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为什么顶尖美高里大多是富人小孩?美国教育分层比你想的更残酷!

当我们在讨论美国教育时,总是在谈美国教育到底是快乐的,还是残酷的?
后来很多人就开始研究美国教育,才发现,在美国,宽松的快乐教育是留给穷人的,“鸡娃”的教育践行者永远都是精英阶层。
美国的教育是分层的。

而且教育分层,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
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教育分层也在渐渐形成…

美国人才选拔标准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先来看下美国学校的招生标准是怎么形成的
 
早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上流社会的子弟们。
 
比如19世纪的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是根正苗红的美利坚接班人,哈佛、耶鲁等常春藤盟校要培养的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给学校捐钱,并对学校的招生标准有所参与——为了阻挡其他族群的孩子进来。
 
他们开始设立门槛,比如说哈佛、耶鲁这些学校规定必须考希腊语和拉丁文等。
《死亡诗社》里,私立学校的小学生要学拉丁文课,这是大学入学考察的内容。
因为这个规定把其他族群的精英人为地排除在外,所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这个规定就被废除了。
 
学校开始试图按成绩选拔人才,很快,校园很快被勤奋的犹太移民占据。这惹恼了有反犹倾向的白人富裕人士。
 
于是,学校赶紧再次改了录取标准。为了限制犹太裔入学,在成绩基础上,增加了品格、体育、面试等要求,甚至规定犹太裔新生最多只能占15%,以此保证新教徒占学生的主流。
所以,美国高校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主流阶级的子女开绿色通道的,其他族群的子女要进来,就必须得通过他们设立的门槛。
 
直到1970年代教育平权运动,凭借知识崛起的中产阶级不遗余力地让孩子拥有这些高校技能,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他们维护地位最重要的纽带。
 
此后,进入高等学府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美国教育分层比你想的更明显

显而易见,这样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将美国底层阶级的一大部分人筛选了出去,因为在美国,教育的内容、目标、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国底层人民的教育的目标说白了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美国有一个公立学校叫KIPP,是“the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缩写,意味“知识就是力量”。它基本上都是办在那些底层人民聚集的地方。
这里的学生96%是黑人和拉丁裔,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阶层,其教学方法和我们国内的衡水中学差不多,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
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
底层孩子想读优秀的大学,需要的努力绝对不比中国高考要少多少。
 
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它让80%的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其实对底层孩子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应试教育。
美国一般中产阶层子女所能得到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素质教育。
即使是小学生,学校已经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体育和才艺也要样样开始学的。
课堂作业常常是写文章和做演讲,你必须能够自己找到素材、选择方法、组织语言、描述想法。
这基本上是我们大学所在的层次,而这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搞独立调研了!
比如,一个任务是每人回家统计自己家有多少台电视、冰箱及多少辆汽车等物件,在课堂上每人负责统计其中一项物件的数字、计算全班平均值。
但这还不是美国最牛的小学。
顶级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原则只有一条: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他们的教学观念是,学生是自己的航船的主人,别人是不能替你做什么决策的,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老师不主动提供任何解题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规则。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孩子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最顶级的精英教育。
 
说到底,教育分层本身就是社会阶级固化的结果,而美国顶级精英子女的学业压力也不小。

美国的学霸比你想象中更努力

美国的教育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这样的:孩子们每天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周末也不补课,而是各种聚会、户外活动…
 
尽管美国录取的标准和方式是多元和综合的,但美国精英学校的学生为了挤进名牌大学,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的。
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进入高中以后,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GPA,统一考试成绩,选修的大学预科课程数量。
高中阶段的每学期成绩不能放松,因为高中整体学习情况是极为重要的申请资料。
 
还有课外活动的荣誉和亮点,都会成为大学招生的综合评定指标。
 
比如赫赫有名的斯蒂文森高中,门槛很高。每年,全纽约有26000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只有成绩最好的800人被录取,录取率低至3%。
而一旦成功被录取,压力更大了,斯蒂文森高中的学霸们,不仅成绩突出,各方面课外活动都非常精通擅长。
那些新贵们的孩子,顶着家族巨大的期待,压力可想而知。
 
简单来说,中国学生是十年磨一剑,而美国学生是两三年内磨十把剑。

想去美高读书的中国学生该怎么做

我们很多家长都想去美高让孩子接受最好的精英教育,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
 
其实最好的教育大概并不是仅仅为了实现阶层流动,不是为了给社会培养“高质量零件”,而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让他们学会“自己如何做主”。
精英教育的目标,不是去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学生,和一个标准的上班族。
而是要培养一个社会面很广泛,多才多艺,独立自主,有独立思考能力,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能够改变这个社会的人。
 
另外,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教育,还包含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课外班,参加各种比赛。
 
而是要根据孩子兴趣培养,挖掘它的天然的优势跟潜力,从而去培养孩子,那么这样你的优势,还有竞争力就会大一些。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纪录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小孩,摄制组随后每隔7年便会重新拜访这些孩子,再次将他们的素材集结成片,一直到56岁。
这些孩子正如美国教育一般,接受着属于自己阶层的教育,很多人从中看到了阶层的固化,但是其中是否有成功实现阶层流动的?
有。
 
看似拼的是物质,其实最后决定孩子是否幸福的是思维。学校教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才是家长和孩子努力的方向。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北美留学生日报,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