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中国网络安全新规将出 华侨华人建言个人信息保护

据悉,中国公安部制定《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征求意见稿)》,拟于近期颁布实施。

广东省公安厅通报缴获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图片来源:中新社)

征求意见稿表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两年内曾发生过网络安全事件、违法犯罪案件,或者因未履行法定网络安全责任义务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公安机关应当重点开展监督抽查。

根据中新网报道, 这个规定不仅引发中国民众广泛讨论,也吸引了华侨华人的高度关注。多位海外华人华侨表示,规定有助于改变个人信息侵权“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有望给个人信息安全以更多保障。

最近“个人信息安全”成全球共同的“高频词”。现在,脸书用户数据外泄影响持续发酵。在中国,WiFi万能钥匙“窃取隐私”、某公众人物“用隐私换便捷”的言论等,也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受到新挑战,因信息泄露导致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屡禁不止。

对此,很多华人华侨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治理‘顽疾’,就需要有力度的举措,”洛杉矶华人律师周敏之说。她认为,中国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虽已违法,但因尚未构成犯罪,违法者最终付出的代价与其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不相匹配。“规定明确‘未犯罪也要罚’,将明显增强对违法者的震慑力,以减少违法行为,”周敏之说。

“朋友圈”晒照片可能暴露住址,随手连接免费WiFi却发现支付密码被窃,登录某些手机应用后即遭骚扰短信疯狂“轰炸”……个人信息泄露渠道之“多元”,令一部分回中国发展的华侨华人无所适从。而这些信息泄露也让电信诈骗的手伸到了华侨华人的身上。

根据中国侨网4月16日的报道,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网站发布消息,近日,有不少侨胞反映他们的亲属、甚至美国友人接到诈骗电话。据了解,这些电话均为犯罪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篡改号码、冒充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总机或领保值班电话拨打的。此类电信诈骗中,有的冒充领馆工作人员告知当事人正在办理的证件需补交费用,有的冒充海关人员告知当事人证件信息或信用卡信息被人盗用,有的冒充执法部门告知当事人已经涉嫌犯罪,有的直接冒充总领馆官员,其内容和花样不断翻新,不一而足。

这类有针对性的诈骗必须建立在对被诈骗人的了解之上,也就是说,犯罪分子是明确知道被诈骗人的个人信息而精准投放的诈骗电话。

针对这类情况和《意见稿》,很多华人华侨提出了对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供职于美国思科系统公司研发部门的周平告说,互联网企业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因此应考虑制定针对这些企业的“行为准则”。“既要顾及大数据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要兼顾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在二者间寻找平衡。”

其实无论2013年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但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在中国还是空白。无论是对中国公民还是海外华人华侨来说,都期待着此类法律的设立,使个人信息保护更有力度、更具实效。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侨报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