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百年谎言可以休矣。
外滩公园全景
186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洋人修建了“外滩公园”,即今天上海的黄浦公园。这是在租界内公共设施,归洋人的租界工部局管理。这里需要说一句,当时的租界在法理上属于外国人拥有的居住地,洋人用近代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模式经营,其发展程度远高于中国其它城市。外滩公园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但是建立后对中国人入园有所限制,仅允许外国人入园。限制的缘由没有明确记载,然而在1919年出版的《上海游览指南》中可推测一二:
“此公园建筑之初,西人亦本有中外与共之意,因华人既人数众多,占其良好之坐位,复因无公德心之华人,箕踞眠卧,遍地吐痰,以致见憎于西人。”
好吧,极有可能是华人素质较低,公德心较差,就像今天某些出国旅行时“爱国放水”、“偷马桶盖”、“随地便秘”、“浪费自助餐”的国人类似,其行为习惯破坏了公园的环境与秩序,所以被洋人下了逐客令。在1903年,公园将这一限制写入公园的规则以明文规定,这也许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谣言的雏形,原文是这样的:
第一条,自行车及狗不得入内;
第五条,除外国人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园确实不允许狗进入,也不允许普通华人进入,然而将这两条规定的部分文字单拿出来拼错在一起形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种“二次表述”与公园规定的原文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给阅读者和听闻这者造成的冲击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像今天很多游乐场的游戏项目是不允许老人参加的,也不允许携带宠物进入,如果你表述为“老人与狗不得参与”,那显然是在找骂!
但是规定里确实写了“禁止普通华人入内”,有种族歧视的味道,会让华人不舒服。所以在1913年,公园规定作了修改:
第一条,这些公园为外国人专用;
第二条,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
在这个规定里,“禁止华人入内”改成了“外国人专用”,但这也不行。就像今天“外宾专用通道”也会让国人不舒服一样,很惊叹那时候国民的爱国情操,继续据理力争。所以到了1917年,公园规定再次修改:
第一条,这些公园为外国人所用;
第三条,服装不体面者不得入内;
第四条,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
这个表述更温柔了一些,也体现了公园规定的本意:并非是禁止华人,而是禁止衣装不整及行为习惯差的人。比如1924年,中共早期党员杨闇公(杨尚昆之兄)就穿着体面的洋装进入公园游玩,而且玩的兴奋不已,甚至在日记里写这是“到沪来最快活的了”。看来只要是衣着体面,华人也是可以享受公园文明的,这是一种被动式的进步。
到1928年,公园彻底对华人开放,那些对“华人”与“华人特有属性”的限制被彻底废除,此事也算有了个相对圆满结局。然而还没完,洋人的“傲慢”结束了,但国人的“偏见”却无法洗去。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华人与狗”已然成为了神圣不可分割的组合,频繁出现在中国的报纸和杂志上。甚至在中共的机关刊物上也有记载:
租界以内,最初是不准华人居住的,而“华人与犬不得入内”的标揭,至今还悬挂在外国公园的门上!……所以住在租界里面的华人,简直当不得一条洋狗!
——蔡和森写于1923年《向导》第46期
蔡先生说的有鼻子有眼,然而考察历史,并未发现华人与狗的牌子曾经出现过。如前所述,租界压根就没有把“华人”与“狗”写在一句话里。这样的谣言在不断发酵,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国人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事业中去。新中国成立后,洋人在中国内的租借地基本被扫清,然而中国人对“华人与狗”的愤恨并未结束,甚至出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作为实物陈列品在博物馆里展出,可以想象到,这块告示牌是一块中国制造的山寨品。1989年,这块“见证历史”的告示牌被撤掉,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还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一代又一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租界当局当初对华人入园有限制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并未有严格执行。1926年,颇有侠义精神的日人后藤朝太郎,以华人装扮进入公园,本想和前来劝阻的公园管理者理论一番,但进入后并未有人阻止,园内的印度巡捕仅仅是打量几眼而并未过问。
好了,现在我们明白了,总愿意把“华人”与“狗”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并不是洋人,而是我们国人自己。方法很拙劣,但目的很高尚,为了爱国!今天,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应该的,爱国就是爱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不断的修正不足、不断进步,就是要让这片土地更有人性与理性、更有人味儿。我们近代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是无可厚非的,否则怎么会有今天的独立自主?怎么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但反观历史,我们做正当的事,干嘛非要用谎言呢?爱国就不能堂堂正正的吗?看看当下,网络上充斥着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偏激人士,仿佛“爱国”面前无一切,用各种谎言与谩骂宣扬所谓的“爱国正能量”,殊不知此行为依然成为网络社会最大的负能量,是对国家最大的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