中,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他举例称,“小学时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让穿长裤。从小到大几乎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高考考上北大,原本以为,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父母请在北京的大姨照顾她,“我大姨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我的情况。”王猛称,“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他在美国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王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那么,会不会真如王猛所言,这都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对此,王猛父母也通过媒体予以回应。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她称,“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王(王猛地父亲)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他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很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说得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得少,还是会影响发展。”

这些年,老俩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

王猛的事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

@李静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这是双重标准”。

@小海健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也有网友认为是父母的错导致王猛不回家。

@你纳来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

@东方幻想

“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

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缺少了情感滋养”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地设立目标,或者让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只是这个家庭表现特别明显。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的顺从孩子,孩子虽然心理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

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强带来不良后果

王婷(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这个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他不愿意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他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是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照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对应出现哪些情况或者建议他,但最后的决定权应在于孩子自己,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有听取父母的意见或者建议,最后受到挫折。这时父母就不该马上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要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他,然后再一起分析原因。

“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

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此事称,这是两代人的“战争”,一家人的悲剧。这样的父母,我们似曾相识,与其谴责,不如体谅;与其批判,不如引导。决裂终非最优选择,对抗不如对话,再大的心结,时间终能化解。而为人父母者,也该明白孩子不是私人财产,越控制越疏远,学会尊重,各得其所。

留美海归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引发大讨论,究竟错在谁?

微博截图

家庭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格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一起再来看下美国。

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

美国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在:(1)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2)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3)美国父母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关系比较密切。(4)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侨报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