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育儿路,该怎样选择?
身为在美的华人父母,常紧张是否自己为孩子做得不够,小孩发展是否达标。
唐妈妈:「我家的小唐,两岁就会从一数到二十。」望望我儿,三岁一数到十,中间还会落数,担忧不已。
唐爸爸嫌小学课程太简单,买书回家要给小孩加强数学能力,冰箱还贴每日学习课表。想到我那常常加班的工作,没有耐性教人的自己,开始就会自责怎麽无法像人家这样有系统的付出。
看看别人为了孩子,棒球队,钢琴课,科学营,象棋,一堆活动带来带去。自己家裡没有这样的人力,想到我儿人生错过多少开发潜能的机会,就又开始焦虑起来。
怎麽办呢?努力,挫败,努力,挫败,再努力?
就这条路,挣钱,努力培养小孩,存教育基金,开529投资帐户,住好学区,找好学校好营队,学钢琴,入球队,累积好成绩,争取社团干部,往常春藤迈进?这就是小孩的一条鞭道路?期待他会比我更好,没有比我更好绝不行?
也许,对小孩,有不同的面向?不是只有一个模式?
因为工作的关係,常和不同国家的人合作项目。我开始好奇不同国家的人是否也和我们有一样的期许和竞争压力。当然,认识的人没有成千上万,仅是个案,但总是参考。
比约是德国人,上班族,太太克莉丝是西班牙人,创业中,现居德国。小孩一女一男,分别是五岁和两岁。
比约总是九点多到公司,四点半就急急忙忙地下班去接小孩,等到小孩八点睡了,再加班做没做完的工作。「幼儿班营业是九点到五点,只能这样配合。」比约说:「我总是五点才接到小孩。老师会责备地对我说,小孩从九点待到五点,工作似的,时间太长了。」
在德国,能找到全天的幼儿园,已经很幸运了,大部分的幼儿园只营业半天,甚至排队还挤不进去,所以家庭主妇或打工妈妈比例很高,比约一家年轻父母都工作的家庭算是少数,他们对小孩态度,比较着重在生活规律和进对应退,六点到家,七点开饭,八点睡觉。
问克莉丝:「在幼儿园学甚麽呢?」克莉丝:「学甚麽?纯粹是玩玩玩,不认字不数数。」
和他们讲美国学龄前要参加棒球队足球队要学乐器要学数学要认字母,他们嗤之以鼻。克莉丝:「发神经,美国人疯了,学知识有甚麽用?这是个创意的时代,谁有创意谁就可以生存,小孩就是要玩,要探索,塞那些东西,学那些甚麽团队活动,分明是限制他们。」
他们一点也不紧张小孩”没有竞争力”。「这完完全全扼杀创造力」克莉丝继续:「我一点也不在意我小孩上小学前不会算数和字母。」
学习和扼杀创造力有没有相关我不确定,我羡慕的是那股自信,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的自信。
但也许这是德国的优势,德国公立学校办的很好,学校和企业都有合作关係,在学期间在公司打工,到海外实习,顺势上岗。年轻人不用像华人这麽努力,也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外派到开发中国家做项目做主管,相比之下,华人要更努力才能有一样的机会。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比约夫妇这样轻鬆。
没小孩前曾到加拿大法语区出差,认识一个优雅的女士,谈到她的小孩。她说,五岁小孩要上台简报,幼稚园裡还可以选修中文英文等语言,我的天啊,五岁就可以上台演讲,还有外文课。我大吃一惊,想到自己年过三十简报都还要准备良久。后来有小孩后才知这没什麽,一般三岁时老师就会要求上台唱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和唱歌表演等等。
现代家长越来越野心勃勃,有次在餐厅吃饭,有小孩特地跑过来要练习中文。到当地人家作客,父母会逼私立学校的小孩出来和我中文对话。这年头,不会个两三国语言,好像还真不行。
为了未来优势,这是个人人上大学的时代,很多人对美国的高学费很头痛,美国大学只会越来越贵。
赛赫是墨西哥人,西班牙长大,现居美国。他父母退休后住意大利,哥哥住比利时。赛赫分别有六岁和四岁的小孩。
「你有没有开529帐户(存大学基金的投资帐户)?」我问赛赫。「是否有存教育基金?」
赛赫:「没有,我觉得529效益不高,不如做别的投资。再说,欧洲学费便宜多了。这是个国际化的时代,谁知道十几年后,我们一家在哪?谁知道是不是一定要读美国的学校?很多国家学校也很好啊。」
咦,还有这样想的?天下为家,不是只有美国是我家?
不过那是他家,也许,只有家人遍布世界各地的人才会这样想。
和越多的人谈越发现,要甚麽成长模式,选择甚麽道路,这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野有关(当然,也会经济条件相关)。当你身边的人都学钢琴课后补习,自然自己也会随着潮流加入行列。在德国长大的人,享有好品质公立教育福利的便利,其他国家有的高压竞争,在他们的眼裡,显得没有必要。像赛赫一家国际人,曾经有过诸多选择,就不会觉得,教育只有一个美国系统可选,还有其他选项。
你呢?你选择甚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