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哈佛、康奈爾等名校撤回多封Offer!別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2020年3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生Matthew Richard在Twitter上呼籲調查並開除本科生Christian Secor。
Secor在社交媒體帳戶發布了非常多有爭議的推文,部分不當言論包括:
學生們的憤怒隨之而來,超過30,000人點贊了一個學生在Twitter上發的帖子:「你希望UCLA開除這個充滿仇恨心理,希望非法移民感染病毒死亡的學生嗎?」
(Secor坐在當時副總統彭斯的椅子上)
當時UCLA校方並沒有做出直接回應,但過了一年,因為涉嫌暴動,Secor在家中直接被捕……
事實上,在此之前,這位22歲本科生的社交媒體內容就曾在UCLA引起一番對於「言論自由」的爭論。
然而爭論雙方各執一詞,有人認為言論自由應該受到保護,也有人認為要對自己在網路上的話負責,爭論到現在也沒出來個結果。
不過,有一點棕櫚君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留學生們無論申請時,還是錄取後,都要注意避免在社交媒體隨意發表爭議性言論。
哈佛、康奈爾等多所高校
因社交言論不當將學生「掃地出門」!
哈佛大學的錄取率只有個位數,一直是最難入讀的學校之一。但近年來,屢屢有學生因社交媒體言論不當,被這所頂尖高校「退學」。比如2019年,哈佛大一新生Kyle Kashuv私下聊天中出現多次侮辱性辭彙「Nigger」,聊天記錄被自己的高中同學曝光後,最終被哈佛大學開除。
(Kyle參與編輯的Google Doc頁面)
Kyle Kashuv是2018年佛州校園槍擊案的倖存者,事後他積極地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活動,成為了槍支管控和校園安全方面的活動家,還與前總統特朗普夫婦會面,在當時算是個明星高中生。
但哈佛堅持「不接收任何有歧視言論的學生」的立場,沒得商量。
甚至早在2017年,哈佛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就曾爆出消息,稱至少10名新生被取消錄取資格,因為他們在Facebook私密聊天群中傳播的內容涉及兒童色情和種族歧視等內容。
可以說,言論自由不等於百無禁忌。到了2021年,因社交媒體不當言論被取消錄取早已不是「新鮮事」。
去年警察暴行導致非裔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殺這件事,就像蝴蝶的翅膀,煽動起了一場全美國範圍內反對種族歧視的地震。
這個背景之下,當時包括康奈爾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南衛理公會大學、馬凱特大學、康涅狄格大學、里士滿大學在內多所高校的學生因學生在社交媒體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被直接取消入學資格。
(康奈爾Twitter宣布取消學生錄取資格)
而雖然每一次取消學生錄取資格都會引來很多爭議和討論,但種種跡象表明——
大學確實有權力撤回學生的錄取Offer!
毫無疑問,大學是有這個權力的。根據美國全國高校招生諮詢協會(NACAC)統計的數據,每年約有21%的大學會因為學業表現、紀律問題、誠信、不當言論等原因撤銷學生的錄取通知書。
即如果學生的品行或誠信受到質疑,大多數學校都有權力根據事情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撤銷「當事人」的錄取通知。
由於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ik Tok、YouTube等社交媒體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越來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通常代表一個人對外展示和塑造的形象……因此,學生髮布在網路上的言論和信息,可以被大學視作品行和學術誠信等相關問題的行為證據。
換言之,大學不僅想要一個成績好,活動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生,還想要一個品格高尚的學生。對於手握收發offer大權的美國大學來說,網路早已不是「法外之地」!
這裡還有一個數據需要大家關注,即:
36%的招生官會查看申請人網路信息
「壞消息法則」,大家總是更加容易關注負面新聞。
所以很多人對大學搜索學生社交媒體的行為存在思維誤區,認為招生官和校方查看學生在網路上的信息,只是為了查找違紀行為或不當言論等。
但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偏見的!
升學服務公司卡普蘭(Kaplan Test Prep)2020年1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
(圖源 Kaplan Test Prep)
為了解申請人更多信息,大約36%的大學招生官在審核過程中會查看申請者的社交媒體(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等)資料,包括課外活動、興趣特長、獲獎情況等。
同時,調查過申請者社交媒體的招生官中,有38%的人說他們發現的信息對申請人產生了積極影響;32%的人說他們的發現有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社交網路來了解大學,同樣的,大學也可以通過網路來了解我們。招生官在網上看到的信息和資料,完全可能會改變他們對申請人的觀感,進一步影響到錄取結果。
正如Kaplan 研究主任Sam Pritchard所言,「不論好還是壞,申請人的社交媒體內容仍然是招生過程中的未知數,甚至可能成為能否被夢校錄取的轉折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成為加分項?
社交媒體不只是對「不良品格」的檢查。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積極補充你的申請材料,完善你的申請故事,為招生官提供新的審核視角,並留下深刻印象。總之,大學招生官不會拒絕更多的申請人信息。既然社交媒體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其擔心「狼來了」,不如主動出擊把它變成我們的申請「加分項」。
首先,大家要先明確社交媒體內容有三個規則:永遠不會真正實現匿名、發出去的信息永遠不會消失、任何人都可能看到你的信息。
(圖源:Daily Bruin)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天真」的相信匿名平台,也不要「傻傻」的認為私密的聊天記錄就一定是安全的。據棕櫚君統計,幾乎所有社交媒體不當言論都是當事人你身邊的同學或是朋友曝出的……
敏感辭彙一覽表
明確了這一點後,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有以下幾點需要大家注意。
1,可以在社交媒體發表你感興趣的內容,分享相關有趣的文章,上傳你的音樂作品或是藝術作品,以及分享相關自己參加的體育賽事或演出中的照片或視頻。
2,多多關注你感興趣或是正在申請的學校,以便隨時了解校園活動和任何其他可能與你的申請或錄取相關的重要消息。注意,盡量避免發布你未來選校清單里學校的負面言論。
3,刪除任何敏感的照片和內容,也不要發布太多參加派對和聚會的照片。一位做過校友面試的學姐表示,在朋友圈看到了面試學生晚上出去喝酒的照片,觀感很不好……
4,不建議發布你不希望父母或老師看到的內容。換言之,如果某個敏感信息你不想讓自己的父母或是老師看到,就盡量不要放到網上。這聽起來有些過於謹慎,但為了避免「社交事故」,大家要把握好度。
5,不建議將社交媒體內容看的「過重」。儘管社交媒體個人資料可以幫申請者透露給大學更多信息,但它只是申請過程中很細小的一個環節。最靠譜的還是保持好成績,科學的規劃活動、競賽、夏校等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圖源: Alan Katzman)
最後
留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日常確實不能無所顧忌地在社交平台上發表各種敏感話題,放飛自我……
否則,這些言論以後都能成為他人評價你的依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但今天這篇文章,棕櫚君希望給大家敲響「言論自由」警鐘的同時,也希望提醒大家不需要過分「妖魔化「社交媒體,只要在申請中誠實地提交個人信息和材料,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沒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