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以食為媒 推動美中民間交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美中兩國民間交往中,美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30年前進入中國的美式炸雞,到中國肉夾饃走紅紐約,再到融合不同文化、包子皮里裝披薩餡的「包薩」……美中民間交流正在通過飲食這個特殊媒介不斷向前推進。

 

油條卷餅蛋撻 肯德基融合中國風味

每天早上8時,位於北京前門的肯德基已經是門庭若市。在這裡吃早餐的人們有來北京的遊客,也有趕著上班的白領。

北京國際在線報道,如今,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吃一頓肯德基已是家常便飯。而在30年前,能吃到美式炸雞,對普通中國人來說可不容易。1987年,大陸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中國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屈翠容介紹:「那個時候是中國第一家西式現代化的連鎖餐廳,在當時也是中國的大新聞,等著嘗肯德基的顧客要排蠻長的隊才可以試一下吮指原味雞的口味。」

30年後的今天,美式快餐在中國已經遍地開花,而且為了適應中國人的口味,還在做著「舌尖上的文化融合」。如今,中國人走進肯德基不僅僅是可以品嘗到美式炸雞的味道,油條、蛋撻、卷餅等中式美食的推出,讓這位憨態可掬的「肯德基大叔」成為美中社會文化交流碰撞、發生奇妙「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屈翠容說:「蛋撻是來自澳門的美食,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是在肯德基最早推出蛋撻的國家。一個小小的蛋撻,一個很簡單的產品,其實製作的過程不簡單。以蛋撻為代表,這些本地開發、本地創新的產品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實際上,食物不僅滿足了味蕾上的需求,也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對於很多中國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來說,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美式快餐文化不僅是童年的味道,也為他們開啟了了解美國文化、促進美中交流的大門。

北京姑娘李小謎就是其中的一位。10年前,在中國傳媒大學結束了本科的學習之後,她到明尼蘇達州開始了留學生涯。如今,她在美國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在為傳播中華文化做著努力。她擔任製作人的電視系列節目「Trending China」講述著在美各行各業華人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就像一本書,記錄著美中民間交流的日益深化。

中國小吃本地化 孜然牛肉夾饃獲美國食客熱捧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腳步加快,中華文化風靡全球,美食即是其中代表。

中新社報道,紐約人金伯亮到北京學藝,回美後創立了「老金煎餅」,風靡美國街頭;黑龍江小伙在俄羅斯蘸糖葫蘆,當地副市長成了登門常客;夫妻肺片變身「史密斯夫婦」,獲評《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年度開胃菜;「熊貓快餐」迅速擴張,發展為擁有1500餘家分店的跨國餐飲巨頭……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海外中餐廳遍布世界各地,店面總數約55萬家,總體產值可達2500億美元。

今年5月,中國駐美國使館舉辦中國美食文化品鑒晚宴,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致辭中說,中餐進入美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很多美國人通過中餐開始了解中國,因為中餐而愛上中國文化。中國的美食文化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陝北小吃肉夾饃近幾年就成為了連接美中食客的美味。近些年,肉夾饃成為了眾多美國食客追捧的對象。而將這種中國小吃變成美國「名吃」的是一位叫王瑞的小夥子。他和朋友開了一家「秦哥肉夾饃」店,生意十分火爆,吸引了很多美國人前來捧場。

北京《環球》雜誌報道,王瑞的「秦哥夾饃」店位於紐約皇后區的華人聚居區安姆赫斯特。做中式快餐是王瑞多年以來的夢想,這也和他在「快餐之鄉」肯塔基州的一段經歷有關。

王瑞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於1999年來美攻讀MBA,就讀於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大學。美國多家快餐業巨頭總部都設在肯塔基州,如肯德基、棒約翰。而美國快餐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在美國創立一家快餐業公司,一定要先在肯塔基州「試水」成功才可以。如何以西式快餐的管理方法管理中餐,打造中式的快餐連鎖店,成了王瑞反覆琢磨的「課題」。

談到在美國開中式快餐遇到的最大困難,王瑞覺得,首當其衝的是產品的「本地化」。

肉夾饃是中國西北特色小吃之一,有「臘汁肉(豬肉)夾饃」和「羊肉夾饃」兩種。作為中式快餐,既要保持中式的風味,讓華人覺得「地道」,又要適應當地消費者的口味,被美國的民眾所接受。在這方面,王瑞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中國人大多愛吃孜然羊肉夾饃,但美國羊肉供應有限,可供選擇的羊肉種類少,而且美國人很少吃羊肉,牛肉在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為此,「秦哥」在孜然羊肉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推出了孜然牛肉夾饃。果然,這一產品深受美國客人的喜愛。

包子皮 披薩餡 美國小伙發明包薩

自動草稿

美國食客在成都品嘗川味特色小吃,大呼過癮。(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每年中國有30多萬學生來美留學。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美國學生赴中國學習。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去年,共有2萬多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而這一數字在20年前僅為1000多人。

北京國際在線報道,美國人何若侖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學習了中文,之後到中國留學。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的他談到這些年的變化感觸頗深:「當時我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大部分的課一個教室200多人,只有我一個美國人,這些年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我去哈佛的時候,不知道要學習什麼,覺得中文是一個挑戰,沒想到中國會變成我的家。」

今年上半年,何若侖和他的朋友、美國人柯銳研發的新式食品——「包薩」走紅中國網路。今年4月,他們把店鋪從熱鬧的北京三里屯搬到了位於交道口的古老衚衕里。在他們看來,衚衕更「中國」、更「北京」、更接地氣。

「包薩」是一種外觀看著像包子,裡面卻是披薩餡的食品。2015年,柯銳在中國出差,有次一群人在一起吃包子和披薩,他突然說出了「包薩」這個名字。他說:「本來是一個玩笑,說到包子也說到披薩,我就一下子說了『包薩』。後來越想越覺得有機會,我就回了洛杉磯,學習怎麼做包子、怎麼做麵皮、怎麼蒸包子。在網上查各個地方都怎麼做,我就把披薩的餡包好了一蒸,吃起來很不錯。」

為了研發新產品,柯銳和何若侖走訪了很多中國的傳統包子鋪,不斷地對產品進行改良。令他們意外的是,這種創意食品推出後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他們還計劃把這一產品帶到美國。

何若侖說:「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北京人的反饋會怎麼樣,一些人覺得很奇怪,就嘗了一下。後來介紹其他的朋友一起來嘗試。慢慢地,有人排隊一個多小時來嘗我們的『包薩』,反饋還是很不錯的。」他說,「你很難說它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它是全球化的食品。」

自動草稿

美國食客在成都品嘗川味特色小吃,大呼過癮。(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美國快餐入華30年:從「開洋葷」到「中為洋用」

1987年11月13日,《北京日報》頭版刊發消息:「美國,也是西方在中國,也是北京第一家快餐聯營店——肯德基家鄉雞北京快餐廳昨天正式開業。」

《北京日報》報道,兩個「也」字和來賓規格顯示了這條短稿不一般的信息含量。中國餐飲業開始引進外資,同樣成為當日外電報道的中國重要新聞。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新聞還是廣告,關於洋快餐的一切都強調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炸雞很快,但想吃到絕不僅僅需要「兩分半鐘」。很長一段時間裡,肯德基前門店一到飯點都處於里三層外三層排長龍的狀態,甚至成為外地遊客到北京旅遊的一景。去肯德基嘗鮮,然後跟門口的肯德基老爺子合影留念成為一件時髦的事。

北京《青年參考》報道,1990年10月8日,大陸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80後」王小羊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麥當勞和肯德基是稀罕物也是奢侈品。「我在麥當勞里,第一次吃到了漢堡、聖代,第一次知道吃飯會送玩具;那時候,滿大街的煎餅都賣2元(人民幣,下同),但一個麥當勞套餐大概要20元左右。」王小羊說,自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洋快餐成了自己學習的動力。

同樣也是在1990年,大陸第一家必勝客在北京開業,彼時,與肯德基、麥當勞明顯不同的是,「必勝客」三個字意味著西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品質西餐,有不少人都是在必勝客第一次接觸刀叉這種用餐方式,在這裡嘗試了「第一口披薩的滋味」。

在美式快餐入華的30年中,質量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的洋快餐曾為中餐業追趕的標準,而隨著中國市場重要性日益凸顯,洋快餐也在倒追中國人的傳統菜譜。2002年4月,肯德基開始賣米飯,而在這款「寒稻香蘑飯」推出之前,肯德基已在大陸市場推出了「榨菜肉絲湯」及「鹽酥半翅」。2003年,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雞肉卷」,這款產品至今仍廣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賣米飯、賣油條、賣粥……洋快餐全面「中為洋用」的不僅是口味和產品。數據顯示,2003年,肯德基原料供應已由6年前只有雞原料來自中國變成了本土化程度達95%。而2007年,麥當勞在華的97%以上原材料已實現本土化。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