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日增又創新高!新冠合併黑死病?最恐怖的鼠類傳播新冠真的來了?
最新數據新冠日增11萬多!以及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67%的白尾鹿抗體呈陽性,科學家發現宿主可能來自老鼠,這下大條了……
新冠疫情已經又重新嚴重影響到大眾日常生活。
根據最新數據,目前delta變種已經成為影響歐洲和美國的主要病毒毒株。
目前美國日增(截止至8/10)
日住院人數(截止至8/10)
日死亡人數(截止至8/10)
Delta還沒搞清楚,新的拉姆達(Lambda)變種又來了。簡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Delta變種列為」憂心變種」(variant of concern),而將 Lambda變種則為」關切變種」(variant of interest),後者的傳染力、毒性猶待科學界深入研究,但毫無疑問要比Delta變種更凶。
但這還不是最恐怖的。
因為科學家還有了其他令人驚悚的發現。
動物感染新冠
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密歇根州67%的白尾鹿抗體呈陽性,這意味著67%的白尾鹿都得過新冠,這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嗎?
「圖片來源:大眾日報」
原因是科學家認為白尾鹿自行感染率是達不到67%的,一定是存在著其他的傳染源。
最終傳染源被鎖定在兩個途徑:
- 存在其他中間宿主
- 發生了水源糞口傳播
紐約城市大學和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們為了監測紐約的新冠毒株變異情況,連續幾個月都在紐約周邊14個污水處理廠採樣。
科學家們測出污水樣品中病毒殘片發生突變,科學家通過突變點位的排列組合,進一步推算出污水樣品中的各種流行變異株,比如alpha、beta、gamma和delta等,並且跟紐約市感染者基因測序得到的流行率基本一致。
如上圖,左邊是各個時間段感染者基因測序得到的各毒株流行率,右邊是對應時間段污水測序得到的各毒株流行率。(不同色塊代表不同毒株,詳見右邊注釋框。)
圖中顯示污水測序組裡夾了深藍色塊……代表污水中的不明毒株(unknown waste-water lineage)。
其實污水樣品裡邊有不明毒株倒也挺正常,因為對污水採樣約等於是全局抽樣,而紐約市並沒有給所有感染者做測序。
但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了兩個疑點:隨著紐約疫情好轉,確診人數日益減少,深藍色部分所佔份額卻越來越多,並且從增加的比例來推論,這部分的絕對數量並不受紐約疫情曲線影響;且深藍色部分包含了四種聞所未聞的變異毒株。
可怕的是,現如今人類所有測序資料庫的接近三百萬條測序記錄裡面,完全找不到這四種,連依稀相似的都沒有。
然後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這四個變異株唯一共同的突變點–宿主都是老鼠。
所以,白尾鹿超高陽性率的蹊蹺似乎就解釋得通了。
如果美國存在嚙齒動物類自然宿主的話,那麼不管是作為中間宿主傳播還是通過水源糞口傳播,引起鹿群大量感染都不是沒有可能。
你以為到這裡就是最恐怖的了?
當然不是,科學家不會放過大眾的。
他們繼續做研究,用神秘的四種變異毒株做實驗,實驗結果表明。
- 原始株(D614G)不能感染大鼠和小鼠;
- 污水中的四種神秘毒株非常容易感染大鼠和小鼠;
- 污水中的四種神秘毒株也非常容易感染人類。
接著繼續試驗。
四種神秘毒株裡面有三種都表現出了完美的免疫逃逸能力。
更恐怖的是,之前科學家認定的突變只發生在老鼠身上的數據也被推翻了。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現了一份突變的人類測序結果,在某些攜帶delta變種病毒的病患身上提取的細胞也發生了相同的突變。
按照這幫科學家的推論,很有可能會發生類似歐洲黑死病那時候的慘劇,鼠類將新的變異病毒傳染給人類,人類大量死亡。
但好在有其他科學家反駁了這一觀點。
其他科學家聲明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動物可以把新冠病毒再傳給人類!
跨物種傳播是很困難的,不同宿主的細胞特性有區別,病毒入侵和複製所需要的受體、輔助因子等也不盡相同。
因此動物病毒傳染給人體需要突破宿主限制,才可以從人群中具備感染性。
在動物傳入人類這一階段,病毒需克服了宿主的免疫反應,才可發生傳播。
但是目前已知的任何動物(除了人)感染新冠都是無癥狀的。
那些動物園的動物感染新冠後不僅沒有任何癥狀也沒有傳染給它們朝夕相處的飼養員,這是由於新冠病毒之所以這麼可怕,關鍵在於它還攜帶只有靈長類才有的淋巴免疫T細胞CD147靶點,能直接壓制和感染人類免疫細胞,造成免疫系統損傷!更可怕的是CD147也是人類血腦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這才是新冠病毒降智打擊的進入方法!
但是非靈長類動物沒有這麼「高大上」的靶點,所以不用過於擔心跨物種傳播。
當然萬事皆有可能,小心點總沒錯。
總之呢,在一切還未清楚之前,盡量少聚會少去密閉空間,積極打疫苗,做好防護。
防杠機制,以上數據資料都來源於以下網路:
https://www.aphis.usda.gov/aphis/newsroom/stakeholder-info/stakeholder-messages/wildlife-damage-news/deer-sars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7.26.21261142v1
http://yjs.hzau.edu.cn/info/1185/6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