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槍擊案對孩子的影響?如何讓孩子們了解惡性事件?有時善意的隱瞞更可怕!
德克薩斯小學槍擊案發生之後,陳太太並沒有跟正在讀小學的孩子們說過任何相關的信息。
她的兩個兒子,一個9歲,一個只有6歲。
在她看來,孩子們太小了,他們不能也不需要知道這些。
所以哪怕案件一天天牽動人的神經和心弦,她有時也忍不住想跟先生聊一聊——但都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
沒過兩天,陳太太發現大兒子似乎不那麼開心了。
不僅放學回家的路上心事重重,甚至在第二天早上出門之前,怯生生地問她:「媽媽,我今天可以不上學嗎?」
「你的原因是什麼呢?」陳太太隨口問,只當這是小朋友隔三差五的懶惰。
大兒子張了張口,還不等他出聲,就聽一旁的小兒子叫嚷道:「哥哥說,學校里有壞蛋!一槍一個小朋友!去了就會死!」
聽聞,陳太太大驚失色——為什麼他們會知道這些?!
她安撫完了兩個兒子,急匆匆地打電話給老師。
老師回復說,而起因是有一位同學在班級里對大家談論這樁新聞,帶著小孩子們特有的誇大。這種負面信息的傳播影響了很多孩子,所以她兩個兒子的反應並不是個例。
遇到類似問題困擾的還有劉先生,他跟妻子育有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兒。
在空難事件發生之後,他12歲的女兒也從自己的華裔鋼琴老師那裡聽到了這個消息。
老師原本只是一句對於世事無常的感嘆,但聽在小女孩的心裡,就逐漸形成了陰影。
她開始逐漸變得害怕旅行,害怕乘坐飛機,總有一種被害妄想的陰雲揮之不去。
他們給孩子進行了專業的心理疏導,過了很長時間才真正把這條溝壑抹平。
如果你現在問劉先生,這件事給他最大的教訓是什麼?
他八成會說:「我後悔把她一直呵護在溫室里,沒有從小建立認識世界的能力。我也後悔自己沒有用恰當的方式,把一些東西傳遞給她。」
的確。
太多家長,無論是華裔還是其他,對自己的孩子總有一種天生的呵護慾望。
「年紀還小」就成了一個百用百靈的借口——無論是在說服孩子,還是說服自己的過程里。
有些負面的事件、惡性的新聞,在家長們看來不需要孩子們知道,因為他們還小,不需要這麼早成熟,不需要那麼快認識這個世界的陰暗面。怕孩子們害怕,怕孩子們心靈受創。
想法是好的,但事實上呢?
在這個信息無孔不入的年代,孩子們的思想也變得敏感且早熟了起來。
部分家長三緘其口的新聞,他們完全可以從其他地方聽到,比如廣播電視、同學老師、社交網路、甚至路人的隻言片語。
所以,這些家長的「善意」隱瞞,其實未必能起到多大用處。
反倒是,如果孩子們從不恰當的渠道、以不恰當的方式得到一些不全面的信息,就像前面說的陳太太和劉先生的孩子們一樣,那才會造成不好彌補的影響。
因此,別把孩子們當做溫室里不堪一擊的嬌花,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傳遞負面新聞給孩子們,幫助他們真正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這才是家長們應當學習的東西。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妨聽一聽兒童心理專家的一些建議:
首先,限制接觸突發新聞。
家長們可以控制信息量,不要讓你的孩子在沒有你的情況下經歷這些新聞,包括讓電視或音頻在後台播放。 2017年,42%的幼兒家長告訴常識媒體,電視「總是」或「大部分」時間都在開著。
美國女孩艾莉森·奧庫恩(Alison Aucoin)記得,小時候她的父親在越南戰爭期間看晚間新聞。清楚地記得步槍的快速射擊和士兵的喊叫聲,但真正讓她害怕的是記者和主播們不斷使用的兩個詞。
因為小朋友的個人判斷有限,所以在她將「游擊戰」(guerrilla)錯聽成「大猩猩」(gorillas),她一度非常害怕有些恐怖的東西會藏在自己的壁櫥里。
其次,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的想法。
雖然限制了孩子接觸突發新聞,但有些事件太大了以至於無法避免。
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媒體研究員塔拉·康利(Tara Conley)說,成年人應該選擇一個安靜的時間來和孩子交流,比如在餐桌上或睡覺的時候。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問他們看到了什麼,他們感覺如何,他們想什麼。
從而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來反思和分享。
第三,給孩子事實和背景
著名作家霍利·科爾貝(Holly Korbey)表示,謠言和誤解實在是太可怕了。
她舉例說,有一次,在一些國際新聞爆發後的幾天里,「我的孩子在Instagram上給我看這些表情包和謠言,說男孩們被徵召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開玩笑。」
所以,在一些可怕的事件發生後,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事實。
第四,當他們問為什麼事情會發生時,不要貼「壞人」的標籤
很多負面新聞,一時之間我們的確不知道怎麼去解釋它的發生。
但是,貼「壞人」或者「邪惡」的標籤是不可取的。
這不僅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增加孩子們的恐懼和困惑——他們會一直背負著「這個世界或許是邪惡的」心理壓力。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說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父母不應該害怕說「我不知道」。
畢竟,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
第五,鼓勵孩子通過玩和藝術來理解世界
孩子們經常試圖通過藝術和創造性的遊戲,來理解他們所看到和聽到的東西。
有時,大人看到孩子們重演或畫一些可怕或暴力的東西會感到不安,但這種遊戲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意義創造。
其實成年人也會這樣做,比如通過與朋友討論故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表情包。
這能幫助我們在信息紛繁複雜、真假難辨的情況下,儘力甄別可信的信息。
第六,讓孩子們注意到人們是如何互相幫助和照顧的
很多時候,新聞是負面且惡劣的,但留給我們的東西應當是積極的。
比如,在惡性事件發生之後,人們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如何互相照顧,如何互相安慰和鼓勵。
有證據表明,談論幫助者確實會影響孩子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比如1999年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發生後,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圖畫里充滿了暴力、槍、刀和死人。
但是,在9·11襲擊發生後,媒體報道的風向發生了變化,更多地關注「國家強大」這樣的內容。
這必然對孩子們產生了影響——他們的繪畫以美國國旗和警察或消防員等英雄為主題。
最後,一起採取積極行動
比如,孩子們對槍擊案件存在心理陰影,與其只擔心他們的情緒,不如告訴他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甚至在事態嚴重的時候,可以考慮帶孩子么們參加一個和平的集會或抗議,一起收集捐款或寫信給民選官員,這種群體性的能動感可以極大地減少孩子的焦慮。
換句話說,不要只是做一些軟弱的、且毫無說服性的單純安慰。
另外,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7歲以下:
盡量遠離新聞,不要讓孩子們看到衝擊性的圖片畫面。幫助他們感到安全,向孩子說明他們可以找到保護和幫助的所有方式,比如聯繫家人和愛人,讓他們放心。如果新聞事件發生在很遠的地方,也可以提到距離來安慰他們。
對於生活在暴力頻發社區的孩子來說,分享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小貼士,讓他們留在家裡並感到安全,和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待在一起,知道在緊急情況下應該聯繫誰,依偎在一起看一些愉快的事情或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這些可能比對概率的邏輯解釋更有效。
8-12歲:
仔細考慮孩子的成熟度和性情。如果孩子過於敏感,一定要讓他們遠離直接粗暴的電視新聞,因為重複的畫面和故事會讓危險顯得更大、更普遍、更接近。
隨時準備提問和交談。在這個年齡,許多孩子會以赤裸裸的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件的道德問題,並正在發展他們的道德信仰。家長可能需要解釋偏見、偏見以及公民和宗教衝突的基本原理。這是問他們知道什麼的好時機,因為他可能從朋友那裡得到信息,家長可能需要糾正事實。
談論並過濾新聞報道。如果孩子使用互聯網,那麼和他們一起上網,過濾掉有不良信息的網路,對他們在虛擬社會的路徑進行控制,畢竟這裡有太多不可控的信息。
青少年:
在許多情況下,青少年將獨立吸收新聞,不妨與他們談談見解,這會幫助了解他們從自己的社交網路中已經知道或了解到的情況。
或許他們會把事件個人化,也可能會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生活會受到暴力的影響。但是,請試著解決他們的擔憂,不要忽視或貶低他們。
如果你不同意媒體的描述,就解釋清楚原因,這樣孩子們就會對媒體和新聞有更準確的認知。
如果你也是「陳太太」和「劉先生」們的其中一員,不妨從現在開始學會怎樣與孩子們溝通這個真實的世界。
其實並不算難,但確實是一堂必修課。
Ref:
https://www.npr.org/2019/04/24/716704917/when-the-news-is-scary-what-to-say-to-kids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articles/explaining-the-news-to-our-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