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在美國各地,無論是中國籍還是華裔美國籍的大廚和餐廳老闆都紛紛推出新味道,他們對中餐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

據好奇心日記報道,「我傾向於把美國的中餐分成三個 level,美式中餐(快餐)、正宗中餐、高檔中餐廳,」Ming 是一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的中國留學生,他按照紐約的物價算了一下,這三種類型的中餐人均消費分別在 10 美元以內、20-30 美元、100 美元左右,在美國的中國人通常去的都是中間這一檔。

最便宜和最昂貴的中餐廳通常都擠滿了美國人,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一份報告顯示,Panda Express 的顧客超過一半都是白人(60.2%),其次是亞裔(32%)。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資料圖片:一場中國烹飪世界大賽上的參賽美食。(新華社)

至於人均 100 美元以上的高檔中國餐廳,則主要瞄準想要嘗鮮、對中國菜真正好奇的外國食客。在這裡能嘗到製作精良、相對靠譜的中國菜肴——當然了,口味還是偏甜。

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餘杭剛到美國就嘗試了當地的最貴的一家中餐廳 Tony Cheng\\’s Restaurant,「在 Tony 吃飯的 70%-80% 都是老外吧,畢竟我也是不太會經常花 100 多刀在美國吃中國菜,而且這裡的裝修也太老式了點。」

裝修老派,這也是美國高檔中餐館的特色之一,作為「中國體驗」的一部分,許多餐館會使用大量的描金飾翠、雕樑畫棟,以及撲面而來喜氣洋洋的紅色。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圖片來源:路透)

在美國無論是何種檔次的中餐館吃飯,餐後都會得到一枚「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又稱簽語餅),裡面有一張小紙條,寫著今日運勢或者教一兩個中國單詞。

這種做法已經流行了太長時間,起源眾說紛紜,在不少歐洲的中餐館你也能見到這樣的做法。簽語餅實際上是從日式脆餅改良而來,但在外國食客的眼裡,已經完完全全是中餐廳的標誌物。當他們發現中國的餐廳不提供簽語餅時,可能會有種「重慶並沒有雞公煲」的崩潰。

美國人初嘗中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 80 年代。1896 年,李鴻章訪美,坊間傳聞他在紐約晚宴上吃了炒雜碎(實際並沒有)——各種動物肉片、內臟與蔬菜爆炒而成的一道菜,這與報紙上連篇關於各國與中國戰爭的報道一起,引發了美國人對中國以及中餐的好奇心。「炒雜碎(chop suey)一躍成為了「中國名菜」。

中餐真正在美國流行是 1972 年尼克松訪華,數百萬美國人通過電視實時直播看到了中方招待尼克松的宴會,餐桌上看起來很不錯的北京烤鴨、魚翅湯等等全是他們完全不了解的中餐。在這之後,中餐廳成為了美國最熱門的吃飯去處之一。

但這些正宗中餐並沒有在美國發揚光大。因為將中餐帶到美國的是第一代以勞工為主的移民,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創造了具有美國特色的 「American Chinese cuisine(中國快餐)」。許多初代移民本身也都不是大廚出身,而餐飲的行業門檻較低,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種菜系的誕生不是為了傳播飲食文化,而是為同胞提供熟悉的飲食,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廉價」、「不高級的食材」、「骯髒嘈雜的就餐環境」也一度構成了中餐在美國人眼中的印象。有移居美國的華人曾在論壇上這樣形容渾渾噩噩的「美式中餐」:「美國的幾萬家小中餐館就是美國版的沙縣小吃,定位低端、價格低廉,開店極多但風格驚人統一,都在唱一首忠誠的讚歌。」

《華盛頓郵報》記者 Roberto A. Ferdman 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美國人對中餐的態度:「美國有將近五萬家中餐廳,然而我們其中的大多數還是不願意為中餐支付 10 美元以上的價格。」

紐約大學食物社會學家 Krishnendu Ray 曾利用 Google 旗下的美國餐廳點評機構 Zagat 過去三十年所收集的餐廳價格數據,比較了 14 個類別餐廳價格變化。結果顯示法餐一直保持著價格排名榜的第一名,中餐從 1987 年到 2014 年還下滑了一名,位列第 12 名,始終屬於美國人不太願意花大錢的餐廳類別。美國中餐業的收入與全美餐飲業平價水平相比,也要低 40%。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叫外賣」是美國人消費中餐最頻繁的方式,這也說明了中餐定位的低下。

根據餐飲行業網站 Eater 從美國兩家外賣平台 GrubHub 和 DoorDash 獲取的數據,中國菜在「美國人最喜歡的外賣食物」中排第二,僅次於雞肉。從過去的《老友記》到如今的《生活大爆炸》,你經常可以看到美劇主角拿著個長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賣。按地區來看,中國菜在 6 個州成為人們的外賣首選。

研究美國中餐的加州大學教授 Yong Chen 將美式中餐價格低歸咎於美國人對中餐的消費原因:僅僅是想滿足對食品服務的需求,而不是對中國漫長而豐富的烹飪傳統的讚美。「大部分中餐都被認為是便利、便宜的食物。在美國社會徹底改變其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之前,中餐不會獲得其應有的認知和讚美。」

中餐在美國未來會變好嗎?看上去還是比較樂觀的。

義大利餐走過的歷史軌跡可能值得參考。1880 年至 1924 年期間,大量貧困的義大利南部居民移民到美國,以至於義大利美食地位低下,義大利人常被嘲諷為「大蒜愛好者」。隨著義大利移民在美國地位上升,義大利食物的價值才逐漸被正視,起司通心粉也和龍蝦、松露一起出現在高級餐廳。

而日本料理在美國的地(價)位素來崇高。除了刺身等食材本身的價值昂貴,日本人對料理和環境整潔一貫的極致追求也贏得了美國人的尊重。1985 年紐約日料的平均價格還排在第六位,但去年它已經排到了平均消費第一名,韓國料理的均價也有很大提升,泰國、印度和墨西哥菜,同中餐一樣一直處在比較低的位置。

根據紐約大學食物研究專業的助理研究員 Krishnendu Ray 的研究,食物界可能也存在一個全球性的等級體系,所屬國家的聲望及其經濟狀況會影響美國食客對其的態度。

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發展雖然驚人,但中餐在美國始終被認為是便宜的東西。正如我們在前文所提到的,這種對中國移民和脫胎於中國底層菜系的偏見根深蒂固,還需要時間來消除。

這一切的變化可能來得很快。美國人對中餐的偏好正在從「美國人覺得好吃」向「正宗中餐」轉變。如今無論是各個中餐廳排名榜,或是 Yelp 上對相對正式的中餐廳的評價,對餐廳好壞的評判標準往往是菜式是否和其發源地味道一致。

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對不同口味的食物有更高的包容度,真正願意去嘗試「正宗的中國菜」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無論討論哪個領域的市場變化,這個因素幾乎是萬能適用的)。諮詢公司 Hartman Group 的調查顯示,與上一代相比,對經典美國食物以及美式外國食物感興趣的千禧一代要少 10% – 20%。

留學生餘杭曾經邀請白人同學到當地一家粵菜館試菜,原因是對方主動問起「覺得華盛頓的中國菜怎麼樣?正宗嗎?」在品嘗了中國傳統做法的燒鴨、燒鵝之後,感嘆非常好吃,「當然了,她說如果能夠更甜一點就好了。」

在美國的不同地區,中餐的發展情況有很大落差,總的來說,好的飲食文化還是跟著人走的。在華人最密集的加州、紐約和大都會城市,中國餐廳的數量更多,品質更好,價位也更合理。

「在底特律吃一頓川菜要 40-50 刀,味道、環境和紐約的完全一樣,而你知道,底特律的經濟並不好。」中國留學生 Ming 告訴《好奇心日報》,花一半的錢就能在他紐約居所樓下的川菜館吃得相當好了。前陣子 Ming 去密歇根州看望朋友,發現那裡只有 Panda Express,如果要去一家比較好的中餐廳,開車要花 40 分鐘時間,「呃,我朋友也就一個月去一兩次吧。」

不同的中國菜系,價格也會有差異。以紐約為例,川、粵、上海菜已經形成規模,競爭相對充分,價格不會太高。像羊蠍子火鍋之類的北方菜作為新貴,店面較少,價格也最高。

在紐約和洛杉磯這樣的超級城市,中餐館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止於價格層面。

「據我所知,小肥羊在法拉盛(亞洲裔聚集的紐約地區名)的店已經倒閉了,因為吃火鍋的選擇太多啦。」Ming 認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比如說紐約開了貢茶,連鎖反應就是去 COCO 的人少了,那如果喜茶也開過來的話,貢茶就沒人去了唄。」

作為第一批出海的中餐連鎖品牌,小肥羊2003 年就進入了美國市場。目前這家老牌火鍋連鎖品牌在官網上貼出了公告:「為了給廣大顧客朋友提供更為舒適的用餐環境,小肥羊法拉盛店將停業裝修……」

但對於「小肥羊們」來說,廣闊的美國市場還充滿機會。同為「美東四城」的華盛頓地區,華人數量大約是紐約的 1/8。今年中秋的時候,在華盛頓讀書的餘杭和整個院的中國同學去小肥羊吃了團圓飯,「就是很基礎的火鍋,醬料也只有簡單的幾種,說實話味道已經不記得了,但吃的時候就覺得很感動。」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在洛杉磯的食評家 Besha Rodell 看來,來自中國的連鎖餐廳對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看法有重要影響。最近幾年,號稱進軍美國的餐飲品牌在增加,海底撈、眉州東坡等餐廳都陸續在美國開店,而且裝修、菜品基本都延續國內的設計,這已經足夠與美國原有的中餐廳區分開來。

在中國開有 6000 家分店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也在加州塔斯廷市開了美國首家分店。下個月,國內的創意菜品牌大董就要在紐約開出第一家門店,Ming 已經和朋友約好要第一時間去嘗鮮。「去年就聽說大董要來了!」

在華人更加密集的美國西海岸,變化已經發生了。「美式中餐和中國菜完全是兩樣東西。」在矽谷工作的 Rick Song 是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移民後代,幾乎每年都會飛回中國探親,很清楚純正的中國菜是什麼味道,他打了一個美國式的比方,「這就好像是麥當勞和真正的漢堡包,在某些方面可能相似,但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只是垃圾食品啊!」

當被追問「那你的白人同事也能分清兩者的差別嗎」,Rick Song 不以為然地聳聳肩,「在灣區,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同一個東西。」

「唔……我覺得他們不一定分得清。換位思考,你能分得清東南亞菜正不正宗嗎?它使用的香料可能已經完全被改良了。在老外眼裡,可能糖醋裡脊和橙味雞就是一個味兒啊。」Ming 說。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 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圖片來源:路透)

中餐漸成美國富人美食選項 檔次升至新高度

不過紐約大學研究員 Krishnendu Ray 預測,未來 20 年如果中國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並且低收入移民的數量變少,中餐也許會在美國人的觀念里有很大改觀。根據美國調研機構 Pew Research 的數據,2000 年美國的華裔人口數量為 286.5 萬人,到了2015 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 494.8 萬人。美國人眼中的中餐形象在未來可能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美國本地的高端中餐廳正在逐漸變多。與傳統美式中餐廳相比,這些餐廳的裝修更為現代、時尚,菜品更加地道,它們也不再局限於中國城、法拉盛等中國人聚集的區域扎堆開張。

開在紐約曼哈頓的「麵堂」(The Tang)是其中之一,它的創始人之一 Eric Sze 不滿於美國中餐的低價,「中國食物不應該再那麼便宜了。」麵堂裝修有點類似於星巴克,不過牆面為中國衚衕的畫,麵堂的 ZJM (炸醬麵)的價格為 12 美元,貴於法拉盛的任何一碗炸醬麵。

另外,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紐約,「官府川菜」(《紐約時報》美食評論家皮特·韋爾斯2017年第二喜歡的餐廳)、「漢舍」餐廳在紐約的第一家店「好麵館」以及著名的北京烤鴨店「大董」等高檔餐廳都大受歡迎。但在提升中餐檔次方面,沒有誰比舊金山的餐廳老闆喬治·陳(音)更加努力。

喬治·陳的新店「八桌」不僅價高,還以優雅格調給厭倦了浮華的舊金山顧客留下深刻印象。

這家餐廳隱藏在舊金山中國城一條並無明顯特徵的小巷內,餐廳共設38個餐位,僅提供一份招牌賞味菜單,最低價位225美元。

報道稱,在決定開這家餐廳之前,喬治·陳在中國生活了15年,其間品嘗過許多私房菜。近年來,私房菜開始在中國流行。

喬治·陳說:「私房菜不是來自某個具體的族裔或地區,而是讓一名有天賦的廚師盡情發揮創造力。上海廚師會多一點上海菜的影響,香港廚師會多一點廣東菜的影響。而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我出生在舊金山,這就是我的美食。」

陳尤其受到高檔私房菜餐廳中良好私密性和趣味性的啟發。

報道稱,在以玫瑰金色和其他柔和色調精心打造的就餐環境中,陳將中國味道和烹飪技巧與世界聞名的灣區食材融合在一起。他喜歡與現代主義搭界的高級美食,這些美食對美國的大多數中餐食客來說也非常新穎。

談到這家餐廳獨特的第一道菜——按比例單獨擺盤的9口食物——時,陳說:「我們不怕一個一個地呈現。」他說,這道菜意在表達「中國的9種關鍵味道」。

在「八桌」餐廳的廚房裡,陳經常喜歡說:「中餐在這個國家的地位需要提升。」這似乎是一種使命宣言。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