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媒 推动美中民间交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美中两国民间交往中,美食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30年前进入中国的美式炸鸡,到中国肉夹馍走红纽约,再到融合不同文化、包子皮里装披萨馅的“包萨”……美中民间交流正在通过饮食这个特殊媒介不断向前推进。
油条卷饼蛋挞 肯德基融合中国风味
每天早上8时,位于北京前门的肯德基已经是门庭若市。在这里吃早餐的人们有来北京的游客,也有赶着上班的白领。
北京国际在线报道,如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吃一顿肯德基已是家常便饭。而在30年前,能吃到美式炸鸡,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可不容易。1987年,大陆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中国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屈翠容介绍:“那个时候是中国第一家西式现代化的连锁餐厅,在当时也是中国的大新闻,等着尝肯德基的顾客要排蛮长的队才可以试一下吮指原味鸡的口味。”
30年后的今天,美式快餐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而且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口味,还在做着“舌尖上的文化融合”。如今,中国人走进肯德基不仅仅是可以品尝到美式炸鸡的味道,油条、蛋挞、卷饼等中式美食的推出,让这位憨态可掬的“肯德基大叔”成为美中社会文化交流碰撞、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屈翠容说:“蛋挞是来自澳门的美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在肯德基最早推出蛋挞的国家。一个小小的蛋挞,一个很简单的产品,其实制作的过程不简单。以蛋挞为代表,这些本地开发、本地创新的产品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实际上,食物不仅满足了味蕾上的需求,也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对于很多中国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美式快餐文化不仅是童年的味道,也为他们开启了了解美国文化、促进美中交流的大门。
北京姑娘李小谜就是其中的一位。10年前,在中国传媒大学结束了本科的学习之后,她到明尼苏达州开始了留学生涯。如今,她在美国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在为传播中华文化做着努力。她担任制作人的电视系列节目“Trending China”讲述着在美各行各业华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本书,记录着美中民间交流的日益深化。
中国小吃本地化 孜然牛肉夹馍获美国食客热捧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加快,中华文化风靡全球,美食即是其中代表。
中新社报道,纽约人金伯亮到北京学艺,回美后创立了“老金煎饼”,风靡美国街头;黑龙江小伙在俄罗斯蘸糖葫芦,当地副市长成了登门常客;夫妻肺片变身“史密斯夫妇”,获评《美国2017餐饮排行榜》年度开胃菜;“熊猫快餐”迅速扩张,发展为拥有1500余家分店的跨国餐饮巨头……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海外中餐厅遍布世界各地,店面总数约55万家,总体产值可达2500亿美元。
今年5月,中国驻美国使馆举办中国美食文化品鉴晚宴,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致辞中说,中餐进入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多美国人通过中餐开始了解中国,因为中餐而爱上中国文化。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中美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陕北小吃肉夹馍近几年就成为了连接美中食客的美味。近些年,肉夹馍成为了众多美国食客追捧的对象。而将这种中国小吃变成美国“名吃”的是一位叫王瑞的小伙子。他和朋友开了一家“秦哥肉夹馍”店,生意十分火爆,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前来捧场。
北京《环球》杂志报道,王瑞的“秦哥夹馍”店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华人聚居区安姆赫斯特。做中式快餐是王瑞多年以来的梦想,这也和他在“快餐之乡”肯塔基州的一段经历有关。
王瑞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于1999年来美攻读MBA,就读于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大学。美国多家快餐业巨头总部都设在肯塔基州,如肯德基、棒约翰。而美国快餐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美国创立一家快餐业公司,一定要先在肯塔基州“试水”成功才可以。如何以西式快餐的管理方法管理中餐,打造中式的快餐连锁店,成了王瑞反复琢磨的“课题”。
谈到在美国开中式快餐遇到的最大困难,王瑞觉得,首当其冲的是产品的“本地化”。
肉夹馍是中国西北特色小吃之一,有“腊汁肉(猪肉)夹馍”和“羊肉夹馍”两种。作为中式快餐,既要保持中式的风味,让华人觉得“地道”,又要适应当地消费者的口味,被美国的民众所接受。在这方面,王瑞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中国人大多爱吃孜然羊肉夹馍,但美国羊肉供应有限,可供选择的羊肉种类少,而且美国人很少吃羊肉,牛肉在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为此,“秦哥”在孜然羊肉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推出了孜然牛肉夹馍。果然,这一产品深受美国客人的喜爱。
包子皮 披萨馅 美国小伙发明包萨
美国食客在成都品尝川味特色小吃,大呼过瘾。(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每年中国有30多万学生来美留学。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美国学生赴中国学习。据中国教育部统计,去年,共有2万多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而这一数字在20年前仅为1000多人。
北京国际在线报道,美国人何若仑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学习了中文,之后到中国留学。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他谈到这些年的变化感触颇深:“当时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大部分的课一个教室200多人,只有我一个美国人,这些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我去哈佛的时候,不知道要学习什么,觉得中文是一个挑战,没想到中国会变成我的家。”
今年上半年,何若仑和他的朋友、美国人柯锐研发的新式食品——“包萨”走红中国网络。今年4月,他们把店铺从热闹的北京三里屯搬到了位于交道口的古老胡同里。在他们看来,胡同更“中国”、更“北京”、更接地气。
“包萨”是一种外观看着像包子,里面却是披萨馅的食品。2015年,柯锐在中国出差,有次一群人在一起吃包子和披萨,他突然说出了“包萨”这个名字。他说:“本来是一个玩笑,说到包子也说到披萨,我就一下子说了‘包萨’。后来越想越觉得有机会,我就回了洛杉矶,学习怎么做包子、怎么做面皮、怎么蒸包子。在网上查各个地方都怎么做,我就把披萨的馅包好了一蒸,吃起来很不错。”
为了研发新产品,柯锐和何若仑走访了很多中国的传统包子铺,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改良。令他们意外的是,这种创意食品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还计划把这一产品带到美国。
何若仑说:“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北京人的反馈会怎么样,一些人觉得很奇怪,就尝了一下。后来介绍其他的朋友一起来尝试。慢慢地,有人排队一个多小时来尝我们的‘包萨’,反馈还是很不错的。”他说,“你很难说它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它是全球化的食品。”
美国食客在成都品尝川味特色小吃,大呼过瘾。(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美国快餐入华30年:从“开洋荤”到“中为洋用”
1987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消息:“美国,也是西方在中国,也是北京第一家快餐联营店——肯德基家乡鸡北京快餐厅昨天正式开业。”
《北京日报》报道,两个“也”字和来宾规格显示了这条短稿不一般的信息含量。中国餐饮业开始引进外资,同样成为当日外电报道的中国重要新闻。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新闻还是广告,关于洋快餐的一切都强调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炸鸡很快,但想吃到绝不仅仅需要“两分半钟”。很长一段时间里,肯德基前门店一到饭点都处于里三层外三层排长龙的状态,甚至成为外地游客到北京旅游的一景。去肯德基尝鲜,然后跟门口的肯德基老爷子合影留念成为一件时髦的事。
北京《青年参考》报道,1990年10月8日,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80后”王小羊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麦当劳和肯德基是稀罕物也是奢侈品。“我在麦当劳里,第一次吃到了汉堡、圣代,第一次知道吃饭会送玩具;那时候,满大街的煎饼都卖2元(人民币,下同),但一个麦当劳套餐大概要20元左右。”王小羊说,自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洋快餐成了自己学习的动力。
同样也是在1990年,大陆第一家必胜客在北京开业,彼时,与肯德基、麦当劳明显不同的是,“必胜客”三个字意味着西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品质西餐,有不少人都是在必胜客第一次接触刀叉这种用餐方式,在这里尝试了“第一口披萨的滋味”。
在美式快餐入华的30年中,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洋快餐曾为中餐业追赶的标准,而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洋快餐也在倒追中国人的传统菜谱。2002年4月,肯德基开始卖米饭,而在这款“寒稻香蘑饭”推出之前,肯德基已在大陆市场推出了“榨菜肉丝汤”及“盐酥半翅”。2003年,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鸡肉卷”,这款产品至今仍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卖米饭、卖油条、卖粥……洋快餐全面“中为洋用”的不仅是口味和产品。数据显示,2003年,肯德基原料供应已由6年前只有鸡原料来自中国变成了本土化程度达95%。而2007年,麦当劳在华的97%以上原材料已实现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