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故乡 —- 关于老街

今朝只探美风景;此生只求好心情。翻开日记,写首小诗,融情入纸,驱除寒意。写写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写写周围的亲情和友谊,写写人间的真善美。再昂贵的礼物没有真心就没有灵魂,再精美的包装没有情意都失去意义。文字,抛却奢华,回归心底最深沉的悸动。—— 一个久久海飘的人,寄送给故乡的礼物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一方水土加一方人。故乡谁没有?故乡谁不爱?故乡是最美丽可爱可亲的地方,故乡也是最令人思念和牵挂的乐园。于是一直想了却夙愿,为故乡,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写点什么。

相传宋朝历庆年间,湖南湘中地段,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坡地,其间有数株斗大的枫树,枝繁叶茂,参天蔽日,人称枫树坳。山坳下一条小溪蜿蜒东去,此处是宝庆 (今邵阳)至巴陵(岳阳)必经之地,当地人家相中这块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风水宝地,做草鞋、茶饭等小本生意。至清朝宣统年间故乡改名城江铺,时有店铺200多户,铺面对立,上下共垛连接,路面用青石板铺路,店铺名类繁多,各类货物一应俱全,是当时有名的石板商业街。故乡的石板街建于清末,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地处娄底、宁乡、湘乡三县市交界之处,交通便捷,此处依山傍水,群山环绕, 风景秀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客人的增加,店铺日趋发展,以米店、南杂、百货为主 的经营活动应运而生,由于店铺增多,逐渐初具小镇规模,是旧时稻米、花生、红薯、红薯粉丝、茶叶、米酒等土特产的集散地。

(以上资料来自故乡的网站。)

(温暖的青山,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里曾云“翁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即以“壶天”谓仙境、胜境。

在清朝宣统年间,故乡正式改名为“壶天”,其石板街已具有今天壶天老街的模样,约数百多住户,铺面对立,生意更加红火,上下共垛连接,且用青石板铺路,街段各有其名。有三角亭、上街头(包括二十街、四十街、坳上)、中和总、下街头(包括三角亭、横街子、凼公里)、半边街等约有三公里。

由于故乡壶天位于娄底、湘潭、长沙三地市交界的“金三角”中心地带,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店铺名类繁多,各类货物一应俱全,是当时有名的石板商业街,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繁华的边贸经济而成为湘乡西北的一个边陲重镇。

同时,经省地市县领导及专家多次考察论证、评审,故乡古街核定为湖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湖南省湘旅产办[2009]2号文件纳入了“251”工程建设项目,是长株潭地区唯一的古建筑群,受到旅游保护。

镇子全貌
(我家就夹在这共墙共瓦的古街里的人家中的一户)

(从我家后院拍的,后面多为菜园,在古街末尾还远远可以看到新街)

(我家的四和院)

家里把和隔壁形成的四和院的空间叫“天井”。天井有利于深宅的采光、消防、通气、藏私,还寄寓了两个聚合意义。第一,聚水为财,富过万代。如孔颖达疏 《易·井》曰:“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一样,认为有了天井,就会“财源如水源”。第二,维护家和、族合。古制八家为“井”,井是家族和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维护天井就是维护家庭和家族的团结。

院里确实打了一口井,以前还在院里养过鱼。但现在自来水通了后井基本没用过了,然而地方上仍叫它天井。

(天井里种了父母喜好的植物 )

(屋顶上种了纯天然蔬菜瓜果)

(从我家门口拍过去看到的悠长的石板街)

阳光如笔尖般轻盈,将宁静的光辉安详地流淌 …… 小时候我特喜欢夏天,可以穿了塑料凉鞋,在青石板上走起路来,噼噼啪啪的清脆地发响,好像在整条街自我炫耀一样。 因为大家共墙共瓦,街上的风俗也很传统:淳朴敦厚。大凡每家每户不会锁门,哪怕大人出去下田了、到菜园去了,或者甚至远行了,门连掩都不掩一下。

(从家门口右边看过去)

孩子们有很多机会随便到哪户人家去串串,亦或结伴相邀到野外,装弶捕小鸟雀,“举鞭挥柳色,随手使蝉声”。早上起来时很多人都在站在自家门口,一边互相道安一边聊天。说到聊天,那是世界上最随机的,经常在吃饭时,也有人随便坐了在旁边,翘个二郎腿,扯着谈随意开着玩笑,似视人家吃饭的礼节而不顾,并不觉得尴尬。我小时候吃一餐饭,要穿3、4家的门。因为实在是太近,几步脚就跳过去了;端着个碗,顺便玩,也顺便就凑巧在别人家夹上一筷子风格不同的好菜。印象最深的是邻居家的菜奇特地辣,可以辣到一碗白米饭不知不觉就下肚之感。小时候母亲说孩子吃“百家饭”会很聪明,也许这样的观念至今让孩子们依然分享着好食物,好玩具,好心情,也留下了最纯美的好友谊。

这些人家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知根知底,还有联亲带故的,彼此没有什么防心。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些人情来往,哪家回来了远在外地的稀客或亲戚,其他户里也就有人闻讯来坐坐,来看望、来拉家常,是再平常不过的.

若是遇了古街上的红白喜事,那就如同过了节,车水马龙水泄不通,香炉烛台鞭炮不绝于耳,比平时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金鼓喧阗,热闹非凡。乡下红白大事互相帮忙是免费的,来个人就爽快地帮忙。诗云“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客人多”,每家每户的堂屋都会利用起来摆几天的酒席,坐酒席几百桌,沿街摆席两里路。亲戚朋友久违不见,带小孩回老街,见到故乡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的邻家姊妹,我更是通玩不休。按乡俗,晚上还可能看电影或闹花鼓戏,那孩童时我都是闹到嗓子嘶哑。直到成年后智齿渐丰,才逐渐地理解到在这些传统的大操大办背后,农家人内心怀有的大喜或大悲的感受,也逐渐体会到,这些席面里透出的一种对人生的生死自然、豁达宽容的处理。

 然而十年沧海桑田,昨日聒噪声渐渐走远 ……  柳宗元《闻黄鹏》诗云“乡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的每棵树、每口井、每条街都曾经那么熟悉,印象里古朴美丽,而今这古街渐渐人烟稀少,年轻一代搬至闹市,古房屋渐见倒塌,显出一副颓废没落之象。近年来大量住户外迁,房屋年久失修,多见坍塌,整个镇子基本上已被废弃。无论如何,我七旬的父母坚持还住在这基本荒凉的街上;然而左邻右舍均已空槽旷久。看看这些来自清朝之前几百年的青石板,斑斑驳驳,记录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然而这条街的民风民情对下一代来说,是否将成为过时的传说?

我的父母是老三届,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老师。在回城的大风潮里, 他们却选择了依恋和坚守在小镇。这个貌似不起眼,和电影《芙蓉镇》或者沈从文故乡颇为相似的小镇,在当时的湖南,湘西湘中颇为常见。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父母一直却是甜蜜的。由此给我带来童年的记忆一直是如此美好。我们三兄妹在11,12岁就考去了市里重点中学读书,离开了家乡,但是每次回来小镇总是依然那么温暖。

一座土房,就那么温婉地矗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这是我家对门的铺子。对门家有五朵金花,成了我童年长驻之地。如今都空了。清朝年间,壶天老街的居民以其独具慧眼的经营理念,依托各自店铺经营饭庄、米店、南杂百货等商品。行业繁多,应有尽有。当时类似如此的铺子,几家而为井、几井而为巷、几巷而为街、几街而为市。

村民搭木楼,临街临巷的“面子屋”,脊梁的高度要和左右邻居的差不多,檐口要和左右邻居的一般齐;东西两间的临街面要做经商的铺台;隔壁邻舍之间要修马头封火墙以防火;厢房楼子不准挤占街道,一般都得向正屋后面发展。上图左边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早晨拆下的木板在每天关店时一块块又嵌进去。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曾经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盛时,柱头、枋扁、骑筒、板壁一律用滚开的桐油浸抹得乌亮乌亮,屋面铺盖小青瓦。在其他街头还有类似传统的吊脚楼,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精致的,木栏上甚至雕有”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物。

面子屋的檐口大凡标记着铺子的种类,类似于“朱氏爆竹坊”、“壶天干货馆”之类。而面子屋的堂屋后,多半有当年祖辈相传的小作坊和加工厂。我亲眼目睹过街坊里弹棉花的,日夜有节奏地弹着调子;手工打铁的,光火四射,要什么形状有什么,只要出自手工;手工一根根纺粗布的,还有做手工糖的。手工糖是米黄色,很粘牙齿,甜得有奶香,和现在的比,可是全天然的哦,也没有包装,要一块就打一块给你,馋的我跟着那卖糖的人使劲跑。然而后来不多见了。我姑父家是祖传鞭炮焰火和蜡烛的,所以我手工做蜡烛等这些套路都还记得。

对门家有五朵金花,曾为我童年长驻之地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明明是走近了自己的家,却进了别人的家。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找寻在时光里丢失的记忆,青柳一夜间,身在故乡,成了故乡外的人。才知道那诗说,“老瓶,重灌一瓶新醇,把记忆煮成一锅汤”:)。

看看那些斑斑驳驳的土房,寻找一点点熟悉的痕迹。本想寻上街头的类似吊角楼的那种木门木楼,因为我一直喜欢爬上那木的第二层去俯视楼外的小河。曾经很多人在那小河里洗衣服,抓鱼,水清人欢. 如今木楼是长年无人住,堆满了柴和灰。有一种象电影里仿佛追寻历史,但古物就在眼前的感觉。时间弹指间,恍如隔世. 而最温馨的时刻, 就是偶尔一个隔壁老人还记得自己,似曾相识雁归来。

“凝眸青石板,徐辨旧斑痕。童年成往事,心底感余温。长路如磁带,无边记忆存。”

记录下故乡这些点点滴滴,以后的日子,尘封居多,奔波居多,而现实也居多。难得在这里纪念几分钟,用心和一块泥土说话,用红尘回望、休憩, 把似血脉般的根须再理一理。是的, 我从这里来,从故乡土生土长。我爱我的故乡。谁不能说有一日落归尘土,我还忘不了遥望那一方。

唯在故乡,品到足够的人间亲情、信任和快乐;唯在故乡,能看到那蜿蜒无尽的茶马山道;唯在故乡,能赏阅到清朗秋夜中那棵参天古槐的婆娑风姿和古槐梢上那轮弯弯的皓月;唯在故乡,能聆听到那久违而又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乡音、牛嘶和鸡鸣声声……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田园牧歌是故乡,车流滚滚是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是故乡,小桥流水人家亦是故乡。故乡有传说,故乡有亲情,故乡更有那童年的笑脸、梦幻和牵牛花,故乡还有那外婆的山湾、牛车水和田埂小径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而醉时几分我还望了那人,那景,那事,那乡。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Anna

喜欢写作,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喜欢做饭,喜欢设计,喜欢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