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亞城華人怎麼看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

近熒幕上火了《虎媽貓爸》這則熱播大戲,劇中的人物太過鮮明,也因為太貼近生活,引發了全民對教育的爭議浪潮。就連在美國已經安定下來的中國媽媽也在討論這部劇。本文是由其中參與熱議的一位媽媽所記錄,她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在美工作4年。看看這位媽媽是怎麼說的。

fumamaoba

       感激國內教育的「狠」


  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國教育的「狠」 持有感激,雖然對具體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認同,認為有可改善,可以更巧的餘地,但是無一例外地反對所謂「快樂教育」。
一位媽媽說(註:她是個大家羨慕的美女媽媽,是醫學科學家,工作出色家庭幸福,彈一手好鋼琴,畫畫在美國贏得young artist的榮譽,業餘寫小說還發表出版),中國式教育有一些壓制愛好的地方,也有一些「拙」的地方,比如老師對學生的罰,抄寫課文多少遍等等,但是總體上,中國式的教育讓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養當成恥辱,而這三樣,是她贏得很開心生活的根源。「吃得苦」「受得委屈」 也是我們這些在異國他鄉,一路衝殺,為自己和後來華人贏得一席之地的中國女性在職場上站住腳的根本法寶。
另一位如今在全美前五的高校擔任教授的姐姐說(她也有兩個孩子,曾經與丈夫兩地分居,自己帶孩子2年之久),她最喜歡獅子老爺的一句話,並且稍作改編就是--生活沒有捷徑,吃不得苦,就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而如果讓我自己來說,我的體會是,任何一種工作,不論是文科,理科,工科,做生意……(物理系出身的我到美國後改了金融專業)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靠興趣可以做好的。我對我的專業我的工作都很有興趣,但是興趣歸興趣,在做的過程中,更多時候是要咬牙克服困難,克服了一個困難,走到一個境界,就可以感受到比之前單純簡單的快樂更大的快樂,而更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知識,經驗,頑強的不服輸的精神來繼續往前走。
我記得我實習時候,是全公司唯一一個沒有美國公民身份或者綠卡的實習生,我必須拿到比別人更好的成績,才能有機會留在公司繼續工作。因為我需要公司給我辦工作身份,那麼我的上司得特別欣賞我、看好我,才可能花更多的努力(給員工申請工作身份還是有一定麻煩的)給我辦理身份申請。我每天比別人更多工作,而且不止是感興趣的活干,一些瑣碎的大家都不愛乾的活,也干,當時我想的正是當初參加物理奧賽時候,我的物理老師說成功就是需要不斷地堅持,極限之後再堅持。
我就想,我15歲時候都能咬牙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卷子,一個周末做200道物理競賽題目,做完以為結束了,卻因為做錯的題目,再度領到新題目……哭過,抹乾眼淚,不服氣,繼續做。當拿到獎的時候,我永遠記得我的老師說過的「第幾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堅持下來了」這個魔鬼集訓。
我的父母一個外科大夫一個銀行分析師,工作都很忙,基本不管我,我也是北京出生的學生,升學壓力不大,我所有的教育都來自中國的類似畢姥爺那樣嚴格的老師。我非常非常非常地感謝他們。
千萬不要去信明星,富二代對虎媽的評價,他們生活優越,自然沒必要過於對孩子嚴苛,而中國更廣大的人群,生活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不可比較。


  再說國外所謂的「快樂教育」

負責地說,在我認識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國人(無論美國本土還是歐亞移民),沒有一個真的對他們的孩子真的實行什麼國內人誤解的「快樂教育」,美國之所以似乎比國內壓力小生活好,完全不是什麼他們的教育成功,而是二戰之後作為戰勝國,和之前的工業化,打了好基礎,人少資源多,競爭壓力小,不用千萬人擠獨木舟地拼殺,而非是什麼教育有捷徑,可以從小做什麼公主夢以後還能成功,而在美國內,其實一樣,每個成功一些的人,各有特長各有途徑,但是有一條,沒有一個人不能吃苦。
我的老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大學念的非常辛苦,寬進嚴出,但是也是憑藉過硬的入學分才擠進去的,學業非常沉重,其間還自己申請到美國做交換生兩年,到上海一年,回去完成論文的時候幾個月天天廢寢忘食,教授嚴厲的很。哪裡是我們說的沒壓力?!之前我美國的朋友Jason說美國念書看你自己,他書包有幾公斤,天天背回家做作業到很晚的。

 


fumamaoba——2  

接下來講講一些我身邊的非華裔,美國的「成功人士」對孩子的教養吧。


  我要說的,是我孩子的兒科醫生。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醫生是最受尊敬,收入也幾乎是最高的一個行業。能夠在美國做專科醫生(相對於家庭醫生)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如果在很好的醫院,那就是萬里挑一。他們可以說,都是不止智商高,情商也高,才能夠衝過重重考試,面試,魔鬼的住院醫生訓練,成功地成為一個醫生的。
他對我說,他的四個孩子,最大的12,最小的4歲,大孩子在南加最好的私立學校,中學2年級,學三種語言,彈鋼琴拉小提琴,而游泳,是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孩子媽媽也是科學家,夜裡有時候需要加班,所以不會早上起來給每個孩子做飯,12歲的姐姐自己烤麵包,洗水果,吃一些,帶一些,在游泳池游1小時後,回來再加餐一些,然後由他把姐姐和老二一起送去上學。
而最小的4歲半的孩子,如今也已經開始學西班牙語,畫畫,踢足球。這些都是孩子自己選擇學的,但是選擇之後,需要努力時候,就會耍賴,他允許孩子選擇學或者不學,學什麼,但是一旦開始,必須堅持,因為他和他的太太都堅信,沒有任何一種興趣,可以純粹快樂地堅持,當孩子面對是練習畫畫還是看ipad動畫片時候,沒有一個小朋友可以完全抵禦誘惑。哪怕是最喜歡的踢球或者畫畫--因為這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然而當他們監督堅持孩子必須完成每天的作業(包括4歲的這個),孩子有了進步,那種快樂,會加強他們學習的興趣。
幫孩子走第一步,堅持到他的成績讓他更加自信,喜歡,這是父母的責任。
btw,這個醫生是美國白人,太太是英國人,第二代移民。
當然了,讓孩子具備堅持的品質,吃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受得委屈不崩潰的情商……這些,並不等於人云亦云,別的孩子學鋼琴你的孩子也學鋼琴,別的孩子背唐詩你的孩子也背唐詩。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的一個長處是,允許多樣化的存在。之所以學校對課本的要求並不高,比如k (5歲上k)的作業一周只有一次,要求只是10之內的數數,會寫26個字母和簡單單詞。只要通過這些就可以繼續升級,也不會背建議看特殊教育。但是,並不是說5歲的孩子真的只需要會這些。基礎要求低,是因為給每個孩子的家庭有足夠自由發展孩子自己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興趣再繪畫,有的孩子是音樂,有的孩子選擇了3,4項體育運動。學校統一的要求不高,放學早,並不是讓孩子回家看電視,混日子,而是給家長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孩子個性化的興趣。
也就是說,美國的教育方針,事實上,對家長給孩子的付出要求,更高。很多父母再孩子小學期間選擇了半職工作,或者flexible的工作安排,下午三點就接走孩子,參加跟中興趣班,孩子小時候總是會再有困難時候退縮,不願意練習,很多時候是媽媽必須陪練。。。然而,等孩子上床睡覺之後,夫妻二人一起再書房打開電腦加班的大有人在。

  國外教育很「美」?那是誤讀!

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三流寫手、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教育」圖景,並斥之為「不負責任,嘩眾取寵。」或者我們真有必要認識一下國外真實的教育。
有一句話也許是一針見血:中國卓越在分數上,美國卓越在能力上!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虎媽貓爸》這部電視劇帶給我們對教育的思考遠在劇情之外。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亞特蘭大生活網 管理員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海外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