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离世在网络刷屏,这个轰动世界的中国女科学家,却无人问津…
这几天,各大微信公众号都在为霍金的突然离世刷屏。科学巨匠霍金的去世,确实是人类的一大损失!但是,科学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所以我们致敬伟人,也更加关注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不会忽略我们自己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奖杯。
前两天,一个中国女科学家获得国际大奖的消息,知道的人不怎么多。所以,今天的主人公,是为科学做出重大贡献,也为中国争光的张弥曼女士。
然而,毕业前,高张弥曼一年的校友蔡祖善找张弥曼谈话,动员张弥曼报考地质专业。
那个年代,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国家非常需要地质学人才。
刘少奇曾说: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
正因为如此,她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志愿。父母担心女儿太瘦弱,吃不起苦,希望她报外语或者医学,而张弥曼那时年轻气盛,比较喜欢逞能,仍然报考了地质。
上世纪50年代初,她和一批有志青年一道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学习,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
入学不久,她被选拔留苏,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此后的几十年内,张弥曼却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对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学科上,数十年如一日。
每块化石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而张弥曼的工作则是揭开这些化石背后的谜团。
年轻时,张弥曼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身上的行囊最重时达到35公斤,还要走20公里的山路。
有次在横店考察,只能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发霉的烂棉絮,40天无法洗澡,回家时身上已经长了不少虱子。
她说,当时自己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锅中煮沸。
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上,山顶的小山村只有祠堂可以睡,晚上刚刚睡着,张弥曼突然发现几只老鼠从自己的脸上爬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弥曼说自己锻炼出了超人的饭量,有时就着几块霉豆腐,一顿饭她就能吃下一公斤。
虽然如此艰苦,但张弥曼从未退缩。“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从沉睡上亿年的“小鱼”身上,她为中国找到了石油我们都知道,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但是由于勘探技术的落后,中国的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石油资源很少被发掘。甚至,中国被外国的地质学权威,戴上了个“贫油国”的帽子,石油不得不依靠进口。
新中国建国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石油更是成为稀缺资源。
中国要开采自己的石油,并且迫在眉睫。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刚参加工作的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准确提出石油的成油地质时代,为地质专家在寻找油层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张弥曼的观点也被随之证明并引起轰动。
胜利油田开发时,张弥曼发现海洋曾经覆盖那一区域两次,因而成油地质时代也会与普通油田有所不同,这一观点又为胜利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条件。
蜚声世界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对古鱼类化石的研究,不仅为国内石油开采与古生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005年秋天,世界各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云集美国,出席古脊椎动物学会第65届年会,同时表彰一位科学家对该学科所作的杰出贡献。
这位科学家就是张弥曼,迄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这类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此殊荣。
2016年,古脊椎动物学会在美国盐湖城授予张弥曼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当张弥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对张弥曼院士极高的肯定。
据了解,张弥曼是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她于3月22日在巴黎获颁此奖,并庆祝该奖项设立20周年。
尽管张弥曼女士的研究听起来很冷僻,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能感受到这些,能记得有这样一位科学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