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將女兒送進哈佛 「佛系」媽媽和陪讀媽媽的故事

在留學生家長圈裡,人們常把培育子女進入常春藤大學的媽媽稱為「藤媽」,而包昕就是「藤媽」中格外惹人注目的那個。去年,她的女兒蔡雨闐同時被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錄取,並最終選擇進入哈佛大學。「戰績」如此輝煌,想必包昕是個「虎媽」吧?非也。用包昕的話說,自己的教育觀一直很「佛系」,但恰恰是尊重和自由,給女兒插上了翅膀。

「家長並不一定非得陪孩子寫作業」

北京《青年參考》報道,蔡雨闐的人生在別人看來彷彿「開了掛」。從小學起,她的成績一直排在年級前10名;初中畢業後,她進入賓夕法尼亞州Westtown School高中就讀;高中畢業後,她順利升入哈佛。

沒人天生是學霸,蔡雨闐也不例外。包昕本科時學的是國際商務專業,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平時經常給女兒講英語故事。到小學畢業時,蔡雨闐已經能毫無障礙地理解英文版《哈利波特》了。

在包昕眼中,女兒是個早慧的孩子,童年的書櫃里既有《哈利波特》《諾福鎮的奇幻夏天》,也有《飛鳥集》《千家詩》。她至今記得女兒小時候那些冷不丁冒出來、讓人捧腹又頗有哲理的「金句」:「草是地球的頭髮」「成功就是問心無愧的快樂」……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朋友,通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會更容易接近生活的本質。

對於網上引發無數家長共鳴的「陪寫作業氣出心臟病」的段子,包昕認為,家長並不一定非得陪孩子寫作業。從蔡雨闐上一年級開始,她就鼓勵孩子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向老師提問。如果仍然不會做,那說明「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還不夠」,莫吼莫急,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

在信任和鼓勵中,小雨闐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來美國之初,她和所有留學生一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一度困惑、迷失過。帶著疑問,小雨闐對中美文化進行了認真研究,並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文——《第三種文化的孩子》,激勵自己塑造開放包容的世界觀,努力學習多元文化。後來,她先後在全美拉丁語考試中獲得金獎、在全美法語考試中獲得銀獎,還掌握了西班牙語。或許正是這種多元文化背景,讓她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獲得了三所頂級名校的錄取通知。

「孩子只有優點和特點」

目前,中國留學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包昕認為,是否要把孩子小小年紀就送到國外,要看孩子是否自律。對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孩子來說,低齡留學是「錦上添花」;反之,把一個散漫的孩子早早推出國門,那就是害了孩子。

蔡雨闐被哈佛錄取後,很多家長向包昕取經,但往往「兩句話後就開始數落孩子的缺點」。比如,有個家長抱怨孩子上課坐不住。包昕反問道:「如果把你按到課桌前坐一上午,你能堅持下來嗎?你的自律性又如何呢?」

包昕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正是父母的映射。曾經,為了鼓勵孩子學會堅持,包昕參加了攝影班,每天再忙也會抽時間拍幾幅作品,「希望孩子看到媽媽是個有毅力的人」。

包昕很喜歡一句話:「孩子只有優點和特點。」為人父母,需學會欣賞和等待,「與孩子一起成長,總有一天,孩子會給你驚喜」,比如哈佛大學的offer。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包昕發現,自己「越來越幫不了她什麼」。因此,孩子每次打來越洋電話,向她傾訴苦惱和困惑時,她能做的就是傾聽、支持和鼓勵。「我常常跟她說,『沒什麼大不了的,睡一覺就好了』。」當孩子徵求她的意見時,她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我希望你跟媽媽有不一樣的想法。」她告訴孩子,「如果你和我一樣的話,我就是你的天花板,你永遠不會超越我。」

包昕和丈夫都希望女兒長成大樹,而非凌霄花。在女兒成年之際,他們給女兒鄭重地寫了封信:「擁有獨立的精神,對於女孩來說尤為重要。首先是人格獨立,其次是經濟獨立……要擁有並保持養活自己的能力。這就要求你把不斷學習當成終身追求。」

不知不覺,嬌弱樹苗已是華蓋亭亭。2018年夏天,在離家赴哈佛求學前,蔡雨闐在朋友圈裡發文自勉:「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遇見更好的我們。」

從不懂英文到取得教育碩士學位 陪讀媽媽與女兒共同成長

無獨有偶,另據上海澎湃新聞報道,在中國,肖永蓮是百年名校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為了陪14歲的女兒王世亞到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她辭去了工作當起了陪讀媽媽。女兒來美國4年便考取了哈佛大學,而肖永蓮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加油。從不懂英文在機場誤機,到用英文教孩子彈鋼琴,再到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一路走來,在美國的經歷已不是簡單的陪讀,而是母女兩人共同成長的美好時光。以下是肖永蓮口述自己在美國的生活經歷。

初到美國感受落差

我大學主修心理學,知道孩子在發展的關鍵期,不能錯過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聽力,我覺得應該讓我女兒學音樂,這孩子蠻有天分,9歲時她去香港參加肖邦國際鋼琴賽,獲得兒童組第一名。孩子學琴其實是「考媽媽」,我陪孩子練琴也很辛苦。每天晚上7—9點是我女兒練琴的時間,我們住在單位宿舍,一年365天,每當她的琴聲響起,鄰居就知道7點到了,肖老師的女兒開始練琴了。有時候她不想練,小孩子都這樣,為了練琴,她的作業必須在晚上7點之前做完,白天自己找時間玩。

練琴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幾個小時一個人對著一台鋼琴。但練琴能培養你的意志力。

我女兒小時候是個很內秀的孩子,學鋼琴對她幫助很大,加上她掌握了學習方法,到了3年級後孩子越來越聰明。

6年級我們送女兒到武漢音樂學院附小,她去住宿一年,我想我也解放了。後來附中考試,幾百人去考,她輕輕鬆鬆考了前3名,可以免費上學。但是附中不教文化課,我們不想讓孩子只會彈琴而沒有文化底蘊。

這就是為什麼我女兒想去考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原因,我女兒初試就被錄取了。2005年5月份到加州去面試兩天,這次又考取了,我女兒當時14歲,還不夠年齡,「茱莉亞」要求有家長或監護人陪同,我於是決定辭職。

第一次來紐約,我們在韓國轉飛機,因為英文不好誤了班機,在機場等了一天一夜。那次經歷讓我下決心學英文。

來美國後感覺落差很大,我在國內時是張之洞創建的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到過全國各地給幼兒教師講課,我丈夫是軟體工程師。但在這裡我什麼都要做,除了教課也要去拖地板,成了體力勞動者。

後來紅蘋果園長讓我去教興趣班的鋼琴,班上有一半中國孩子一半美國孩子,我想我英文沒懂幾句怎麼辦。園長說沒問題,不懂的叫你女兒教你。我只好硬著頭皮,我把音樂術語換成英文,吃飯、坐地鐵都背單詞,不懂的問女兒,女兒不懂問她同學。上課的時候,外國家長也在那裡陪孩子上課,我一下課就滿頭大汗,每次上課之前,手就開始出汗,這個單詞不懂怎麼辦呀。還好,當教到第二輪時就沒問題了。這次經歷讓我在實踐中學慣用英文來教孩子彈鋼琴,增強了我的自信心。

女兒勤奮煉成「學霸」

將女兒送進哈佛 「佛系」媽媽和陪讀媽媽的故事

肖永蓮賀女兒哈佛畢業。(圖片來源:上海澎湃新聞)

第一年我帶女兒去波士頓哈佛大學,她喜歡哈佛喜歡得不得了,我跟她說:「你能到哈佛當然好,既然你想做,沒什麼不成的,就靠你努力了」。回來後,我女兒馬上上網查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研究這些人怎麼這麼優秀。她一頭扎進去,有了目標就去做。她心裡開始埋下一粒種子,決心通過音樂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女兒上「茱莉亞」的同時也在附近一所私立學校上全日制高中,一年學費總共約4萬。

上午8點到下午3點她在高中上課,放學了再到「茱莉亞」練琴4個小時,有時聽音樂會還要更晚,晚上11—12點才回家。

從10到12年級,我女兒從來沒在凌廈2點前睡覺,早上7點起床,周六一天上學,包括音樂理論,studio class, 老師和學生的觀岸表演,唯一一天不上課她就補覺。「茱莉亞」第二年就給我女兒獎學金,第三年和第四年基本不交學費,這邊的學校只要你優秀,就會給你提供很好的條件。

為了上好大學,我女兒很努力,她的GPA在全校第一名,3年級得了一個獎,11年級期間英文成績取得最大進步且成績名列前茅。這是該校十多年來第一個中國孩子獲獎, 我很感動,為女兒來美國3年進步這麼大感到很開心。她還獲得From the Top音樂獎1萬 獎學金。

2009年我女兒獲得哈佛錄取通知書,「茱莉亞」的家長他們都很驚訝,他們對我女兒說 「你媽媽是我們的榜樣,你就是我們留學生的榜樣」。

我女兒在大學主修英文文學,去過劍橋大學做交流學生,哈佛給了她全獎6.3萬獎學金,哈佛的宗旨是,我們不會因為任何一個孩子交不起學費而被拒之門外。我女兒在哈佛是榮譽學生,讀完本科後,她想讀研究生,在哥大統計系取得一個資格證書。後來她在Artsy公司(做藝術品拍賣)做數據分析。雖近她剛得到幾個學校的offer,包括哈佛商學院(行為科學專業博士)、斯坦福和哥大。

女兒上哈佛媽媽讀碩士

將女兒送進哈佛 「佛系」媽媽和陪讀媽媽的故事

女兒慶媽媽碩士畢業。(圖片來源:上海澎湃新聞)

女兒上學後,我想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當女兒上了哈佛,我覺得我落後了,有時孩子說什麼,我不明白,在國內我也是職業婦女,所以我覺得要去加油。

我去Metropolitan College of NY讀了一個教育學位。剛開始學得太苦了,我差點退學,作業做不完,晚上寫到2點都寫不完。我女兒在哈佛,我跟她打電話哭了。女兒說,媽媽你別哭,媽媽你不能退學,退了就沒有希望。我說這是夢想,女兒勸我,幫我做作業,讓我趕快去睡覺。女兒說:媽媽我們持平了,我小學時你幫我寫作業,現在我幫你寫。那段時間我要讀柏拉圖、杜威,挑戰性很大,但我心裡想,作為媽媽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女兒還是哈佛品酒俱樂部的創建人,她特地去法國兩個葡萄園實習。畢業時她舉辦音樂會,主題叫「品嘗音樂」(tasting of music), 她彈幾首曲子,然後介紹與曲子的情調相匹配的紅酒。

我認為音樂應該永遠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女兒雖然不參加表演了,但她的人生因為音樂而變得豐滿。音樂是一種素養,美國人認為音樂是普識教育的一部分。有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在學的過程中,音樂的美都融入她的思維中,會影響到她對社會的看法,成為一個「完人」——完整的人。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