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一邊罵著美國,一邊還把子女送到美國?(深度好文)
不管是赴美留學還是赴美生子,很多中國人都有一個「美國夢」。什麼是美國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詹姆斯·亞當斯1931年寫的《美國史詩》這本書中。他寫道:「美國夢是指渴望生活在能夠讓人們生活豐裕富足的熱土上,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那麼,這片充滿激情和夢想的地方到底有多發達呢?兩位在美國的同學將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解讀。首先讓我們聽聽Blue Sun的見解,他從物價、環保、人文和科技方面進行了評估。我在Buffalo,Binghamton,New York,Stamford, Dallas等美國5個城市每個城市分別生活過半年以上,旅行也把東西岸大城市基本上去過了,應該可以比較客觀系統地回答題主。
由於題主沒有對「發達」這個概念作出定義,在這裡我先把「發達」定義成比其他參照國家先進,而並不是僅僅經濟上或者物質上的發達。作出這樣子的定義非常重要,因為我認為大部分國內的朋友對美國的發達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
一說起美國,大家的自然反應都是上面這張圖這樣子,遍布高樓大廈,各種高大上的基礎設施,什麼帝國大廈,雙子塔,反正往高端先進方向靠就沒錯了。其實這是對美國最大的誤解。上面這幅圖是紐約。
有一句在美國人裡面流傳很廣的話:世界上有兩個美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紐約。
實際上,紐約和美國任何其他地方都完全不一樣。洛杉磯算是最接近紐約的城市了但還是和紐約有很大距離。最簡單直接的一個例子,紐約曼哈頓一個一室一廳租金每個月在3500美金以上,我在達拉斯住的時候一個比紐約一室一廳大30%的公寓750美金一個月。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90%的美國地方都是鄉村結構。一家一個single family house,一個車庫,兩到三輛車。看著很爽,其實親身經歷過以後我表示我這從大城市過來的孩子實在受不了。國內的別墅都是在生活便利區,上街吃個飯去個超市啥的毫無難度,地鐵也輕鬆直達。但美國的房子都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我吃個飯要開10分鐘車。
所以大家看美劇裡面對美國「發達」的理解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紐約,洛杉磯等幾個大城市,和大部分的美國人平時生活一分錢關係都沒有。而即使是對比大城市,現在中國北京上海的現代化程度只有比紐約和洛杉磯更高而不會更低(抱歉了廣州,雖然我是你的孩子,但你實在和上面這幾個城市還有巨大差距)。
所以如果你對美國發達的理解就是高樓大廈的話,我可以告訴你你完完全全想錯了方向。但美國的確很發達,發達在以下幾點:
1.物價
美國的物價相對於居民收入算是比較便宜,得益於多年來比較低的通貨膨脹。一般一個底層(注意,我討論的是底層,討論年薪幾百萬的那些精英人士沒什麼意義)如果努力工作的話,年收入可以在兩萬美金以上,在非紐約地區,房子租金一年5000刀差不多了(租四室一廳里的一個房間),食物的話美國一周去一次超市120美金吃一周綽綽有餘。
衣服電器不用說了,全球應該美國和香港最便宜吧?買iphone 6也是700美金左右,4200人民幣,國內好像要貴上不少,畢竟是美國本土出的。
前幾天和朋友討論物價,這一盒海膽(抱歉本人吃飯方面比較奢侈)是6美金,大概36人民幣。朋友說國內要60多人民幣。
買車也不說了。公認便宜。一輛二手的寶馬也就3萬美金(大概20萬人民幣),新路虎高配12萬美金(大概78萬人民幣)。
除了住,車,吃,衣服和電器,養活一個人應該不需要什麼別的。當然如果你非要用淘寶的衣服和我比較穿衣服哪裡便宜,那我還是會被你秒殺的。
美國沒有高仿,因為要保護品牌權益,全都是正牌貨這個比較蛋疼,我個人來講只要質量過關款式好看,我才不管是不是正牌貨,高仿一樣能穿得我爽爽的。所以我回國期間都會刷刷國內的高仿衣服。
綜合來講,美國的物價相對於居民收入來說比國內低廉太多。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所以每次發行貨幣都不會造成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物價一直能保持穩定。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另外寫一篇長回復,這裡就不展開了。
2. 環保
這是一張前不久刊登在國家地理雜誌上,刷爆了我的朋友圈的一張照片,很說明問題。在寸土尺金的曼哈頓也能留出30%的城市公園,基本上就是美國人環保生活的一個體現。
美國的環保意識很重,畢竟過了靠污染來拉動經濟的階段,重工業基本上都移到了國外或者美國相對來說比較荒蕪的地方,在人口繁密區基本沒有大規模污染工業。
食物質量如果不算轉基因食品(話說轉基因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那是非常非常的好,還有專門賣有機食品的大型超市whole foods,裡面的食物都是嚴格確認沒有添加劑的,但價格比一般超市貴很多。
空氣,水源,食物,在環境方面美國人的確很熱愛自己的國家,境內有近百個國家公園,在保護環境和物種方面是不遺餘力的。
3. 人文
這一點是我要大書特書的。美國的人文精神在我眼中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高度。
我遊歷過很多地方,歐洲,加拿大,南美洲,日本,東南亞等等。相對於歐洲的自由主義和日本的極簡主義(我們就不和非發達經濟體比人文了,這不為難人家么),美國的人文精神著重在尊重兩個字上。
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和自由。這句話並不是扯的。在紐約,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don\\\’t judge”,意思是不要評判。一個深入人心的思想就是只有上帝才有能力評判一個人。我們都不是上帝,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有權利和能力去評判別人的生活。
所以一個典型的紐約文化現象就是地鐵站里的賣藝人。除了持牌的賣藝人以外,還有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會在地鐵站或者車廂里唱歌跳舞講段子,完了之後鞠個躬說「感謝乘客任何的捐獻,祝福大家有一個美好的日子」。本質是乞丐,但從來不卑微。
一個開貨車的司機對著奧巴馬可以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地說,「哥們你雖然是黑的,但我挺看好你哈,給我好好乾」。這種對公權力毫無畏懼的態度來源就是美國深入人心的尊重個體思想。既然我受到了應有的尊重,我又沒做壞事,我為什麼要在總統面前低頭?為什麼我不能笑嘻嘻地拍他肩膀跟他合照?
有意思的是我回國期間和朋友聊起這個東西,大部分人卻跟我說「尊重這東西並沒有什麼卵用,搞這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多掙錢發展經濟」。
「我掙錢比你少,我長得沒你帥,我老婆沒你老婆好看,我還有一大堆比不上你的地方,但我就是我,我有權利活我自己的活法,你無權評判我。」沒在美國生活過的底層民眾很難理直氣壯地說出這一句話,這是一個社會對個人最大的肯定。
4. 科技
這個是美國接下來幾十年能否繼續繁榮的關鍵。美元強勢結算貨幣(上一個強勢結算貨幣是英鎊)讓美國產業空心化,製造業外移。對於通過貿易積累了大量美元外匯的新興經濟體來講,他們希望用手上賣原材料賺的美元外匯去買自己生產不出的東西。
例如飛機,武器,抗癌藥,太空技術等等。所以美國走科技路線並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
一個矽谷支撐了21世紀美國前十年的興旺發達。google,facebook,twitter,tesla。不得不服,近20年來世界上所有顛覆性的大發明(搜索引擎,社交網路,電動車)全部都是在美國創造出來的。
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令美國的資本充裕,可以進行各類大規模投資 -> 人文精神的高度發達讓新科技思想在美國相對容易產生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相對低的物價水平吸引不同民族的高智商人才傾向移居美國。
資本 思想 人才= 高科技。
並沒有這麼多的偶然,很多東西都是必然。在我看來,美國的科技優勢還能至少延續到21世紀中葉,短期之內能找到一個和矽谷相比的科技中心是不可能的。天朝的科技園要加油趕上啊!
當最新科技一直在美國誕生的時候,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高的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上。
按照Bill Gates(微軟老大)和Elon Musk(造Tesla和私人火箭的那哥們)這些科技界大咖的判斷,超人工智慧(機器思考取代人類思考)將會本世紀內實現,而且必然引發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這幾個都是地球上最聰明的人類,他們作出的判斷我們應該重視。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成就了大英帝國成為地球上最先進的國家;
第二次技術革命,計算機讓美國保持了近60年了領先優勢;
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看來人工智慧還是會先誕生在美國。
我只希望我們大天朝能夠抓住機遇,迎頭趕上。
Ting Zhou從個人經歷出發,闡述了其對美國發達程度的理解。
美國的發達,不在於它最發達的地方有多發達,而是在於它最貧窮落後的地方,相比起其他國家,不那麼貧窮落後。
等你去過美國一些很偏僻的鄉村,看到鄉下地方也水電網不缺,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東西物價都不高,你就明白美國為什麼「發達」了。
我稍微更新一點個人經歷。美國大城市和小鄉村其實都有窮人。富人普遍都是住大城市市郊類似於衛星城的區。
幾年前一次學校外派的合同工,去了一個我們州最南端極其偏僻的小鎮,維基百科叫那裡叫村,具體地名我就不說了,他們的住戶收入中線是19511美元年薪,一個家庭(一家幾口加起來)的收入中線是28124美元年薪。這是個什麼概念?美國的household收入中線約5萬年薪,家庭收入中線約7萬,矽谷的碼農號稱10萬是貧窮線。這個鎮還是村,窮的連國家平均線的一半都不到。
在這麼貧窮的一個村,雖然沒有沃爾瑪和麥當勞,但仍然能保證通水通電通網不說,竟然有一間學校,包含小學到高中,保證學生都有校車接送(當然這個是包含在稅收里的),學校規模設施完善,有好幾個電腦房(我就是去幫忙裝機的……),圖書館,不輸於我居住的鎮上的中學。
校長還寫了個grant購置新電腦,他寫的grant開始就說「我們學校處於XX州的最南端,服務於附近7個極小的農村社區,生源多數來自於低收入家庭(low income families)和少數群體(minority)…」
回家翻了下幾年前拍的照片,難以想像這是一個處於國家中下水平貧困縣的學校。
▲這裡是正門
▲食堂
▲走廊櫥窗放著歷年球隊獎盃
▲室內籃球場
美國的課本可以借,不是非要自己買,很多時候是讀完一個年級的了課本還給學校,給下一年級的用。如圖可以看出是舊書。
課室的安排,不是根據年級或者班,而是根據科目和任課老師。例如張三教數學,張三自己擁有一個自己的課室,課室和老師固定,而學生是流動的。所以會看到很多不同風格的課室,都是根據老師自己的愛好來裝飾。
▲某個教室的評分準則,老師肯定是個星戰迷,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某低年級的課室,老師的裝飾在講同學們之間要怎麼相互尊重
學校沒有多華麗,沒有高新科技,連電腦都是買最便宜的,因為他們的確比較窮。但是涉及到最基礎的設施,例如水電,消防,龍捲風避難所,飲用水,空調,學生的午餐,安全監控,校車,這些都是校方必須保障到位的。
我圖中拍到的設施,放在國內很多中型城市的學校,估計都不是個事兒。但是圖中這個是美國一個極其偏僻鄉下,我每次從我居住的小破鎮(我居住的已經是鄉下了)去這個鄉村都要開一個小時的鄉村公路(雖然時速約60英里,但是鄉間小路彎彎曲曲,實際直線距離不到60英里),幸好是個暑期合同工。
有不少讀者提到貧民窟。其實貧民窟最大的特點是治安差和家庭收入低,但是貧民窟的學校也是必須保證基礎設施的。這些基礎設施就上我上面提及到的水、電、暖、網、消防安全、校車、學生伙食等。
在美國一個讓我感嘆的地方就是,他們把很多資源都花在不盈利的基礎建設上,例如為殘障人士服務的設施。還有美國的高速公路,據說八十年代就形成樞紐,而我現在經常翻山越嶺開長途,發現再鳥不拉屎的地方,都有公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