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儿子2017年6月开始了漫长又煎熬的美国医学院申请和面试过程。申请了25所学校,面试了其中的11个。到今年3月,收到了斯坦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个学校的录取。

作为家长观察儿子走过了这个全过程之后,算是对美国医学院体系和美国医疗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以前并不懂,从美国的执业医生,到培训中的住院医,再到医学院的新生,其实是一个高度被政府和行业监管,控制的领域。医生和医学生的数目,人员构成,种族(race)的分布,是有一定布局和规划的,医学院对不同种族的申请人有不同的录取标准,更是公开的秘密,不再遮遮掩掩。

毕竟,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是要服务社区和公民的,美国种族的多元性决定了执业医生种族的搭配。美国的软件工程师可以一半以上都是印度裔和华裔,但医生就不太可能。这就决定了医学院入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本族裔申请者中的竞争,虽然名校名专业的录取不同程度地都是这种情况,但医学院在这一点上是极致。

基于对这种形势的理解,儿子在申报之前还是比较保守的。他开玩笑地说,即使最差医学院出来的人,大家也要尊称他/她为Doctor!算是给我们定了期望值的基调。

美国为维护医生的地位和收入,严格控制医学院新生人数

美国虽然有5300所大学,但能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的学校只有143家。全美每年医学院新生历年来都保持在21,000人左右。大一点的州立大学医学院招200-300人,而像哈佛,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这些顶级私立研究型医学院,每年新生只有100人左右。斯坦福医学院每年大约7000人报名,其中480人左右会收到学校面试邀请,最终只有150人左右被录取,录取率只有2%。

美国医学院和医疗体系的行业自我管理非常严格,也非常科学,为了保障医生的收入与他们的学识及培训相匹配,同时又受到政府医保支付的住院医名额的限制,美国医生委员会严格控制每年医学院录取的学生及投放到市场上的医生数量,这使得医学院录取竞争异常激烈。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上图出自美国医学院联盟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的数据统计。2017年这个最新的申请周期,将近52000申请者竞争21000 的医学院入学名额,也就是说只有大约40%的申请者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剩下的60%,很多人会在下一年重新申请,或者放弃学医的想法。

美国医学院录取的公开秘密:不同种族不同标准

美国医学院在本科毕业后才能申请(有少数本科和医学博士学位连读的项目,高中毕业时可以申请),4年医学院,再加上3-8年不等的住院医培训之后,获得行医执照的医生可以自己开业,也可以给医疗集团,医院和科研机构工作,年收入从几十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不等。培训时间最长的专科医生,比如心脏科,外科,耳鼻喉科,皮科,整形科的医生收入最高。

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招生主任的话说:医生虽然不是每个社区里收入最高的人,但不会为钱发愁,又受人高度尊敬和敬畏。

可以想见考取医学院对于任何人都很难,而对亚裔来讲,以华裔,韩裔和印度人为首的申请人,被归类为Over-represented-minority (ORM), 也就是在申请人中占比过高的少数族裔;相反,黑人,墨西哥人是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URM),这类申请人不多,往往各种成绩也不如其他人高,但各个医学院都会追求学生的多元化,所以他们进入各个等级的医学院都相对容易一些。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学生论坛上关于ORM的讨论

整个医学院的录取过程也像是“黑箱操作”,大家的结论都是录取过程太主观而不可控,有时结果也无法解释。比如说,在医学院录取里,很少有人能够同时被多个顶尖医学院录取,即使被某个学校录取了,在看看自己其它的被拒记录,往往心有戚戚焉,会觉得任何录取都是侥幸。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年有2万左右的人进入美国医学院,其中一万人左右是白人,4500左右是亚裔,黑人和墨西哥裔学生各有1500人左右,还有不到300人是国际学生。

亚裔只占美国总人口的6%,却占了22%的每年新的医学生名额,这个比例在前10名的医学院可以高达30-40%,这也就是亚裔学生在医学院申请中被称为“比例过高的少数民族” 的来由。

所以即使MCAT成绩高,大学GPA完美,进入前10名,甚至前20名的医学院也完全没有把握。

美国医学院的教学体系

美国医学院申请者大学本科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并不需要主修与医学有关的科学专业,只要完成医预科课程,premed requirement,  就可以报考医学院。

儿子申请大学时专业没有确定,一开始是想着走商科这条路,进公司,银行或者去做咨询的。他自己在大一时尝试着拿了一个美国急救的证书-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MT),在大公司实习过,也在急救车公司打过工之后,他自己在大二确定了走“医学预科”这条路,并在西北大学确定了要拿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和哲学(philosophy)的双学位。

在美国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中不乏本科专业是文史哲,音乐,艺术及建筑,他们在申请医学院时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优势。

儿子修哲学的第二学位,不知是受了谁的影响,说,医学救人的身体,哲学才能安慰人的灵魂。他后来在芝加哥大学面试时,其中一个面试的医学院教授也喜欢哲学,两人聊了很多哲学话题很投机,应该是最后录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面试这一关,遇到什么样的人,全凭运气。

美国的医学院是四年制,前两年学习医学专业课程, 后两年进入各科室轮转见习。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5年制医学院学习,前三年学习基础科学及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在各科室轮转见习。

所以,仅就学制来说,中美两国的长度差不多,不同的是,两位未来的医生同一年进入大学,中国学生会比美国学生提前三年拿到M.D.即医学博士的学位,中国医学生缺少的是美国学生本科三年的医学之外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其他专业知识的扩展。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医学院录取考核考虑的因素

本科平时成绩:美国重视分数的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申请医,法,商等职业学院成绩至关重要,尤其是医学院。他们会让申请人把四年大学本科所有的课程和成绩都一一列出,有个把B的成绩都十分乍眼。申请医学院的有全A GPA4.0 的人很多,儿子的3.89 GPA 也就是个比平均稍微高一点的水平。

对于一心志向学医的学生,本科的GPA要好好把握好,数据统计说,医学院申请人的平均GPA都要到3.60,前20名的医学院要到3.80以上。

MCAT成绩:报考人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The Medical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这个全国统考是用来评估报考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书面分析能力、以及在科学理念与原则方面上的知识。考试分四个部分:

1)化学与物理,

2)生物学与生化学,

3)批判性思维与推理技能,

4)心理学与社会科学

为时7个半小时的考试是对医学院申请的学生的知识体系,人文素质,学习能力,理解融会贯通能力的综合考核,体现一个学生的长期积累和阅历,不是简单抱佛脚就可以应付的。

MCAT 跟一般的升学考试比如SAT 和 ACT相比,对于学生将来在医学院的成功有更强的预测能力,所以医学院录取时对这个分数更看重。它也是一个相对的分数,所有考过MCAT的人都会有个percentile 的分。大体上,中位数是500分左右,500分以下基本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儿子在大三之后的暑假一边工作,一边准备MCAT考试,做了很详细的规划。给自己设的目标是518分,大约是97%percentile,也就是说要比97%的人的分数要高才行。对于亚裔来说,想进好一点的医学院,这是必须的。

记得儿子2016年8月考试那天,5点钟爬起来给他做午餐三明治和小食,否则一天考下来常常有人会头晕眼花低血糖。考完之后儿子觉得感觉并不是太好,说考到最后一步,电脑屏幕上让所有人选择:“你是要放弃还是提交今天的试卷?”如果觉得考得太差,有人就会放弃,重新再考。

一个月后出分时儿子得了524分 (满分528),比他预想的要好,高于99% 参加过考试的人。直到那个时候,他才觉得,进入前10名的顶尖医学院,说不定能有一线希望。

 

个人陈述: 医学院申请的个人陈述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要学医,Why medicine?” 这是每年50000多申请者都要写的文章,写出新意非常难。儿子写文章,理工男的特点很明显,第一版我看完枯燥得要晕倒,但他又很反感很做作地写故事。好在当时他有个在康奈尔医学院上学的导师给了他一些意见,最后写得才算比较满意。

科研实践: 美国医学院的排名历来依据两个标准,科研 (Research)和临床(Primary Care)。 顶尖医学院重点在科研,对申请人在本科期间参与科研实践和取得的成果比较看中。 据说,斯坦福医学院每年的新生里,有一半以上都发表过论文,有的还是在重要医学期刊上,甚至是第一作者。很难想象一个本科生怎么能做到。

儿子比较幸运的是,二年级开学时,在学生中心撕纸条找到了跟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做老年痴呆研究的机会,一做就是三年,并且跟教授一起有论文发表。虽然远远没到“重要期刊和第一作者“的程度,但这种长时间又比较深入的科研经历对医学院录取有很大帮助。

社会实践及义工:  医学院录取委员会很看中申请者有致力于医学发展和医学服务的公益心及责任心。想进医学院的学生大都会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到医院跟随医生出诊,观摩手术,在急诊室义务服务等等。读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医学院希望录取的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精力储蓄胜任这个过程。

西北大学医学院的校友给了儿子很多机会。他进入手术室观摩过脑外科手术,给他的感觉是手术室里又安详又有秩序;他还跟着西北大学医学院急救外科的主任连着上了两天班,看到急诊里枪伤感染的大汉在检查时疼得哇哇惨叫,吓得脚下发软,几乎晕过去。 他还在芝加哥临终关怀 (hospice)的机构里,做过义工,陪那些时间所剩无多的人聊天,给他们跑腿服务。

Doctor医生这个词,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teach,教授传授知识的意思。美国医生对于未来医学生无私的帮助,毫无保留的扶持和精心辅导既让人意外,又让人敬佩。

推荐信:申请医学院要3-5封推荐信。任课教授,跟随做科研的老师是必须的推荐人。儿子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和人打交道,建立关系的人,他四个推荐人确定得比较早,最后一个教授比较费劲。我看他在论坛上跟别人分享说,他去找第五个教授时,那个老师说推荐信可以给他写,但只能是比较肤浅的– (good, but won’t be a great one),因为之前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他。儿子也认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在论坛上提醒后来人要提早考虑推荐人,并建立深入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面试: 如果说美国大学本科录取的面试是摆摆样子,医学院的面试是决定生死的最后一关。首先,很多学校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就直接拒掉了,第二,面试之后的录取率只有25%到30%,也就是说学校一般在面试的三,四个人当中,挑一个,淘汰掉70%以上。

可以想见,等待面试邀请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难熬的部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去年8月第一个给儿子发出了面试邀请,但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动静。看着儿子郁闷,我当时曾发愁地想,万一没有5个以上的学校邀请面试,从比例上看,一个录取没有也是有可能的。

这种完全被动,无能为力的等,让没什么人生历练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很焦虑,那时他就经常出去乱跑步或者骑车去排遣。最后儿子陆续收到了17个学校的面试邀请,推掉了6个,面试了11个学校。

医学院的面试非常正式,所有医学院每年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面试学生。被邀请去面试的人,前一天晚上有机会住到在校医学生的宿舍里,第二天除了与面试官聊天,学校还会安排试听课,并参观学校附属的医院。面试官里有医学院教授,有执业医生,也有医学院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多数医学院采用传统的面试形式,学生与1-3个面试官聊天,但像斯坦福,纽约大学和UCLA这些学校,用一种叫做MMI – multi mini interview 的形式面试学生,大约在2个小时内,学生要过10个“面试站”,每次都会拿到题目,有几分钟看题准备的时间,然后进到房间里跟一个或多个面试官交谈。最后得到10个考官的综合评分。

这种面试难度大,要求思维敏锐反应快,有的题目还要和其他学生合作一起完成。对于面试的内容,学生要和医学院签保密协议,不能向外界透露。

面试这一关是最主观,随机,也是最不可确定的“黑箱。遇到什么样的面试官,完全靠运气。

儿子碰到过特别老的老医生面试他,说一句话就要闭一下眼睛,似乎要睡过去;也遇到过面试官特别能聊的,没什么机会让他讲话;也有不苟言笑,整个面试就让他讲,没啥反应的。他去纽约大学第一次做10人面试团的MMI时,他中间试图幽默一下,但说完只有他一个人笑,把自己尴尬的落荒而逃… …

经过11次这样的面试,等录取时的心理预期就是 “Anything is possible” -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

我自己在20多年的职场上被面试过,也面试过各种级别无数人,感觉美国人给自己挑选未来医生的架势,比世界级大公司挑选高管还要严苛很多。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国际生到底有没有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可能?

在妈妈圈里经常有人问国际生在美国考医学院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但机会很小。全美每年21000名医学院新生,有200多名是国际生。占医学生总数的1%多一点。

我记得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在复申请(secondary application)时,会说明他们只收美国公民和有绿卡的学生。但顶级的研究型医学院,是收国际生的,耶鲁大学2017级104个新生里,没有绿卡的国际生有11个人。应该是所有医学院里国际生占比最高的学校。

在医学生的论坛里,偶尔会看到国际生的帖子。我看到今年一个GPA3.91,MCAT522的国际生,今年已经是第三次申请,申请了25个学校,有4个面试邀请,最后终于被一所学校录取了。

想想真是不容易。论坛上都是匿名的,但真心为这个孩子的坚持和最后的成功欣慰。有这份恒心和执着,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医生。

考入斯坦福医学院:不同种族不同录取标准的终极体验

美国医学院的申请过程应该是故意设计成这么困难的吧,走过全过程的学生,都经历了忐忑怀疑多于自信,焦虑崩溃多于欣喜,否定拒绝多于接纳的心理挑战。一年下来多数人都是遍体鳞伤,骄傲皆无,但一颗心,却变得更强大,也更谦卑。

而在人的生命和命运面前有谦卑,应该是做医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美国留学妈妈圈,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