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城哈佛媽媽:做最好的自己,讓哈佛去挑吧
作者簡介:園子 清華大學本科及碩士畢業。1990年赴美獲博士學位,現在在行動電話公司做Data Scientist。女兒和兒子於2010年和2012年分別進入哈佛大學。
導讀:一不小心也掉進了『兒女上哈佛,父母講經驗』的俗套。其實並不想講哈佛,也不想談經驗。兒子高中11年級時在中文學校專門辦了個『男兒要當童子軍』的講座,500人的學校只來了10幾個。後來他上了哈佛以後再次講話,200來人的屋子一下就爆滿。所以我這次也把哈佛放在文章題目里。其實100人報哈佛,進入前20名靠實力,從20名進到最後錄取的5名很大程度靠運氣,所以也真沒法談經驗。孩子高中畢業已經3、5年了,現在再來講那時的事,只因為哈佛錄取又成為熱議,子女教育是不衰的主題。 如果我有老三,我會用同樣的方法養育他,能不能上哈佛卻完全沒有保證。如果非要用經驗這個詞,我想說:不要去搬別人的「經驗」,做最好的自己,讓哈佛去挑吧。
1、育兒理念 – 做事重於考試
一般華裔孩子進哈佛,都是SAT滿分高分,學校里排名數一數二,AP一大堆全是5 分,彈琴競賽大獎頂尖小獎無數,令人仰慕。這些孩子的共同特點是既非常的聰明又非常的勤奮,那份聰明不是每個孩子學得來的,那份勤奮也不是一般父母逼得出的。所以那樣的戰績對很多孩子即使不吃不喝不玩兒可能也達不到。父母如果拿這些牛娃來鞭策自己的孩子,常常會讓孩子自慚形穢,破罐破摔。
我小時候也是一枚學霸,讀書考試從沒覺得苦就拿了高分,還玩兒了好多球類。初三時恰逢中國恢復高考,就一門心思沖向高分,越高越好,把學校里各種光鮮戴在了頭上。但是一旦離開學校既定的軌道,你會發現要去做大事還需要有鎖定目標的眼界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即使做一個平凡快樂的普通人也需要為人處世的智慧。念書考試的本事只能決定你在既定的軌道上跑多快,但那基本是先天的,而品格和個性才是決定你最終可以走多遠的關鍵。這品格和個性又是僅靠書本和課堂學不來的。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覺得美國名校不唯分數的取人標準很合我意,他們更看重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家孩子並不很像我輕輕鬆鬆就可以得高分,考第一。與其讓孩子花時間不停地追求學校的排名, SAT的高分, AP課的數量,不如把注意力置於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讓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從做事中挖掘自己最大的潛力。
完整的事情哪怕只做一件,從選擇目標開始,制訂計劃,尋找資源,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最後承受失敗或者享受成功,這當中名校所注重的素質如正直(integrity), 創造力,(creativity), 領導力(leadership),激情(passion ), 堅定(determination)都會得到培養和體現。如果通過這件事提升了自己,又影響了周圍,這比簡單地提高分數和堆積各種課外活動的小時數更有意義。 最合算的是,當你這樣做了,哈佛取了你,你會歡欣鼓舞。即使沒取,你也不覺著虧了什麼。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做這一件件事情的過程,所以這當中的歷練是終身受用的。
2、女兒有了一群「小妹妹」
女兒9年級時周末和朋友去一家為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開辦的中文學校教書,離家1小時遠。又好玩兒還能掙錢($25/小時蠻有誘惑力的)。她是個典型的女孩子,很喜歡小小孩。她從小愛畫畫手工跳舞,也學了拉琴和中文。 雖然作為培養興趣來學,並沒有在這些活動中得過啥獎,但是這點本事卻淋漓盡致地被她用在了教孩子的過程中,她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後來因地點太遠生源少那所學校關門了。女兒在其中一位美國媽媽的積極鼓動下,在家附近自己辦了一個』手拉手』 活動(Hand-in-Hand Chinese Program), 組織一群和她類似的華裔中學生跟那些領養的小孩子結成姐妹對,教這些孩子中文,跳舞,學習中國文化。她們每周末有一次課,每月有一次姐妹聯誼會,每個夏天還有夏令營。最多的時候要同時管理50-60個4-6歲的小孩子和幾乎同樣數目的中學生。過春節中秋時還會有這些孩子的家長一同前來參加活動。
如同一個小型的中文學校,女兒和她的夥伴們要處理租場地,聘老師,招學生,編教程,做預算,建網頁,買用品,回答家長諮詢,協調志願人員等等事宜,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她跟一群夥伴們幹得十分投入,樂此不疲。無數周末,玩樂,睡覺和念書的時間都搭進去,但她一點沒有抱怨, 因為和這些大姐姐小妹妹在一起跳舞,遊戲,做手工,化妝,看電影對她來說本身就是特好玩兒的事情。搞這些活動當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例如場地不能落實,老師不能來了,戶外活動天氣突變,來人太多訂飯不夠等等,都需要她果斷決策,應急解決。應對之中她得到了長足的鍛煉。
這個組織被後來的高中生們一屆屆地延續著至今已經快8年了。女兒大學裡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和小妹妹們聚會,看她們的演出,給她們過生日,把她們叫到家裡來夜宿(Sleep Over), 真的像一家子的大姐姐一樣。上大學後女兒在哈佛的一個幫助中國領養兒童的組織『中國關愛』(China Care)里一直任職了4年。暑假她還回到中國的孤兒院做義工,幫助波士頓當地的窮困孩子辦夏令營。
這些經歷讓女兒和她的夥伴們從美國領養家庭學到了愛心包容奉獻,同時把中國文化帶進了這些美國家庭。這些經歷也把女兒從一個跟大人講話會緊張心慌的小女孩,鍛煉成落落大方快樂陽光的小領導。而那些領養的小妹妹在這些大姐姐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樣的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她們有了更多的自信。如今這些小妹妹很多已到了十幾歲的青春期,她們還與女兒在Facebook上保持著聯繫,開始說一些自己的悄悄話和小秘密了。現在的『手拉手』夏令營里,長大了的妹妹又回來作為姐姐幫助更小的妹妹。
3、兒子是個童子軍
女兒小學時和她的美國同學一起參加了女童軍(Girl Scout), 當時周圍的華裔家庭包括我們對童子軍了解很少。我只是覺得這樣的活動與游泳彈琴等其它課外活動不同,既不要花很多學費,也不要花很多時間回家練習,就是每周大家聚在一起搞一個主題活動,家長輕鬆孩子高興,玩兒的東西也很健康,正好可以彌補我們在學校里找不到的品德教育和生存技巧訓練,所以我就想讓兒子也去。但是小學初期他一直不肯去,直到五年級。現在回頭看來在兒子參加的各種活動中童子軍對他的成長影響最大。
A 童子軍培養勇敢
兒子天生很膽小,生在海邊城市,腳卻不敢踩沙灘。不僅恐沙,還恐水,恐高,恐黑,恐單。在高處觀景台他會嚇得不敢站直身子;郊遊去山洞他從頭到尾抓住老師的手不放。他一直不肯夜裡自己睡覺直到小學快畢業了。
是童子軍改變了他。他去童子軍第一次的野營就在山洞裡。那天下雨,雨大得洞里好多地方都漏,正好就漏在他的睡袋處。他半夜醒來發現自己睡在水坑裡了,也睡不著了,就坐了半夜到天亮。回來後我們對他的經歷大表驚奇,使他覺得自己能度過這樣的夜晚很了不起。邪門的是這麼多年每月一次的露營幾乎總是遇到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而這樣的經歷在腦海里,以後什麼樣的環境他都可以睡覺。童子軍也把周圍的登山,滑雪,漂流玩了個夠,每一項活動都需要勇敢。
童子軍讓兒子愛上了戶外活動。高中畢業那年他帶著兩個沒露營過的同學跑到他自己也從沒去過的大山裡露營;大學春假他又鼓動同學從波士頓跑到家邊的Appalachian Trial露營。就是那個曾經膽小恐高的他,偏要去玩兒空中跳傘 (SkyDive), 任我怎麼反對也沒能攔住。
B 童子軍推崇服務
我們童子軍的領隊人(Scout Master) Mr. P是個典型的美國白人,非常投入童子軍活動。他每星期隊里開會都來,每個月的露營都去。在自己兒子高中畢業上大學以後的六七年里依然如此。他一方面真是喜歡童子軍,一方面也覺得有責任要把這一批批孩子帶到鷹級(Eagle Scout)。他是AT&T 的一個主管(Director),憑他的才幹他可以繼續在公司里爬升,但是他沒有去追求那些世俗眼裡的成功。他開著最普通的福特車,住在最普通的中產階級社區,最喜歡吃的食品就是熱狗,他把自己幾乎所有的假期都給了童子軍的活動。
隊里像Mr. P這樣的家長不是一個兩個,是一批。另一個退休的Mr. S兒子也早就長大離開了童子軍。他自己弄個Truck, 一副標準的南方紅脖子形象,家裡的車庫就是個大工作間,哪個孩子要做鷹級項目( Eagle Project), 他就用自己的車幫人家拉沙子拉木頭,在他的車庫裡釘釘鐺鐺。據說他以前在公司里也是個CEO級的人物。再說一位媽媽,她和老公都只有低薪的工作,還很不穩定,付房貸都有困難,用中國人的眼光這就算屌絲。但她卻常年大量時間在童子軍里幫忙,包括跟著全是男生的隊伍去露營。由於她的監督幫助,本來一些要放棄完成Eagle Project的孩子都堅持了下來。還有一個律師爸爸Mr. M有挺重的糖尿病,每次露營都得帶著他的針劑和測糖儀,這是和他一起露營過很多次以後我們才發現的,大為吃驚,而他好像覺得這很平常。後來他又接任了隊長(Scout Master)的職務,意味著要承擔更重的擔子。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真正美國社會裡的普通人,他們過著那種簡單快樂,有益他人,不求功利的生活,那麼坦然,又那麼超然。這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令我們全家敬佩,他們都成為兒子和我們全家的榜樣,帶動著兒子全身心地投入童子軍的各種社會服務活動。童子軍的每周聚會每月露營義務勞動其實都是自願參加的,但是兒子多年來除了極特殊情況,很少缺席。
這些美國人其實從前對中國了解很少,不乏偏見。他們印象里中國的東西都是假的爛的,中國的食品都怪怪的。自從兒子入隊後,我們經常跟著他們去露營,在篝火旁的聊天里糾正過不少他們的偏見。我們也自告奮勇為他們在野外做中國飯,包括用篝火做蝦炒飯,用燜燒鍋做紅燒肉,被全隊人讚不絕口,使得那些偏見在一點點消失。幾年下來Mr. P 對亞裔孩子的接納和支持使他得了州里的童子軍多元化(Diversity)大獎。儘管兒子是隊里僅有的幾個中國孩子之一,他卻成了Mr. P最密切的忘年交。
C 童子軍訓練擔當
童子軍最強調領導才能的培養。它設置很多不同級別不同職責的領導崗位,每六個月更換一次,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在其中擔當或大或小的一個。各種活動都是靠孩子們自己組織安排,大人主要是給他們開車。兒子從最低的小隊長起,做到本隊的最高職位Senior Patrol Leader。在Mr. P的提攜下,兒子在一年一度的全地區童子軍露營大會中擔任總指揮。那個周末又遇到雷暴天氣和龍捲風警報,600多人的野外活動幾次被暴雨打斷,兒子經常要在幾分鐘內做出停止還是前行的決定,肩負重大的責任。
由於他的出色表現,後來他作為童子軍個人代表被邀請在分區的募捐活動中講話,分享自己的體會。又由於這一演講的成功,他被接連幾次請到全地區全州不同場合的大型募捐活動中與體育明星和聯邦參議員同台演講,台下是400多名攥著支票的公司和律師所的大小頭目,一次成功的募捐就得到30多萬美元的捐助。高中畢業那年,兒子又被推薦為2019年即將在美國召開的四年一度的世界童子軍大會的9人籌備組成員之一,把為童子軍的服務帶到了大學裡,一直到今天。
不僅全心的投入使兒子在童子軍里從最低的小隊長做到全國的職位,這種勇敢服務擔當的意識被深深埋入他的心底,貫穿到他的辯論,打乒乓球,學生紀律委員會等各種日常活動中。兒子打乒乓得過州級的冠軍,可是他意識到打乒乓的孩子太少了,得了冠軍也激動不起來。為了讓主流社會更多了解這項運動,他發起組織了亞特蘭大地區的高中乒乓球比賽,每年有四個月時間他和幾個夥伴一起忙乎著籌備賽事,他們要聯繫賽場,裁判,球隊,要自己拉商家贊助,定製T-Shirt和獎品,主持比賽的運行。連續舉辦了四年,每年的賽事能吸引到周圍7-8個高中的6,70個孩子。儘管兒子自己並沒能在辯論或乒乓的比賽中贏到全國大獎,但是只要參與過,他都為那個項目那個集體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正如童子軍的訓言: 「Leave the place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離開時要比剛來時更好)。
4、最後幾句
兒子的學習相對比較輕鬆。他未經補習考SAT得了2310,我也看到周圍一些複習了再考,考了4次從2300考到2400的中國孩子。兒子說沒必要。唯一的用處是有可能得個明星學生(Star Student),但是這稱號來了就來了,花好多時間去爭取沒啥意義,還有更多事情可做。做事重於考試,他有這種心態讓我非常欣慰。
高中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情。鑽研一個科學課題,陶醉於喜愛的音樂和運動里,但也並非都是這麼高大上,哪怕是精鑽一種自己喜歡的遊戲,在麥當勞打工成為模範僱員(Employee of the Month/Year),做點心做到周圍的朋友聚會都來找你下訂單,兒子學校里的美國孩子還有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有給當地議員做競選助手的,只要適合自己的興趣特點,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恆,就會在其中得到成長,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你自己。如果進一步把自己喜愛的事情融入到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之中,那就是完美的人生追求了,也是哈佛和美國各大名校想要的學生。但是千萬不要去生搬別人的課外活動「經驗」, 比如在童子軍里混一個鷹級頭銜(Eagle Scout)或到處做義工多少多少小時,只為放在簡歷里, 而其實卻沒有用心參與和體驗這個過程對人生的改變,這樣去做事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我們這一代華裔移民大都是從國內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走過來的, 現在又拿出千軍萬馬爬名校一根藤的勁頭在美國推拉我們的下一代。其實截然不同的是,當年在中國高考確實是獨木橋,一根尺子,一個方向;而今天在美國爬藤卻不是一根,四通八達,縱橫交貫。當我們變一個角度,換一下眼光,我們會發現世界天高地廣,處處有常春,人生本來就該是這樣豪邁的。
2015年6月於亞特蘭大
1 條回復
[…] 以下是園子發表過的一篇心得體會《做最好的自己,讓哈佛去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