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失眠时还在这样做?有风险,建议停止!

最近天气炎热、压力大,致使很多人都睡不好觉,于是选择服用褪黑素助眠。但你真的了解褪黑素吗?褪黑素到底是什么?长期服用是否会有副作用?又该如何缓解睡眠问题?

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先说结论

  1. 并不影响主观睡眠质量和第二天工作生活的,一般不是失眠;
  2. 失眠可借助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3. 褪黑素对昼夜紊乱(如倒时差或倒班)的人效果较好,而对于睡眠质量差、早醒和睡眠时间短等人群效果较弱;
  4. 褪黑素每日推荐用量为 1~3 毫克,短期且按规定计量服用是安全的,长期服用会影响自身褪黑素分泌,并形成依赖、加重失眠;
  5. 不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服用褪黑素。

失眠时还在这样做?有风险,建议停止!

你真的失眠了吗?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睡得少、很难睡着或醒得早就认为自己失眠了。而实际上,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不能单凭睡眠时间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失眠。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失眠,要看是否影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有其他健康问题。有些人睡眠时间较短,但并不影响主观睡眠质量和第二天工作生活,这种就不是失眠

按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中的定义,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主要表现为:

  •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 睡眠持续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 早醒;
  • 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
  • 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根据病程长短,失眠可分为短期失眠(<3个月)和慢性失眠(≥3个月)。如果出现反复失眠的症状,可以根据每次出现失眠持续的时间判断是否为慢性失眠。

失眠了该如何解决?

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失眠时还在这样做?有风险,建议停止!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I),在大多数情况下,CBT-I 由接受过此类治疗培训的有执照的心理学家提供,通过确定失眠患者对睡眠产生的焦虑,并加以健康引导消除心理负担,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心理治疗安全无副作用,推荐大多数失眠患者优先考虑。

药物可以治疗短期失眠,但是对于长期失眠患者来说,要考虑到药物具有不良反应、且会有成瘾性等潜在风险。

失眠时还在这样做?有风险,建议停止!

物理治疗一般包括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等,通常只作为补充治疗。

对于短期失眠的人,应该积极寻找导致失眠的因素,尝试自我调节及进行心理治疗。如果心理治疗无效,应该在早期进行药物治疗,避免短期失眠转变成慢性失眠。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应当首选心理治疗。

褪黑素可以缓解失眠吗?

褪黑素,也叫褪黑激素,在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中都有。在动物中,褪黑素是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夜间或者光线弱的时候,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增多,促使人进入睡眠状态,当白天或者光线强的时候,分泌减少,使人保持清醒。

失眠时还在这样做?有风险,建议停止!

对于昼夜紊乱(如倒时差或倒班)的人,褪黑素的效果可能相对较好,而对于睡眠质量差、早醒和睡眠时间短等人群,褪黑素的作用或较弱。

在中国,褪黑素仅被批准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不能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使用。也就是说,目前对于褪黑素能否治疗失眠临床上还没有确切结论,它只是对睡眠有一定的促进和辅助作用。褪黑素不是安眠药,不能替代药物来治疗失眠。

目前,可以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长效的地西泮(安定)、中效的艾司唑仑、短效的咪达唑仑等。这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次日白天出现困倦头昏等,且长期服用与发生痴呆有一定关联性。

非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这些药物具有镇静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疗失眠,特别是失眠伴随抑郁、焦虑时可选择此类药物。

服用时要注意什么?

服用褪黑素时应注意每日推荐用量为 1~3 毫克。短期且按规定计量服用褪黑素是安全的,但是长期服用的安全性目前还不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外源性褪黑素,有可能导致自身褪黑素的分泌减少。若是对外源性褪黑素形成依赖,反而会导致睡眠功能紊乱,失眠情况加重。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服用褪黑素的安全性还不明确,服用前需咨询医生。

对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失眠患者可以首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若无效,则可以考虑使用短-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其次,可以考虑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

还应注意,老年人对地西泮(安定)等长效二氮䓬类药物敏感性相对年轻人更高,且代谢速度更慢,会增加认知功能损害及容易跌倒等,因此不建议在老年人中使用。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科普中国,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