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費太高! 華裔”衛星嬰兒”越來越多!
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24日報道,現年24歲的大衛•陳(David Chen,音譯)被他父母送往福建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的時候還不到1歲。那時候他的父母剛移民美國,基本上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時。直到5歲的時候,陳才被他的父母接回美國上學。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總是哭,因為帶走我的人我並不熟悉。」陳說道,「我很依賴我的奶奶。」在到了美國後,陳和自己父母的關係進展一直都不順利。與祖父母的分別給他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他甚至在三年級的時候考慮過自殺。
「成長過程中我與自己的父母關係並不親密,我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討論我的感受。」他說道,「我基本上不與他們交談,他們也認為我是個脾氣暴躁的小孩。」
自2006年以來,伊馮•波爾(Yvonne Bohr)博士和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一些研究院就一直在研究像大衛•陳這樣的狀況。他們開始使用「衛星嬰兒」一詞來描述這一人群。
「這些嬰兒出生不久就被送走,這種與親生父母的分離讓他們承受了很多痛苦。」波爾說道,「在他們回到父母身邊後,父母們原本期待這些孩子會很高興回家,但是卻不理解,對孩子們來說這裡已經不是他們的家。」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波爾表示嬰幼兒的情感生活其實非常豐富。他們需要持續被照顧才能建立對人的信任。
一些「衛星嬰兒」在回到父母身邊後,可能會有很多極端情緒,因為他們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在管理情緒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波爾說:「還有一些則會取悅這些對他們來說陌生的成年人,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段關係會持續多久。這些都會對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造成影響。」
華裔計劃委員會(Chinese-American Planning Council)主任洛伊斯•李(Lois Lee,音譯)表示,在很多華裔移民社區中,將小孩送回中國撫養一段時間再接回美國的現象其實很普遍。
「這種現象中國並不少見,他們認為這是在美國成長的一部分。」李說道,「沒有父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了能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作為移民,他們需要做出很多犧牲。」
李在皇后區運營的一個兒童照料項目中,超過60%學生都是「衛星嬰兒」。她還提到,其實對父母來說,這個過程也很艱難。「父母們也因此失去很長一段鍛煉自己做父母能力的時間。在接回自己的孩子後,他們不清楚孩子的個性,不清楚什麼能贏得他們的喜歡。」李說道,「孩子們也不認識自己的父母,這中間存在巨大的鴻溝。他們失去了彼此最為珍貴的一段時間。」
很多「衛星嬰兒」的父母將孩子送回國還有部分原因是為了讓他們保留自己的文化。但是專家們表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是承擔不起在美國撫養一名兒童的費用。
據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數據,包括3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在內,照料嬰幼兒的費用已超過各州內部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平均學費。比如,在紐約,一份全職工作的最低工資為一年1.872萬美元,而照料嬰幼兒一年需要花費1.4144萬美元。這就意味著紐約一名只能拿到最低工資的工人,需要全職工作39周才能負擔得起一名嬰兒。
「如果能負擔得起兒童的早期教育,再加上政府補貼項目,父母們不會將孩子送回中國。」李說道,「下一任總統必須看到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於學前教育的普及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關於嬰幼兒的呢?他們也同樣需要得到照顧。」
就像李輔導的16歲大的維姬•潘(Vicky Pan,音譯)一樣,她曾經也是一名「衛星嬰兒」,現在是兒童照料項目的志願者。
「回到美國的第一天夜裡我一直在哭。但是我哭得很安靜,因為我不想惹麻煩。」潘說道,「我從沒告訴過爸媽我的感受,第二天我也一樣很安靜,基本不會說話。」她花了一年才開始和父親說話。
「他其實也害怕。」她說道,「他已經四年沒見過我了,不知道該對我說些什麼,他不知道我的感受,因此他認為保持安靜可能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