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抗击新型肺炎)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作者 周骋望
我是吃着热干面豆皮长大的武汉“土著”,家就在汉江边上,最爱吃的是江汉平原的菜薹、藕带、茭白,江里面的鱼,还有妈妈做的绿豆汤。2007年我去北京求学,2014年来到旧金山留学,之后回去的次数少了,乡愁却多了。
当美国朋友问起我,“你的母语是什么?”我总半开玩笑地说,是武汉话。我大部分的美国朋友并不知道武汉在哪里,但最近却在新闻里经常读到这座城市的名字。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隔离不是消极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对抗
去年12月底,开始有朋友在微信上说武汉好像闹“非典”了,后来在网上了解到是这一种新型的肺炎。今年1月初,新闻里各种关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开始涌现。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市政府发布消息,武汉进入“封城”状态,公交系统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关闭。想到家里的父母,我顿时感到有些担忧。尤其是看到社交媒体上传开的武汉“封城”后的视频,看到记忆中总是熙熙攘攘的汉街,如今却几乎空无一人,心里不是滋味。
我不太喜欢“封城”这个冷峻的字眼。相较之下,让人倍感温暖的是那些在疫情暴发后勇敢奔赴一线“逆行者”。隔离不是消极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对抗疫情。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初绽,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赏花。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所归宿

疫情初现时的网络暴力很快就被来自城市内外的支持与关怀所覆盖。有人写道,“我的城市病了,但是我们会治好它,还是欢迎您以后再来武汉。”还有人为武汉加油打气,“98年抗洪挺过来了,08年雪灾挺过来了,这次武汉也能挺过。”
有些人认为,这些文字过于煽情,当务之急应是解决问题。我同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也认为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力量不应被简单视作煽情。正当抒情而不滥情也是对这场危机的一种应对,尤其是对那些困在家中难免焦虑的武汉人们。
在朋友圈里看到关于“武汉精神”的讨论,还有首叫做《献给武汉》的歌。与其说是一种精神,那更是一种对家乡的爱和信念,是一种情怀,一种内向的凝聚力。这种内向的力量将武汉的民众团结在一起,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始终有所归宿。

抗疫更在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

抗击疫情,不只有英雄般的勇敢驰援,更体现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在家的爸妈为了减少出门的次数,每天都精打细算着使用食材。当实在需要出门补给食物,我爸便戴好口罩独自去超市,并对想同行的母亲说,“你就待在家里面,少一个人出去,就少一分感染的风险。”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从疫情暴发到“封城”,那些平日里安静的微信群也变得活跃起来,大家都积极共享着疫情进展和防治信息,积极自救和互助。一件让我感动的小事也发生在微信群里。一个武汉高中同学的家人疑似感染了肺炎,校友群里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纷纷群策群力为她寻找求治的路径。

除了身在武汉的亲友,朋友圈里,无论身在哪座城市哪个国家的人们,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关切和支援。在美国的留学生团体无论是以学校还是以居住地区为单位,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并且将相关信息广泛传递。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等我回来,还要一起吃好吃的

最让我挂念的除了家乡的亲人,还有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疫情暴发后,我便联络了在武汉做医生的多年好友,然而他已经疑似感染被隔离观察了。

他自己躺在病床上,跟我说的却是,让我叮嘱家人一定要勤洗手戴口罩好好保护自己。我对他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等你好了,我回武汉,还要一起吃好吃的呢。”他虽然暂时倒下了,但是他的同事们还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

武汉在美留学生自述:“武汉精神”让他乡游子始终有归宿

网络虽然会传递暴力和误解,但我也看到了理解、支持和关爱。网络不仅传递了有用的信息,提供了慈善的渠道,也传达了情感和关爱。在异乡漂泊的游子,除了捐资捐物表达关切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让家人担心惦念。

武汉,加油,等疫情被击退,街道再次人潮熙攘,我要归来看繁花盛开。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北青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