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龙烈生 清风
最近,一个朋友的儿子走了。我们满怀忧伤写下这篇文章。
那个原本阳光灿烂、热爱家庭生活、喜欢做菜、陪伴父母,热爱家庭旅游的大男孩,走了…
留下的是父母、亲人、朋友无穷的哀痛。
不必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震惊之余,也了解到近年光本地区方圆几英里内,就有好几位年轻华裔选择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留在最绚丽多彩的瞬间,对更加美好的未来不再奢求。更加震惊。
除了哀伤,还是哀伤。
哀伤之余,让我们擦干眼泪,更加关切华人下一代整体的健康成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总体情况:
据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报告,自杀是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光2016年就有超过6100位青少年 (10-24 岁)死于自杀:
(图片来自美国卫生部下的国际精神健康研究所 NIMH 网站)
非营利机构“美国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 America) 2001 年发表一个研究报告《保护学生、预防自杀》。该报告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摘要翻译如下(下载完整报告):
http://www.overseaschinese.org/wp-content/uploads/2019/04/mha_report.pdf
1. 大学生的自杀和精神疾病概况:
-
- 在20 至 24 年龄段, 自杀是第二大死亡原因
- 20 至 24 年龄段是自杀高峰期
- 青少年自杀死亡人数超过所有医疗疾病死亡的总和
- 美国大学生中每12人中就有1人有过自杀计划
- 抑郁症始于青春期
- 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成年人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有的甚至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2. 大学生的自杀比例:
在17-19 和20-24这两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每10万人就分别有3.4和7.1人自杀,比例非常高。
3. 校园主要自杀倾向:
50% 的大学生感到伤感,33%觉得无助,22%觉得已经非常抑郁无法正常活动。9.5%的人认真地 考虑过自杀,1.5%试过自杀。
4. 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
- 有精神疾病史的学生
- 大学期间得了精神疾病的学生
- 21 岁以下的男性
- 亚裔和西裔
- 正在接受治疗的学生
亚裔社区精神健康的现状:
亚裔做为一个整体,其自杀率最低,比白人和西裔要低很多,这点值得欣慰:
(图片来自美国卫生部下的国际精神健康研究所 NIMH 网站)
成年亚裔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估计更认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古训。
可是在亚裔学生中,自杀比例却高不少。根据前述《保护学生、预防自杀》报告,虽然白人大学生中患抑郁症的比例比亚裔大学生要高,但是亚裔学生中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却要比白人学生比例高。
据统计:
康奈尔大学1996年至2006年间21起校园自杀事件中,有13起涉及亚裔学生, 约占61%。
自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7.5人死亡。
麻省理工学院(MIT)校园在过去15年里,有19人自杀身亡,其中有8人是亚裔学生, 约占42%。麻省理工学院校园的总自杀率为每10万名学生中有11.2人死亡, 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可是每10万亚裔美国学生中有29.1人自杀死亡,远远超出全美平均水平及该校平均水平。
其它精英大学估计也差不多。
亚裔学生到底怎么了?
亚裔学生的精神健康也只是最近这些年才逐渐引起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重视。我们亚裔自身不妨也主动找找原因。本文抛砖引玉,希望亚裔社区和家长对下一代的精神健康更加关注:
1. 留学生的困境:
有相当一部分亚裔学生是留学生。2018年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超过36万。这么多的留学生并不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家境殷实,但是还有很多家庭不过是小康之家。这样的家庭倾尽全力支持孩子出国留学,给家庭和学生本身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偏小。这些留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代。 那就是曾经的“小皇帝”一代。他们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更缺少处理复杂的问题的经验。而且他们中很多人一直是同辈中佼佼者,无论是家庭,还是他们自己,都寄予极大的期望。一旦现实和梦想脱节,哪怕是暂时的,都容易导致崩溃。
对大多数人来说,留学生涯仍然是艰苦的。艰苦的地方,主要不再是物质上的。现在的留学生在物质上可能比老一辈留学生富足很多。通讯和交通已经极其发达,新一代留学生不用再忍受对亲人的相思之苦。留学生也基本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跟前辈们的节衣缩食,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老一辈留学生只要踏上美利坚的土地,那就是“新生”,前面就是“充满荆棘的阳光大道”。 很少听说有人走不过去。因为看得见“阳光”,所以可以不在乎那遍地的“荆棘”。 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那种百折不饶的意志,是现在的留学生所缺少的。现在的留学生,在学业上和找工作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的签证的烦恼也比老一辈更多更频繁。抬头望天,却看不见前辈眼中的“灿烂阳光”,有时反而是一些如影随形的“雾霾”。
2. ABC 对身份的困惑:
听说有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是移民,或者英语口音重,而自卑。虽然这种现象应该很少,但是不可否认,第一代移民的生活状态对其下一代有着直接、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ABC 里面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并不很特别看重其华裔身份,更别说以此为荣。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过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点:
2.1. ABC 离自己的中国“根”太远,即使每年短暂去中国旅行,对中国文化和现在中国的美好一面接触得仍然不够,但是不经意听到的和看到的丑陋现象却印象深刻,所以感情上难以对接
2.2. 美国有的社区有的人仍然避免不了戴有色眼镜看人,亚裔学生有时仍然可能会受到言语甚至身体上的攻击,也可能会被各个小团体排斥。亚裔学生在学校遇到“霸凌”(Bully) 的时候,是否会因为父母是新移民而忍气吞声? 特别是那些父母移民身份有问题的家庭,孩子们是不是更加不敢发声?在孩子们有更深的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之前,他们或许会迁怒到自己的亚裔身份
2.3. 青春期的ABC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要广。华人文化中,家长常常以为了孩子好的理由,试图控制和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2.4. ABC 自身有着跟其他人“一样”的愿望,ABC 一方面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跟其他人一样的美国人,另一方面,无论是自己的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在提醒他们,他们是亚裔,跟白人黑人老墨不一样。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孩子就可能有身份认知的困惑。这种困惑如果长期存在,可能影响其它思想、情感和行为。这个领域应该多做研究。
3. “爬藤”的困局:
感觉很多华人家长的人生目标就是让孩子“爬藤”。孩子的一切活动都以“爬藤”为目标,各种才艺班、技能班、数学班、SAT 班、各种 Club, 义务劳动等等,都是以升学,特别是进入藤校,为目标。
华裔爱藤校,可是藤校不爱华裔。
从已经获取的信息来看,今年藤校对华裔的录取率更是创纪录的低。整个华裔社区都在为藤校纠结。在很多华人眼里,藤校对华裔无疑存在歧视和偏见。无论我们想不想上藤校,我们固然要坚决反对藤校的这种歧视。但是,为了进藤校,我们准备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的B-计划是什么?
我们华人社区出现了很多“虎爸虎妈”,也出现了很多“牛娃”。如果你家“牛娃”根本不用你“推”,就直接把所有藤校都拿下。那自然,你想去哪去哪。
华裔孩子虽然都很聪明,但是在藤校这件事情上,因为隐形的名额限制,主要还是亚裔/华裔之间互相竞争。不是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而是还有更优秀、更努力的亚裔孩子。
华人文化中习惯给孩子设立一个很高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孩子的挫折感和负疚感,一定十分强烈。我们的文化对错误不够宽容,对试错也不够鼓励。我们更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成绩为“A”。任何成绩低于“A”就是“F”!
“爬藤”的三个极端的后果就是:
1)孩子经过12分的努力,仍然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思想疙瘩无法解开;
2)孩子被逼进了自己不想去的“藤校”而错过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感觉生无可恋;
3)经过千辛万苦,孩子终于被“推”着进了“藤校”,等待他们的却是更多更加优秀同学。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无论哪一个后果,家长和孩子都不希望发生,我们都要提前预防。很多家庭在高一,甚至初中时就为“爬藤”开始准备了。在准备各种藤校要求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理解孩子的追求,帮助孩子在心理方面做好接受任何一种结果的准备?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健康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爬藤与否,顺其自然。
家庭的角色:
我们做家长的,要跟孩子一起成长,要关注孩子在每个阶段身体、思想、情绪的变化。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挑战、问题和烦恼。
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荷尔蒙分泌的变化,情绪变化会很大,身体对营养的需要也会跟着变化。家长不能刻舟求剑,需要根据不同的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和陪伴方式。同时,根据身体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情绪状态,补充不同的营养素。营养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朋友的友情。家庭之爱有如阳光,朋友之情有如雨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定的发言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家长应该适当下放权力。家庭应该是孩子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每个孩子都应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独裁必定导致压抑和反抗,对国家如此,对家庭同样如此。
华人为了孩子的教育,什么都可以牺牲。“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美国华人社区每天都在上演。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办法搬到更好的学区。只是不知其中有多少家庭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尊重过孩子的选择?诚然,孩子通常看不到搬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家长是不是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而且高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们一般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朋友圈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圈子。特别是美国的高中里面圈子也很严重,这些圈子很多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者不一定能很快进入既定的圈子。当然,这个也因人而异,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和适应能力做出判断。失去朋友圈的孩子,容易变得孤独无助,最终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极端。青少年的朋友圈跟家庭一样重要。 “三迁”之前,应该“三思”。“三迁”之后,需要随时观察孩子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多交流,少指示,根据情况引导。
家庭的作用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发现,父母的说教适得其反。父母可以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结交正确的朋友。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家长也不要急着责骂和惩罚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好好沟通,搞明白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商量如何处理,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父母在帮助孩子处理一些问题的同时,孩子也在学习怎么处理问题。初为父母的我们,有时候对一些突发事件,也缺乏处理经验,这个时候跟孩子一起讨论处理方法,不丢脸,对大家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何尽早发现自杀倾向?
自杀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早期迹象并不明显,但有一些常见的警告信号:
-
- 有困难集中注意力、记住细节、做出决定
- 有负罪感,觉得无用、无助
- 觉得空虚、无聊、悲观、绝望
- 失眠或者嗜睡
- 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
- 易怒或烦躁,感到焦虑、不安,反应过度,甚至有暴力倾向
- 食欲或体重变化,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
- 容易感到疲惫、呆滞、沉重,效率低下
- 强烈嫌弃自我,无法面对错误
- 做出逃避现实的行为,如滥用药物、强迫性赌博、危险驾驶或危险运动。
- 不明原因的持续的疼痛、抽筋和不适,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胃痛
亚裔如何寻求帮助?
如果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或者表现出明显的自杀倾向和企图,一定要尽快:
1.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2. 拨打全国预防自杀生命热线 1-800-273-8255 (TALK)
它提供 150 多种语言, 24/7小时全国自杀预防热线。
中心将联系到距离拨号人最近的危急中心,安排即时咨询和心理健康转诊。
网站: https://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
3. 拨打亚洲LifeNet热线 1-877-990-8585
它提供广东话、普通话、日语、韩语、福建话, 24/7 提供服务。
4. 浏览亚裔自杀预防与教育英文网站www.aaspe.net 以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