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留學生在海外被辱罵攻擊 警察沒辦法 還能怎麼維權?
據西班牙旅遊新聞網(Tournews)5月1日報道,一名來自浙江嘉興的女留學生在西班牙乘坐地鐵時遭到種族歧視,甚至被西班牙少年攻擊、拍錄像。
這名女生名叫張丹彤(音譯:Dantong Zhang),2017年10月到西班牙南部城市馬拉加留學。
事發後,她在社交網路上分享的自己遭遇,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當事人臉書截圖
4月29日上午6點10分左右,她從馬拉加Fuengirola火車站上車,一群15歲左右的西班牙學生也在車上。
他們在車廂中大聲唱歌、抽煙、模仿亞洲人說話、並對她進行辱罵。
雖然張丹彤並沒有理會他們,但突然有人從後排打了她的頭。
一開始,張丹彤以為這不是故意的,但她第二次被打時發現有人正在錄製視頻。
在她警告對方停止無效後,他們又重複了至少4次侮辱性動作。
當事人臉書截圖
她在臉書上表示,自己已經報警了,但警方表示他們也幫不了什麼。
因此希望有同車廂的、且認識那幾個打人學生的目擊者跟她聯繫。
目前已經有的證據是,其中一人就讀於馬拉加一所私立英語學校。
被她拍下照片的男生於當天6點26分在Arroyo de la Miel火車站下車。
對此事網民表示(評論來自觀察者網):
其實有關於留學生人在他鄉背欺負的案例,僑報網此前報道過很多,無論是這種當面的亦或是背地裡在居住地周圍塗鴉一些歧視言語、恐嚇等行為都令華人十分困擾。
隨著「走出去」的中國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遭遇歧視的案例越來越多,遇襲或者遇難的案件頻頻發生。
媒體梳理髮現,去年一年,在美國加州、義大利羅馬、紐西蘭奧克蘭等地,都出現了中國留學生遇害或遇襲的案件。
那麼,在外留學生如果受到侵害,應該如何維權?如何爭取公正、令人信服的處理結果?
美國知名華人律師鄧洪表示:
一、留學生應慎重挑選居住地點。
在美國,每個區治安環境也不一樣,留學生一般對當地環境不熟悉,有時就會陷入危險。
當地的家長在子女入學之前,一定會去學校考察,看安全情況如何,考察之後才會確定把自己送過去。
二、向學校、警方、市長施壓。
遇到這種情景,要發揮自己的政治力量。
比如我們當時對警察局表示,如果不儘快破案,我們拿你們警察局沒有辦法,但我們可以給中國領事館建議。
建議以後對南加大和洛杉磯進行留學預警,建議中國家長不要把孩子送到洛杉磯上學。
向領事館求助是海外學子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求助方式,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藉助輿論的力量。
今年2月11日,中國遊客在倫敦機場免稅店遭遇種族歧視,在VIP貴賓券的獲取上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令當事人十分憤怒,並遭到後者曝光。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表示,我理解這是商家與顧客之間的事情。
發生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這次涉及到中國和英國,下次可能涉及其他國家。
「對於這種事情,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隨後,涉事免稅店通過微博、微信各媒體平台向中國民眾表達了萬分歉意。
中國外交領事保護中心王鶴鳴認為,海外留學生人身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三類。
一是當地社會治安引發的問題;二是不少留學生缺乏安全防範意識;三是留學生年齡日趨年輕化,心理調適能力較差,也容易導致自身安全問題。
此外,據搜狐報道,當意外發生後,情緒化地指責外國法律制度,顯然是於事無補的,只有理性地理解和運用所在國法律,才能在與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較量中佔得先機。
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用所在國法律思維來維權。比如,在中國,人們追求司法「絕對」的公正,司法機關與犯罪嫌疑人討價還價是不被認可的。
然而,在西方法律框架內,司法機關為了節約訴訟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公訴方與犯罪嫌疑人達成控辯協議非常普遍。
從受害者的角度,當然不希望犯罪嫌疑人減輕刑罰,但是,如何反制犯罪嫌疑人以控辯協議「脫罪」,顯然牽涉到更複雜的法律技術。
因此,當華人在海外陷入因安全導致的困境,請求大使館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不僅可行,而且有可能極大地扭轉局面,讓司法裁決有利於被害者。
話說回來,俗話講「人在屋檐下,誰能不低頭」,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難免遇到類似事件,防患勝於未然才是上道,遇事還是要多忍讓,但如果觸及到底線,就必須反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