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冬至不得不說的那些味道
今年12月初,中國二十四節氣錄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而作為每年最後一個節氣的冬至,則是華人們極為重視的一個節氣,所謂「冬至大如年」嘛!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古時候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稱「冬至」。也就是說過了冬至這天,白晝的時間越來越長。
每年的冬至一般介於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間,這個測定的方法始於中國春秋時期,那時候中國人用土圭觀測太陽周年運動而測出二十四節氣,今年的冬至經測定為12月21日。
而冬至最讓我心馳神往的則是那一天來自天南地北的各種誘人的味道。
說道那天的美味,作為中國人,無論如何是繞不開餃子的,「冬至餃子夏至面」嘛,且不說民間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而更讓人無法捨棄它的說法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以至於冬至這天吃餃子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習慣。
又如老北京人會在冬至這天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聽著就讓人心爽,那彩頭多吉祥呀!想想一瓶紅星二鍋頭,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幾個小菜,三五知己,以及親愛的家人,那氣氛何等溫馨。
北方人除了餃子還少不了餛飩,這個故事與古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關,說是當時有「混」氏和「飩」氏兩個民族常常在冬季來擄掠勞苦大眾,人們恨不得包了他們吃掉,久而久之,人們把這種麵皮包肉的美食取名「餛飩」,並在冬至這天,把餛飩和餃子一起端上桌。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冬至的味道了,冬至吃羊肉溫補的習俗自漢代開始流傳至今,味道鮮美的羊肉湯實在讓人難以抵禦。
當然,除了東來順,其實各地的滋補羊肉湯都會令人愛不釋「嘴」的。
到了江南,冬至的美食就更為豐富了,雖然也離不開餃子,但各種特色吃法卻如花一般綻放,湯圓就是其中之一。古詩中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特別是蘇州的酒釀湯圓,我幾乎每年都會在冬至夜煮上一碗甜酒釀湯圓,一個冬天彷彿都是暖烘烘的。
台灣的年糕或許成了我今年冬至晚餐的一道美味,冬至年糕,哦不對,應該是九層糕才是台灣本色,感謝在亞城的台灣友人,讓我第一回感受台灣冬至節的味道。
其實還有台灣的薑母鴨,就是用老薑和米酒紅燜的西洋鴨,那味道已經離我有些年份了。
說道台灣的冬至九層糕,就不得不提江西福建的麻糍,雖然這麼多年來的冬至,它僅僅在我面前出現過一次,但它那種獨特的麻香味,常讓我懷有一絲念想。
而在諸多味道中,我最想提的還是湖廣的熏臘肉。冬至前後,是做臘肉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冬至時節,那滿街飄散的肉香,實在難於言表。
尤其是湘西的煙熏肉,本人喜歡那種樺樹皮熏,濃郁的火煙味中透出淡淡的樺木香來。
同樣的,桂北煙熏香腸也是以冬至這天灌製為最佳。
而桂北的熏肉則多用甘蔗渣來熏制,少了湘西的烏黑厚重,卻多了一份金黃細膩。
至於浙江的「擂圓」、寧夏的「頭腦」、江南水鄉的「赤豆糯米飯」等等一系列冬至味道已讓我想念得不要不要的了。
可是,不管怎樣,身居海外的我,在這個冬至到來之際,總得要有一、二家鄉的味道。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