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製造業回歸美國?可能!製造業工作崗位回歸美國?不那麼可能!
「讓工作崗位回到美國」、「讓製造業重新回到美國」,是川普喊得最響的兩個競選口號。他政綱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讓美國公司在美國本土維持現有工廠、開設新工廠,給更多美國人提供就業崗位。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期待!但現實真會如他所願嗎?
人家新官還沒上任,這把製造業的「火」已經點上了。他和彭斯最近和開利製冷加熱公司在印第安那州達成了一個協議:公司如果保住1000個印第安那州的工人工作,美國政府將在未來的10年里獎勵該公司7百萬美金。可以想像那些被工廠裁員的消息弄得心裡忐忑不安的工人們,在聖誕節前能得知這個喜訊,該多麼得如釋重負!將心比心,誰都不願意在那種處境里。
不過,我在欣喜之餘,不得不八卦一下這筆交易到底是個勝算還是個敗筆。
1) 事實上,開利公司最終還是會裁員約1,300人,並把一個工廠搬去墨西哥。當然,由於這個協議,公司少裁了約800人。一年約70萬美金的補助對於一個必須面對全球殘酷商業競爭的大企業,其實大概還是杯水車薪。在「看不見的手」的自由經濟的今天,政府拿出7百萬納稅人的錢,來請一個私人企業讓利,恐怕也只能是偶爾為之吧。
2) 川普這種做法開了一個不良的先河:其他的企業勢必會希望得到相同待遇,是不是也會以裁員來威脅政府呢?而政府是不是應該一碗水端平吧?而美國政府有這個經濟實力搞這樣勞命傷財的端平嗎?如果沒有,那誰可以被照顧,誰不能被照顧呢?一旦到了這一步,政府如果拿不出合理的尺碼,是不是有嫌疑在操縱市場?
3) 補貼背後:70萬一年的補貼,顯然對開利於事無補,那公司為啥還答應了呢?開利的母公司,聯合技術公司是一家以軍工為主要產業的公司。它每年銷售額大約10%來自美國軍方的訂單,其中包括生產F35戰鬥機引擎。川普是否私下裡對聯合許諾了啥,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碼,聯合公司肯定不想因為這件事跟這位重要客戶的大頭把關係搞僵。
寫到這裡,我又不禁要提另一件川普最近啟動的工作。川普給蘋果老總庫克打電話,讓庫克考慮在美國本土建蘋果工廠,把在海外的製造工作機會搬回來,並許諾要給蘋果極其優惠的企業稅收政策。庫克在電話中回答:「我了解。」 庫克了解川普急著想向世界證明他能做成他在競選時誇下的海口,庫克也深知他的最終老闆是他的股東,而不是川普。蘋果把工廠搬回美國到底可不可能? 來替蘋果算一下這筆賬:
一名富士康工人,工資加上社保等人力成本,每月平均在5000多元。但如果把這種勞動量放回美國,每月人工成本將不低於160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僅人工成本一項,中國就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實際上,真正賺大錢的是蘋果公司,而富士康這類負責手機組裝的企業,每台也只賺25元人民幣。很明顯,中國用工成本的低廉有目共睹。人工成本這一項還不是最主要的。
更主要的難題如下:
1) 美國本土長期主要從事研發和設計方面的工作,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即將中低端製造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
這個政策的結果之一就是目前美國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已經不具備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並非僅是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供應,而且還包括具有一定能力的熟練技術工人。也就是說富士康工人乾的苦差使,在美國肯定不會有人願意去干。
2) 另外,美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忽視對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的培養,缺乏職業教育體系。
據庫克自己的推算「蘋果將需要8700名工業工程師來監督20萬裝配線工人。所以,蘋果公司將工廠搬回美國本土,會面臨找不到足夠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的困境。
3) 蘋果在亞洲地區尋找供應商得心應手。
不管需要多少零件,蘋果可以在一天內至少找到10個供應商。而要是搬回美國本土生產後,短期內要在美國及周邊國家找到足夠那麼多的供應商也是不可能的。數據顯示,蘋果在全球共有766家供應商。其中有346家位於中國大陸,佔比超過40%,日本有126家,台灣地區有41家,只有69家位於美國。蘋果元器件(像屏幕、晶元、鏡頭等)的生產線都主要集中在遠離美國的亞洲,蘋果公司將會支付更多的物流成本。
我其實想說的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製造業回歸和製造業工作崗位回歸不是一碼事,好么?在人工智慧、3D列印等大量新技術蒸蒸日上的今天,低端工作可以升級,因此製造業回歸美國應該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而這些技能過時的藍領工作崗位被那些永遠工作一絲不苟、任勞任怨、不會要求加薪、更不申請度假的機器人代替是遲早的事!
我敢預言:製造業工作崗位回歸美國之路,將阻力重重,而川普那些簡單的稅收優惠政策、打貿易戰及指責鄰國操縱匯率的措辭其實只是零和遊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格局的形成也是如此。全球化是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趨勢,早在中國唐朝絲綢之路以前就風風火火了,也許會暫時放慢腳步,但不會停止,更不會開倒車。與其拆東牆補西牆,同樣花納稅人的錢,不如幫助技能過時的工人,升級技術,或者適當轉行,使得那些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的製造業工人也可以一起享受美國高科技的紅利,我覺得這才是治病治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