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告別「萬筷齊發」 公勺公筷上桌

無論是17年前的非典,還是如今的新冠肺炎,都和吃有著緊密關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人們重新意識到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公筷這種在中餐飲食習慣中尚未立足的形式,究竟能否躋身未來大眾的餐桌呢?

3月9日,江蘇泰州出台中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範》地方標準;同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也聯合倡議北京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

疫情之下,對公筷制、公勺制的倡議近日成為中國各地普遍關注的焦點。

自動草稿

提倡用公筷 支持與爭議並存

綜合北京《新京報》、騰訊網報道,江蘇泰州出台的《公勺公筷使用規範》地方標準中規定,公勺公筷是「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

而在3月6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也公布了《中餐分餐制、雙筷制、公筷制服務操作規範(徵求意見稿)》團體標準,其中對公筷制的定義為「中餐公宴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子、叉子進行分菜」。

多數網民還是認為後者更合理,公筷制主要還是應出現在人數比較多的宴會上,「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就餐,公筷公勺就很必要。」

泰州標準還規定餐飲服務單位在餐桌上擺放公勺公筷。雖然目前許多大型餐飲企業早已提供公筷公勺,但一些規模較小的餐飲企業則表示,確實在公筷制和公勺制方面有缺失。

一家燒烤店的經營者表示,一般來一起吃燒烤的都是一家人或相熟的朋友,「以前散座和包房都沒有提供過公筷和公勺,也沒有客人提出過這類要求。」

公筷公勺是否會讓感情疏遠?

對於泰州的這份標準,網民最大的質疑在於對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和公勺的要求: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數配備人手一份公勺公筷。

很多網民對於這條的意見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一家五口人,要是按照這個標準,吃一頓飯就要有10雙筷子。」

還有不少人覺得,家裡吃飯的時候公筷制執行起來很困難,「至少我會不好意思,尤其是老人,肯定也不會接受的。」

筷子蘊含著太多的文化與講究,它儼然已經成為華人餐桌上人們表達情意的主要方式,給親人夾菜,分享美味食物,其中蘊含了表達情感關懷的成分。

許多人雖然贊成推廣公筷,但如果老年人不理解,認為分餐制不能很好地體現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親密無間、講究團圓,年輕人礙於情面不好提。分餐制還是不能很好落地。

「如果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一桌,氣氛正濃,你拿著一雙公筷出來,爺爺奶奶肯定有想法,媽媽的『眼刀』不得飛死你。」

接受採訪的韋先生說道。他家一直有聚餐傳統,經常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飯,但從來沒有使用公筷,原因是怕給家中老年人帶來心理不適。

不僅在親人之間,有人也擔心朋友聚餐上的公筷會使感情產生隔閡。接受採訪的張女士比較抵制公筷的使用,認為朋友聚餐本意是為了促進情感交流,放一份公筷橫亘其中,總顯得有些生分。

「如果對方是以為我嫌棄他,怎麼辦?」她表示:「除非像戴口罩一樣是剛需,不管我舒不舒服,都必須得戴。那麼我接受使用公筷。」

普及分餐製為何重要?

許多地方的飲食習慣,尤其是聚餐習慣,都是「萬筷齊發」——所有人的筷子都伸到一個盤裡,伸到一個碗里。

如果主人準備了「公筷」,可能被認為見外。不使用「公筷」,看似熱情實質是陋習,很容易導致交叉感染。滿桌子飯菜,「一個鍋里摸勺子」,病毒很容易間接傳播。這其實也是一種隱患。

疫情之時,普及分餐製為何顯得如此重要?吉林省人民醫院醫務部主治醫師吳昊認為,分餐制主要讓人們避免了被經糞口傳播、口口傳播的細菌所感染。

「人們熟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其感染途徑主要是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只要病菌通過消化道進入體內,我們就會被這種細菌所感染。」據悉,新冠病毒也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