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告别“万筷齐发” 公勺公筷上桌

无论是17年前的非典,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都和吃有着紧密关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们重新意识到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公筷这种在中餐饮食习惯中尚未立足的形式,究竟能否跻身未来大众的餐桌呢?

3月9日,江苏泰州出台中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同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也联合倡议北京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行动。

疫情之下,对公筷制、公勺制的倡议近日成为中国各地普遍关注的焦点。

自动草稿

提倡用公筷 支持与争议并存

综合北京《新京报》、腾讯网报道,江苏泰州出台的《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中规定,公勺公筷是“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

而在3月6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也公布了《中餐分餐制、双筷制、公筷制服务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其中对公筷制的定义为“中餐公宴场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子、叉子进行分菜”。

多数网民还是认为后者更合理,公筷制主要还是应出现在人数比较多的宴会上,“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就餐,公筷公勺就很必要。”

泰州标准还规定餐饮服务单位在餐桌上摆放公勺公筷。虽然目前许多大型餐饮企业早已提供公筷公勺,但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企业则表示,确实在公筷制和公勺制方面有缺失。

一家烧烤店的经营者表示,一般来一起吃烧烤的都是一家人或相熟的朋友,“以前散座和包房都没有提供过公筷和公勺,也没有客人提出过这类要求。”

公筷公勺是否会让感情疏远?

对于泰州的这份标准,网民最大的质疑在于对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和公勺的要求: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数配备人手一份公勺公筷。

很多网民对于这条的意见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一家五口人,要是按照这个标准,吃一顿饭就要有10双筷子。”

还有不少人觉得,家里吃饭的时候公筷制执行起来很困难,“至少我会不好意思,尤其是老人,肯定也不会接受的。”

筷子蕴含着太多的文化与讲究,它俨然已经成为华人餐桌上人们表达情意的主要方式,给亲人夹菜,分享美味食物,其中蕴含了表达情感关怀的成分。

许多人虽然赞成推广公筷,但如果老年人不理解,认为分餐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亲密无间、讲究团圆,年轻人碍于情面不好提。分餐制还是不能很好落地。

“如果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一桌,气氛正浓,你拿着一双公筷出来,爷爷奶奶肯定有想法,妈妈的‘眼刀’不得飞死你。”

接受采访的韦先生说道。他家一直有聚餐传统,经常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饭,但从来没有使用公筷,原因是怕给家中老年人带来心理不适。

不仅在亲人之间,有人也担心朋友聚餐上的公筷会使感情产生隔阂。接受采访的张女士比较抵制公筷的使用,认为朋友聚餐本意是为了促进情感交流,放一份公筷横亘其中,总显得有些生分。

“如果对方是以为我嫌弃他,怎么办?”她表示:“除非像戴口罩一样是刚需,不管我舒不舒服,都必须得戴。那么我接受使用公筷。”

普及分餐制为何重要?

许多地方的饮食习惯,尤其是聚餐习惯,都是“万筷齐发”——所有人的筷子都伸到一个盘里,伸到一个碗里。

如果主人准备了“公筷”,可能被认为见外。不使用“公筷”,看似热情实质是陋习,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满桌子饭菜,“一个锅里摸勺子”,病毒很容易间接传播。这其实也是一种隐患。

疫情之时,普及分餐制为何显得如此重要?吉林省人民医院医务部主治医师吴昊认为,分餐制主要让人们避免了被经粪口传播、口口传播的细菌所感染。

“人们熟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只要病菌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我们就会被这种细菌所感染。”据悉,新冠病毒也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侨报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