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長城》美國首映,媒體評論「錢多無腦」
上周末《長城》在美國3326家影院開映。首映日票房590萬美元,周末《長城》在美國累計票房達到1800萬美元。《長城》北美首映,意味著它將接受全球最成熟電影市場的評判。
▲主演景甜參加2月15日《長城》北美首映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票房與口碑相悖,這似乎是張藝謀商業片一直無法迴避的矛盾。儘管《長城》在中國內地捲走1.7億美元票房,但在豆瓣電影、時光網的評分卻都是剛過及格線,一度還有極端影評引發出品方震怒。在美國,《長城》首映日之後口碑仍無改善。甚至有北美影評人稱之為:錢多無腦的代表作!
截至今日(2月19日),《長城》在全球票房2.24億美元,中國內地貢獻1.7億美元,約佔76%。按照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說法,「《長城》全球票房4億~5億美元才算非常成功」,那麼考慮版權高價以及衍生品售賣等因素,《長城》要想成功,在北美的票房至少要看齊《英雄》。
▲2月17日北美電影票房情況
如果說《長城》的票房超過《英雄》還有希望,那麼在口碑方面,《長城》卻遠沒有《英雄》那樣的好評。
《長城》首映日之後,在全球知名紙媒精英影評人聚合的Metacritic網站上,38條影評的加權平均分只有42分。
同時,兩大權威媒體《好萊塢報道》和《紐約(專題)時報》對影片的評論也都不太好,《好萊塢報道》稱「角色沒有價值,敘述平淡,在一段時間後,視效和聲效都變得非常誇張。」
《紐約時報》評:「《長城》里混雜了蹩腳的台詞和浪漫元素。」
據片方公開信息,《長城》製作成本1.5億美元,美國媒體曝光宣發成本高達1.1億美元,然而燒錢以及頂尖特效造出的「怪獸」饕餮也成為槽點。《洛杉磯時報》評:「難得有一部錢多無腦的代表作,說的就是《長城》。」 《華爾街日報》說:「電腦隨機生成的怪物,讓這部電影重複又讓人覺得麻木,既無法觸動,也不能嚇到或是感動到我們。」
在流量大、人氣旺的全球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長城》新鮮度只有36%,144條來自權威影評人,有92人扔了爛番茄。普通觀眾平均評分為3.3分,也剛過及格線。
每經影視記者注意到,與《長城》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張藝謀10多年前導演的首部商業片《英雄》。該片保持的中國影片海外最高票房紀錄至今不破,其在Metacritic網站上竟然是零差評,加權平均分高達85分。
數位權威影評人給出了100分的滿分,有兩人還將《英雄》與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華語電影《卧虎藏龍》類比。《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論說:「極具衝擊力的影片,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力,從某種程度給了《卧虎藏龍》挑戰。」
「爛番茄」上,200位權威影評人中,有189人留下了新鮮的番茄標記。87%的普通觀眾表示喜歡這部影片。
披著好萊塢外衣「升級打怪」
從《英雄》到《長城》,13年間,同樣是張藝謀,為何他導演的兩部商業電影,在美國權威影評人眼中口碑卻如此分化?
《長城》是完全按照好萊塢工業大片標準製作的,劇本是美國人寫的。他們請來能駕馭大片的中國導演張藝謀。迄今為止,張藝謀有17部影片在北美髮行,《英雄》是個中翹楚,美國市場就貢獻了《英雄》全球票房的30%。
▲張藝謀影片在北美票房情況(數據來源:Box Office Mojo)
張藝謀對美國人寫的《長城》劇本進行了改造,加入了不少中國元素,其中就包括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製作的上古神獸「饕餮」。張藝謀說:「要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這是中國影片走向世界的首次嘗試」。
張藝謀所說的「走向世界」,並非是像他以前的影片,在歐洲知名的電影界拿獎,而是能在以北美為代表的主流院線上映,得到觀眾的認可。正因為此,《長城》的主投方也湧入了中方資本,即萬達影視,還有中影。
然而,好萊塢工業體系與中方資本、導演並未在《長城》上實現完美融合。這部影片披著好萊塢的華麗外衣,但並沒有講出具有東方哲理和韻味的故事。全球知名電影雜誌《帝國》一針見血:「用了太多CGI特效製作出來的怪獸,老套的劇情、故事僵化的劇本以及演員僵硬的演出,讓人很失望,這就是個災難。
而13年前張藝謀那部《英雄》,雖然在國內仍批評不斷,但這其中不少是帶著對張藝謀轉型商業片的不適應,但《英雄》至少給北美影評人及觀眾留下了鮮明的張藝謀印象——絢麗的色彩、壯美的場景和中國功夫的意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許,並非將有中國元素的故事裝入好萊塢標準化生產的劇本中,就能實現中西完美結合。《長城》運用了美國好萊塢頂尖的製作工藝,卻沒有傳遞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故事和價值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