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日增又创新高!新冠合并黑死病?最恐怖的鼠类传播新冠真的来了?
最新数据新冠日增11万多!以及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67%的白尾鹿抗体呈阳性,科学家发现宿主可能来自老鼠,这下大条了……
新冠疫情已经又重新严重影响到大众日常生活。
根据最新数据,目前delta变种已经成为影响欧洲和美国的主要病毒毒株。
目前美国日增(截止至8/10)
日住院人数(截止至8/10)
日死亡人数(截止至8/10)
Delta还没搞清楚,新的拉姆达(Lambda)变种又来了。简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Delta变种列为”忧心变种”(variant of concern),而将 Lambda变种则为”关切变种”(variant of interest),后者的传染力、毒性犹待科学界深入研究,但毫无疑问要比Delta变种更凶。
但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因为科学家还有了其他令人惊悚的发现。
动物感染新冠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密歇根州67%的白尾鹿抗体呈阳性,这意味着67%的白尾鹿都得过新冠,这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吗?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原因是科学家认为白尾鹿自行感染率是达不到67%的,一定是存在着其他的传染源。
最终传染源被锁定在两个途径:
- 存在其他中间宿主
- 发生了水源粪口传播
纽约城市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们为了监测纽约的新冠毒株变异情况,连续几个月都在纽约周边14个污水处理厂采样。
科学家们测出污水样品中病毒残片发生突变,科学家通过突变点位的排列组合,进一步推算出污水样品中的各种流行变异株,比如alpha、beta、gamma和delta等,并且跟纽约市感染者基因测序得到的流行率基本一致。
如上图,左边是各个时间段感染者基因测序得到的各毒株流行率,右边是对应时间段污水测序得到的各毒株流行率。(不同色块代表不同毒株,详见右边注释框。)
图中显示污水测序组里夹了深蓝色块……代表污水中的不明毒株(unknown waste-water lineage)。
其实污水样品里边有不明毒株倒也挺正常,因为对污水采样约等于是全局抽样,而纽约市并没有给所有感染者做测序。
但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两个疑点:随着纽约疫情好转,确诊人数日益减少,深蓝色部分所占份额却越来越多,并且从增加的比例来推论,这部分的绝对数量并不受纽约疫情曲线影响;且深蓝色部分包含了四种闻所未闻的变异毒株。
可怕的是,现如今人类所有测序数据库的接近三百万条测序记录里面,完全找不到这四种,连依稀相似的都没有。
然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这四个变异株唯一共同的突变点–宿主都是老鼠。
所以,白尾鹿超高阳性率的蹊跷似乎就解释得通了。
如果美国存在啮齿动物类自然宿主的话,那么不管是作为中间宿主传播还是通过水源粪口传播,引起鹿群大量感染都不是没有可能。
你以为到这里就是最恐怖的了?
当然不是,科学家不会放过大众的。
他们继续做研究,用神秘的四种变异毒株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 原始株(D614G)不能感染大鼠和小鼠;
- 污水中的四种神秘毒株非常容易感染大鼠和小鼠;
- 污水中的四种神秘毒株也非常容易感染人类。
接着继续试验。
四种神秘毒株里面有三种都表现出了完美的免疫逃逸能力。
更恐怖的是,之前科学家认定的突变只发生在老鼠身上的数据也被推翻了。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现了一份突变的人类测序结果,在某些携带delta变种病毒的病患身上提取的细胞也发生了相同的突变。
按照这帮科学家的推论,很有可能会发生类似欧洲黑死病那时候的惨剧,鼠类将新的变异病毒传染给人类,人类大量死亡。
但好在有其他科学家反驳了这一观点。
其他科学家声明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动物可以把新冠病毒再传给人类!
跨物种传播是很困难的,不同宿主的细胞特性有区别,病毒入侵和复制所需要的受体、辅助因子等也不尽相同。
因此动物病毒传染给人体需要突破宿主限制,才可以从人群中具备感染性。
在动物传入人类这一阶段,病毒需克服了宿主的免疫反应,才可发生传播。
但是目前已知的任何动物(除了人)感染新冠都是无症状的。
那些动物园的动物感染新冠后不仅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传染给它们朝夕相处的饲养员,这是由于新冠病毒之所以这么可怕,关键在于它还携带只有灵长类才有的淋巴免疫T细胞CD147靶点,能直接压制和感染人类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系统损伤!更可怕的是CD147也是人类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才是新冠病毒降智打击的进入方法!
但是非灵长类动物没有这么“高大上”的靶点,所以不用过于担心跨物种传播。
当然万事皆有可能,小心点总没错。
总之呢,在一切还未清楚之前,尽量少聚会少去密闭空间,积极打疫苗,做好防护。
防杠机制,以上数据资料都来源于以下网络:
https://www.aphis.usda.gov/aphis/newsroom/stakeholder-info/stakeholder-messages/wildlife-damage-news/deer-sars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7.26.21261142v1
http://yjs.hzau.edu.cn/info/1185/6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