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亞裔學生易抑鬱 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期望的是什麼嗎?

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20日刊登該校4名亞裔學生合著文章。作者們在文中表示,作為哈佛校園的亞裔學生,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了壓力和精神疾病在他們自己和同伴身上呈現。

這4名亞裔學生寫道,他們注意到近年來有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那就是亞裔青少年自殺的消息越來越多。

對於來自於東亞移民家庭的許多學生來說,假日里的家庭聚餐並不像是一種慶典,反而給了父母一個八卦年輕一代的好機會。他們會盡情比較誰家的孩子更加優秀,這使得自己孩子的任何缺點都不容原諒。不管是在外社交,還是家庭內部討論,關於上大學和高分的話題永不停歇,但卻很少有與孩子情緒缺陷相關的討論。這種對完美的過分追求使得孩子很難展現出內心的不安定,包括情緒鬥爭甚至精神疾病。

在南亞移民家庭中,對於精神健康的忽視現象同樣普遍。該校學生Sara Surani記得有一次她在家中提到了「抑鬱症」,家人卻回復說:「你覺得你抑鬱了?不,你只是沒睡好覺,你只是累了。」

「焦慮?噢,不。這隻能說明你還沒有足夠努力,所以你才擔心。你繼續努力的話會變好的。」

Surani說,她聽到過一些關於自殺的故事。然而,如此令人震驚的故事換來的卻是流言蜚語。許多人都表示這種事情只會給家人和族群蒙羞。

在亞洲移民家庭中,患有精神疾病似乎就等於是恥辱。這在各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中有著深深的烙印。在中文中,精神疾病與表示神經錯亂的「神經病」是同義詞。在韓國,為了保全家族榮耀會隔離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而且「精神病人」也是一個侮辱性辭彙。在印度,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自殺」都與「自作樂」諧音,因為社會普遍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這種文化氣氛常使得學生難以獲得來自家人的支持,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亞裔精神疾病患者增多了。有研究表明,亞裔學生比白人學生更容易感到抑鬱,但亞裔卻又是最不願意尋求精神健康援助的人群。

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曾刊登一系列漫畫,生動描繪了當亞裔青年向父母傾訴時父母通常會給出的回復,以及他們期望得到的回復。

實際發生的:

7ae97d7a91e5e2f016162e96693a6d99

孩子期望的:

4f97194c32169af33e8e3bdda7015f69

實際發生的:

894bf0dfee58b60a1933422eed2a8964

孩子期望的:

ae5d4079e7dc9c3d170b334e26ecec51

實際發生的:

4b11b9d1c8fb90be7438e1e91e93b928

孩子期望的:

cde090fbb0473a10905d0aa41603b856

實際發生的:

ab2ededcca43594ba4e1f65a992789f8

孩子期望的:

82ffb20301be0009ea9440cb23f11d91

實際發生的:

b61995ca4c504ecf73ce528cbeb695c1

孩子期望的:

55579808d85b091c1df41fea27dfd388

實際發生的:

1ed6564291a2599f2be2677c0a55fa64

孩子期望的:

508b0ac5e4cc57045853ea05483ad768

實際發生的:

4254815db69ed4bfb8bb0ce10fa9df18

孩子期望的:

ee9c0e6ee1946f818eec8228d45a0b9a

實際發生的:

ecf1a6465e69ebafdebbc8caeef50344

孩子期望的:

62ef69fefe5e587071b5cbc5817d949c

除了家庭因素,哈佛這4名亞裔學生還呼籲學校能夠為亞裔學生提供擁有多樣性背景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還建議,哈佛應向耶魯學習,建立多文化中心,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長期幫助。

不僅是校方,學校所有成員都應為此盡一份力。文章建議,學生們應繼續奮鬥,為探討精神健康問題創造更開放、更包容的環境。哈佛亞太裔校友儘力促進更多的亞太裔心理顧問加入其中。同時,擁有亞太裔背景的教授和教師也應為學生提供指導。

e5921a55b1251c5dd80eb3021aa20375

5946476b9f38e16cb127b24c65aedc54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