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醫生總結10大危害健康習慣 改!
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在生活上這些壞習慣往往就是威脅我們健康的潛在殺手。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看看威脅健康的10大壞習慣,你中招了幾個?
危害健康的行為總有一個是你做過的。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在生活上這些壞習慣往往就是威脅我們健康的潛在殺手。下小編就給大家看看威脅健康的10大壞習慣,你中了幾個。
行為習慣1:低「鹽」飲食,就是吃鹽越少越好
醫生糾錯:低「鹽」飲食,限的不僅僅是鹽,還包括其他含鈉高的調料,如醬油、味 精、雞精、豆瓣醬、香腸、臘肉等。但是,吃「鹽」並非越少越好!鹽攝入過少可以引起 「低鈉綜合征」,輕則精神萎靡、嗜睡、體溫低下,重則昏迷、驚厥,危及生命。
行為習慣2:自從得了冠心病,只吃素不吃肉
醫生糾錯:血液中膽固醇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即食物中膽固醇吸收和體內膽固醇合成,其中2/3的膽固醇是體內合成的。所以對於心血管病人,只要少吃一些高膽固醇食物即可,完全吃素會引起攝入蛋白質不足。人長時間不吃油脂或含油脂性的食物,會出現必需脂肪酸缺乏,磷脂、膽固醇缺乏,脂溶性維生素缺乏,這些營養物質都是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物。因此,吃油不能多吃,但也不能不吃,關鍵在於適量。
行為習慣3:肝病病人身子虛,補補精神好
醫生糾錯:得了肝病(如肝炎、肝癌)以後還大補特補,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可能加重病情。特別是急性肝炎、肝衰竭的病人,一碗燉湯堪比致命「毒藥」,這種高蛋白飲食會使病人誘發「肝性腦病」。所以,肝病不能吃油脂高的食物,不要吃豬蹄。
行為習慣4:為了增強免疫力,注射白蛋白、丙種球蛋白
醫生糾錯:人血白蛋白、丙種免疫球蛋白都是血液製品,它們是葯,非營養劑,盲目注射有可能增加血源性感染的風險,以前就發生過注射血液製品而感染丙肝的事件。目前,血液製品含有哪些病毒或病原體仍是未知的,使用血液製品一定要有嚴格的臨床指征,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用。
行為習慣5:冬天皮膚癢,洗澡要徹底清潔
醫生糾錯:洗澡過勤會把皮膚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的保護性菌群洗掉,容易傷害到皮膚的角質層,由此導致皮膚瘙癢,同時皮膚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容易得病。過熱過久的洗澡都會加重皮膚屏障的破壞。在乾燥寒冷的冬季,建議每周洗澡2-3次,水溫不宜過高,一次洗澡時間盡量不超過15分鐘。
行為習慣6:痘痘用手擠出來,好得快
醫生糾錯:青春痘在醫學上稱為「痤瘡」,皮膚科醫生面對嚴重的痤瘡患者,常常需要給予清理痘痘。這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並由專業人士操作,有助於青春痘的快速改善。而患者自行擠壓特別是用手擠痘,不能保證衛生消毒,往往會導致炎症和感染加重,留下瘢痕的機會高。
行為習慣7:術後要忌口,牛肉雞蛋不能吃
醫生糾錯:全國住院調查顯示,由於過分忌口,外科住院病人一半以上營養不良。其實在術前術後,只要病人的腸道通暢,都應該正常飲食,不吃酸辣刺激和影響腸道動力的食物即可。牛肉、雞蛋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對術後恢復有幫助,應該多吃。
行為習慣8:每日堅持灌腸,排毒養生
醫生糾錯:正常人無需以灌腸來排便,如果你要灌腸,說明你的胃腸道不正常,最常見的病就是便秘。便秘患者,經過規範診治,也可以無需灌腸,除非療效不好,四五天還不排便,這時醫生才會給予病人灌腸。切記,灌腸有風險:一怕灌腸器具消毒不過關而傳染疾病;二怕灌腸的管子捅破腸粘膜;三怕灌入腸道的液體引起腸道水腫,溫水也好,咖啡也罷,都不能令人放心。腸道保健更主張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改變睡眠習慣,改變飲食習慣,適當使用通便藥物,讓大便形成規律每天排出。
行為習慣9:外陰瘙癢發作,上藥店買陰道洗液、栓劑葯自治
醫生糾錯:出現外陰瘙癢、白帶異常,不少患者習慣到藥店買葯自行治療,多數情況下癥狀會有所改善。但是,沒有了解清楚何種病原菌感染,隨意用藥不但治療效果不好,還會造成陰道菌群失調,造成陰道炎遷延不愈和反覆發作。應該儘快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由醫生檢查診斷後再治療。
行為習慣10:牙齒痛了,才需要看牙醫
醫生糾錯:不要等到牙齒出現了疼痛,才去醫院看牙齒。很多牙齒疾病如齲病、牙周炎等,在早期沒有什麼癥狀,更不會出現疼痛。等到疼痛出現,往往是疾病發展到了極其嚴重地步。口腔的衛生保健除了認真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外,定期到醫院檢查牙齒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