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氣》燃爆美國!男主給父母一封家書,戳中無數華人父母淚點
在《黑寡婦》之後,漫威再度成為北美影壇強心針,《尚氣與十環傳奇》拉開秋季檔大幕,被業界寄予厚望。
隨著午夜首映場的數據出爐,預期票房已經從周末3000萬美元的保底升到了4500萬。
這部片的大火,也讓本片的華裔男主角Simu Liu走入了人們的視線。
或許按照華人二代的軌跡,他以後可以衣著光鮮出入高端寫字樓,開著名車住著大房,養育一對更加優秀的華裔娃娃。這也不枉當年父母為了孩子教育來到一個全新國家,從零打拚的辛苦。
然而,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他的故事卻沒有按照寫好的劇本而走。
2017年劉思慕在麥克林雜誌(Maclean’s)發表一封致父母的信,講述他五歲被帶出國,從一開始對父母不解及怨恨,之後用23年與父母和解的心歷路程。
這封信在塵封了多年後,如今再被瘋狂轉發,因為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卻是很多華人家庭,此時此刻正在上演的故事。
以下內容翻譯自Maclean’s雜誌:
媽、爸:
今天早些時候我們通過電話。其實,我們經常通話,通常我們其中一個在開車的路上,都會彼此打電話聊天,或是你們打電話來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吃頓飯。我們的話題也總是眼前的事:我的試鏡和演出,你們的假期過得怎樣,或一起八卦一下誰家的孩子下一個結婚。
不過,我們從來沒有說些真正重要的話。
最近,我想了許多從未說出的心裡話,老實說,我覺得這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把話憋在心裡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從未表達過彼此之間的情感,反而總是利用一切機會互相批評,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試圖消滅每一個缺點。在我們這個家,做什麼事永遠重要於說什麼話,總是施加壓力而不是鼓勵,總是以「多穿件外套,外面冷」來代替「我愛你」。
我的每個好朋友都可以告訴你們,每當我提起複雜的童年時光,情緒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憤怒、傷心、怨恨。但我厭倦了對父母生氣。
所以,我通過寫這封信來敞開心扉,來感謝所有你們為我所做的付出,告訴你們,我愛你們。現在是時候開始這麼做了,你們覺得呢?
我1989年出生在中國哈爾濱,當時你們正設法出國,去國外過上更好的生活。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你們可以來到加拿大的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攻讀研究生學位,你們抓住了這個機遇。所以,爺爺奶奶在哈爾濱撫養我到五歲,那時你們在加拿大穩定了生活,可以接我過來了。當時我是多麼激動終於可以見到我真正的父母,並開始在加拿大生活。但我記不得你們了,所以當爸爸在1995年1月回來接我的時候,我感覺就像是遠房親戚。那個時候我還是每晚和爺爺奶奶睡一起,從我有記憶開始一直都是這樣,在我的理解中他們才是我的父母。
當我來到了加拿大,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之前爺爺奶奶的寵愛是那麼溫柔有耐心,也許你們還不到那個年紀所以難免有著火爆的脾氣。那時我常常感覺你們對我像是在對待一個有缺陷的產品:我最初成長的幾年生命中你們沒有在我身邊,所以我的個性讓你們感到困惑和擔心。也許,就像你們對我來說是陌生人一樣,你們的兒子對你們來說也像是一個外國人。而後來,當我拾起當下這種你們所不熟悉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們之間的裂痕只能越來越大。
我們就經常吵架。如果我被鞋帶絆倒,那是我蠢;如果我考試沒有得到A,那是我笨;如果我想和小夥伴出去玩,那是我浪費時間。隨著一年年長大,我越來越討厭你們給我施加的壓力,我要你們的生活也變得像我一樣痛苦。
2005年,在一次大吵之後我離家出走了,在各個朋友家輾轉住了一周。我憤憤地告訴你們,我恨你們,我等不及要離開這個家。但在內心裡,我渴望著你們的愛和親情。我常幻想著我能擁有一個如同電影里看到的那種家庭,家人之間像親密朋友那樣交談,見面和告別的時候都能擁抱一下。
勉勉強強地我還是按你們為我計劃好的路繼續走了下去,考進名校商學院,有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直到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我畢業後的工作是在一個頂級會計師事務所,但沒有什麼比這個更不適合我的了。上司主管注意到了我的不適應,在2012年,入職不到8個月的我被解僱了。
回想種種往事,我知道你們已經竭盡全力做到最好。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寬裕,所以你們總是長時間辛苦工作,以確保我們的溫飽。你們對我儘可能施加壓力,就是不願看到我將來為生計而掙扎。所以當我對你們這些努力置之不理的時候,你們變得沮喪,換做是我也會這樣。雖然我小時候只想要一個平靜的安全空間,但這些對你們來說是不存在的,沒有什麼比擺脫困境更重要。
儘管一路走來坎坷不平,但我相信你們完成了所有人生既定目標。你們為我營造了一個更好的生活,你們讓我不需要為學費貸款或零花錢擔心。你們灌輸給我的思想就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想要什麼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是你們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品質:勤奮、有志、堅韌,這些東西我千金不換。
11月,你們參加了《Kim’s Convenience》在多倫多Glenn Gould大劇院的首映儀式,這是你們第一次出席我的影視活動。表面上我盡量裝作低調,不過內心早已激動萬分。那真是個完美的夜晚:我被朋友們和家人的愛所籠罩著,這比任何我憧憬過的電影畫面都美妙。我活到28歲,終於明白了這才是我每天都想要的和你們的關係,不再有不聽話的小孩,也不再有怒火。
我以滿懷感激的心告訴你們,感恩你們給予我的這一切美好。我為你們各自的職業成就感到驕傲。你們是激勵我的英雄,我每天努力工作並非因為你們期待我這樣做,而是因為你們教會我對自己要有期待。
我以身為你們的兒子而深感自豪。讓我最感恩的, 是你們一直以來對我的無私奉獻和支持, 以及你們所作出的犧牲。
謝謝你們。我愛你們。對了,記得多穿些衣服,這些天外面冷。
這封家書平淡的文字之間,卻觸動了很多一代和二代移民家庭。
我們兩代人不可避免面對家庭教育的集中文化衝突,因為各自在生活習慣、教育觀念、經驗閱歷以及角色方面都存在的差異。
我們常說希望人們改變對華裔刻板印象,但是生活中,多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種各科A ,鋼琴象棋樣樣精通的模範學生?當孩子表現出一點點另類時,我們常常緊張或去「別人家孩子」那裡取經,而忘記了每個人就不應該走一樣的路。
就像一位華裔二代寫道:
<作為在美國出生的華裔,我看著自己的父母努力打拚,但卻不理解他們為何要把生活過的如此辛苦。
我從小就知道中國春節和情人節的時間很靠近,但是我們家從來只是慶祝春節,所以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兩個系統,一種是整個大環境的,另外一個是我的家庭特殊給我的,雖然我跟我的同學們上一樣的學校,但是我必須比他們更努力,因為我的爸爸媽媽很在乎我的每一步,這就是我們家的特殊系統。
填報專業那年,媽媽告訴我現在計算機熱門,去學吧!但是在那此前的近20年,我媽媽一直說的是,去學醫生吧,或許Covid-19改變了媽媽的想法。但是媽媽從來沒有問過我,所以在報專業上,我選了一個非常小眾的專業,甚至這個詞我父母都很難發音。
我只想向父母證明,自己的選擇也可以做的很好。我現在不知道對錯,但是我感激父母對我選擇的尊重。
一封信,有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許你是「父母」或許是「子女」,我們也希望不論是一代還是二代,都可以在這封家書中找到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