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抗擊新型肺炎)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作者 周騁望
我是吃著熱乾麵豆皮長大的武漢「土著」,家就在漢江邊上,最愛吃的是江漢平原的菜薹、藕帶、茭白,江裡面的魚,還有媽媽做的綠豆湯。2007年我去北京求學,2014年來到舊金山留學,之後回去的次數少了,鄉愁卻多了。
當美國朋友問起我,「你的母語是什麼?」我總半開玩笑地說,是武漢話。我大部分的美國朋友並不知道武漢在哪裡,但最近卻在新聞里經常讀到這座城市的名字。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隔離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對抗
去年12月底,開始有朋友在微信上說武漢好像鬧「非典」了,後來在網上了解到是這一種新型的肺炎。今年1月初,新聞里各種關於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開始湧現。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市政府發布消息,武漢進入「封城」狀態,公交系統停運,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關閉。想到家裡的父母,我頓時感到有些擔憂。尤其是看到社交媒體上傳開的武漢「封城」後的視頻,看到記憶中總是熙熙攘攘的漢街,如今卻幾乎空無一人,心裡不是滋味。
我不太喜歡「封城」這個冷峻的字眼。相較之下,讓人倍感溫暖的是那些在疫情暴發後勇敢奔赴一線「逆行者」。隔離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對抗疫情。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武漢大學櫻花大道上的櫻花初綻,吸引不少遊人前來賞花。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所歸宿

疫情初現時的網路暴力很快就被來自城市內外的支持與關懷所覆蓋。有人寫道,「我的城市病了,但是我們會治好它,還是歡迎您以後再來武漢。」還有人為武漢加油打氣,「98年抗洪挺過來了,08年雪災挺過來了,這次武漢也能挺過。」
有些人認為,這些文字過於煽情,當務之急應是解決問題。我同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也認為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力量不應被簡單視作煽情。正當抒情而不濫情也是對這場危機的一種應對,尤其是對那些困在家中難免焦慮的武漢人們。
在朋友圈裡看到關於「武漢精神」的討論,還有首叫做《獻給武漢》的歌。與其說是一種精神,那更是一種對家鄉的愛和信念,是一種情懷,一種內向的凝聚力。這種內向的力量將武漢的民眾團結在一起,也讓身在他鄉的遊子始終有所歸宿。

抗疫更在普通民眾的生活細節

抗擊疫情,不只有英雄般的勇敢馳援,更體現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微小細節。在家的爸媽為了減少出門的次數,每天都精打細算著使用食材。當實在需要出門補給食物,我爸便戴好口罩獨自去超市,並對想同行的母親說,「你就待在家裡面,少一個人出去,就少一分感染的風險。」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從疫情暴發到「封城」,那些平日里安靜的微信群也變得活躍起來,大家都積極共享著疫情進展和防治信息,積極自救和互助。一件讓我感動的小事也發生在微信群里。一個武漢高中同學的家人疑似感染了肺炎,校友群里認識或不認識的同學,紛紛群策群力為她尋找求治的路徑。

除了身在武漢的親友,朋友圈裡,無論身在哪座城市哪個國家的人們,都以不同方式表達著自己的關切和支援。在美國的留學生團體無論是以學校還是以居住地區為單位,積極組織捐款捐物,並且將相關信息廣泛傳遞。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等我回來,還要一起吃好吃的

最讓我挂念的除了家鄉的親人,還有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疫情暴發後,我便聯絡了在武漢做醫生的多年好友,然而他已經疑似感染被隔離觀察了。

他自己躺在病床上,跟我說的卻是,讓我叮囑家人一定要勤洗手戴口罩好好保護自己。我對他說,「你一定會好起來的。等你好了,我回武漢,還要一起吃好吃的呢。」他雖然暫時倒下了,但是他的同事們還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

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遊子始終有歸宿

網路雖然會傳遞暴力和誤解,但我也看到了理解、支持和關愛。網路不僅傳遞了有用的信息,提供了慈善的渠道,也傳達了情感和關愛。在異鄉漂泊的遊子,除了捐資捐物表達關切之外,也要照顧好自己,不讓家人擔心惦念。

武漢,加油,等疫情被擊退,街道再次人潮熙攘,我要歸來看繁花盛開。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北青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