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两名中国设计师获巴黎圣母院设计大赛冠军 均供职美国SOM事务所

距离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月,但重建的计划却因资金、环境等未能提上日程。

近日,美国独立出版公司GoArchitect主办了“巴黎圣母院设计大赛”,并于当地时间6日公布比赛结果,两名90后中国设计师提出的方案“巴黎心跳”获得冠军。

两名中国设计师的“巴黎心跳”方案获得冠军 

据GoArchitect官网消息,在巴黎圣母院教堂设计大赛中,中国建筑师Zeyu Cai(蔡泽宇)和Sibei Li(李思蓓)凭借方案“巴黎心跳”(Paris Heart beat)赢得冠军,其余五个入围总决赛的队伍分别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和日本。

在独立出版公司GoArchitect举办的巴黎圣母院教堂设计大赛中,有超过56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投稿,投稿作品总数达226件,并有3万名网友参与投票。大赛旨在为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的未来创造一个新的愿景。

“巴黎圣母院见证了巴黎超过800年的历史。它在大火中存活下来,与这日新月异的世界休戚与共。”蔡泽宇和李思蓓在构想中指出,“巴黎心跳”承载着两人对于巴黎圣母院涅槃重生的期望。

整个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三大亮点:镜面尖顶、“时间胶囊”与“城市万花筒”。

自动草稿

新的尖顶是一面聚光镜,屋顶也将由镜子制成。通过光线的反射与变化,每一刻的建筑都会“焕然一新”。在Cai与Li眼中,这一设计将圣母院与巴黎城市、时光变幻联结在了一起。图片来源:GoArchitect官网

而在尖顶之上,飘浮着每半个世纪开放一次的“时间胶囊”。这是一个寄托着记忆、存在与希冀的磁悬浮装置。装置能够上下移动,仿佛在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和心跳。

自动草稿

在圣母院的内部,屋顶的阴影与玻璃的光线构成了万花筒的图案。图片来源:GoArchitect官网

蔡泽宇和李思蓓将其命名为“城市万花筒”,向巴黎圣母院大火中“逝世”的玫瑰花窗致敬。“在这里,时间与空间得以交织,唤醒了巴黎的心跳。”

除了蔡泽宇和李思蓓的“巴黎心跳”,来自其他五个国家的方案也入围了决赛。其中,加拿大设计团队NAK根据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构想了不锈钢的银色尖顶。模块化的设计优势使建材的运输与装配更为便捷。

英国设计师则提出了喷泉的设想。从天空坠落的水珠象征着生命和健康。而日本设计师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漂浮森林”的提案将绿色植被制成屋顶与塔尖的形状,象征着复兴与新生。

两名设计师均为90后 均供职于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6日晚间,北京《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巴黎心跳”设计者,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蔡泽宇和李思蓓。

李思蓓出生于1994年,从小在北京长大,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之后到康奈尔大学建筑学读研究生,去年7月毕业后到SOM工作。

蔡泽宇生于1992年,杭州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书,后到康奈尔大学建筑学读研究生,在SOM已经工作两年多了。

他们称,这项竞赛并非法国官方组织,冠军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方案会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最终修复方案。

巴黎时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许,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著名的玻璃花窗和标志性的哥特式塔尖均毁于一旦。起火第二天,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希望在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随后法国政府宣布,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提交方案,以重建圣母大教堂的尖顶。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搜集的资料显示,在起火一两周内,便有多位全球著名设计师提出了修复方案。“巴黎圣母院多么有名,没有哪位建筑设计师不想提出自己的改造想法。”王海松说。

见到蔡泽宇和李思蓓的“巴黎心跳”设计方案后,王海松评价,“能看出设计者没把巴黎圣母院火灾视作伤疤,而是当做一个新的出发点,兼顾历史和新科技,也符合法国人的浪漫气质。”

尽管各国的设计师热情高涨,但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却面临着重重的现实难题。部分剩余建筑有倒塌风险,增加了修复工程的危险性。与此同时,巴黎各界更围绕“创意性改造”还是“保留塔尖原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截至7月9日,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募捐仅达成4.5%。将设计理想转化为重建现实,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自动草稿

蔡泽宇(右)、李思蓓(左)生活照。 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侨报,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