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任教的清華老教授去世,1400萬遺產被「曝光」,背後故事卻令人淚目…
兒女雙全,他卻匿名把畢生積蓄捐給素不相識的學子。
他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卻過著清貧的生活,肺癌晚期,他卻毅然決定接受保守治療,捐出全部積蓄,圓更多孩子的求學夢。
他是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教師節剛過,也許我們應該致敬和銘記的老師有很多,但趙家和,絕對是其中最值得我們獻上敬意、也最不該被我們遺忘的一個……
如果你在美國高校做著薪酬不菲的客座教授,你會不會連幾個水果都不捨得買?如果你在一線城市為知名大公司做顧問,年薪可觀,你會不會自帶鋪蓋捲住在廉價民房裡?如果你的賬戶里有1000多萬,當你得了絕症,會不會不捨得用500塊錢一片的進口葯?換作任何一個普通人,恐怕都會一連回答三個「不會」。可對於清華教授趙家和來說,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還用一生時光去兌現。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
所有他的故事,原本充滿著誤解、遺憾與悲傷。曾經的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氣」、「摳門」、「能掙錢卻不懂花錢」,他積累的千萬財產讓人眼紅,財富的去向也常常引起好奇。可直到他去世四年後,一個驚天「秘密」才浮出水面:他一生的積蓄,悉數都用來捐資助學。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一個金錢至上、理想匱乏的時代,他的舉動幾乎讓所有人震撼,也引起了種種爭議。他是不是有點傻?明明可以把積蓄留給自己的一雙兒女,何必去幫那些素不相識的窮孩子?不為了自己和家人著想,他到底圖什麼?是啊,這位清華老教授到底圖什麼呢?
他的信念很簡單:「君子自安,雖居陋室,自諳芬芳。」 他不在意物質享樂也不在意外人看法,只要做的是自認為正確的事,他就心安。「摳門」到極致的清華教書匠1934年,趙家和出生在清華一個書香世家。
趙家和的父親,是當時國立清華大學的法學系主任。自幼年開始,他就受到清華園內求知氣氛的感染,又在那個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深深體嘗到時局動蕩、輾轉遷徙的辛酸。自小,趙家和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性,少年時代目睹西南聯大師生追求進步、奮起抗爭的歷程,也讓他對教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情感。
幼年時期的趙家和(圖片來源於網路)1955年,趙家和以優異成績從清華無線電系畢業,並如願地留在了清華園內,成為一名傳授知識的教師,這一教,就是數十載。他熱愛著這份「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趙家和在課堂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教書育人帶給他充實與滿足,也帶來一份難能可貴的質樸與純粹。他從不在乎名利,只要是需要他的地方,他就願意去「開荒墾地」。1977年負責籌建電化教育中心,1979年被調到科研處搞管理,1985年又被要求負責清華首個非理工科學院——經管學院的籌建。三次轉行,放棄的都是辛苦耕耘多年的領域,轉而面臨陌生且未知的全新世界。他不畏難,只要是學校需要、對學生有益,他就樂意去干。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無私無欲,所有美好的辭彙都可以在他身上堆砌。可人們很快發現趙家和有一個突出的「缺點」——過於「摳門」。他這輩子,只有這麼幾件「行頭」——4件西服以及8件領口和袖口磨得起毛的襯衣。
從工作到結婚再到去世,翻來覆去地穿,從沒變過。全家人擠在一棟破舊塔樓的70平米房子里,家中唯一沒有與時代「脫節」的電器,是學生們「實在看不過去,硬給買來的液晶電視」。1998年,退休後的他與老伴一起赴美生活,一是為了陪女兒讀碩士,二是應邀赴美任教。可他們在美國的生活卻開啟了「節儉」新高度。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邀請趙家和來做客座教授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開出的薪水相當優厚。可即便如此,趙家和卻定下「每月100美元生活費」的硬指標。全家人每天吃的,是超市裡降價大處理的雞腿和麵包;1美元的化纖毛衣不穿到「破爛」絕不放手;那時中國很少見的美國蛇果深深吸引了妻女的目光,可趙家和愣是一個沒買過。
回顧那段「摳門」到不行的日子,趙家和的妻子吳嘉真眼神中透露著回味,卻從沒有對丈夫的埋怨。不過由於廉價雞腿吃得太多,回國後,他們好多年都沒有再吃雞肉,「真是吃怕了」。
趙家和、吳嘉真夫婦訪問美國高校(圖片來源於網路)
除了赴美擔任客座教授,趙家和還常常被各大企業邀請做戰略顧問,開出年薪也是一個比一個高。可在他赴深圳工作的過程中,趙家和卻帶上了自己的全套用品,租住在幾百塊一個月的民房裡,像打工仔,怎麼看都不像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清華任教、赴美講學、給大企業當顧問,生活又「摳門」,多年以來,趙家和其實攢下了不少錢,可他卻依舊安心過著樸素節儉的日子。有人以為趙家和是要拿這筆錢給家人改善生活,可老伴吳嘉真還總是穿著結婚時買的那件呢子大衣,女兒要在美國買房付首付,也是求了幾天幾夜才向父親「借」到了兩萬五千美金。
一輩子掙錢卻不花錢,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從20萬美元到500萬人民幣他做出一個決定2001年,趙家和從美國講學回來後不久,他就聯繫上了自己以前教過的一個清華學生、當時在做金融投資工作的劉迅。聯繫他的目的不為了別的,而是有一筆資金要交給他打理。劉迅定睛一看,20萬美金!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他雖然知道趙老師素日里節省,卻沒想過他的「開源節流」能換來這麼多錢。
學生劉迅和陳章武做客央視節目《朗讀者》劉迅理解趙老師想讓財富增值的意圖,但趙老師之後的做法,卻讓他心裡有些犯嘀咕。因為趙家和在把錢款交給劉迅後就不太過問了。他似乎沒那麼在乎收益,也不在乎劉迅具體怎麼處理,這種態度反而讓學生很有壓力。「難道老師是要做個大項目,放長線釣大魚?犧牲當前的消費品質,獲取長足的利益?」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直到2005年,劉迅向趙家和報告,說賬戶里已經有500多萬人民幣了。趙家和才略一沉吟,意味深長地說:嗯,是可以做點事了……那一年,70多歲的老教授趙家和做出了一個決定——賬戶里的所有錢,都用來捐資助學。這個決定刷新了劉迅的「三觀」,他常年與錢打交道,下意識地認為錢應該用來生出更多錢,一切向利益看齊。一口氣捐掉,確實不多見。
學生劉迅做客央視節目《朗讀者》但當他得知趙老師做出的準備時,他震撼了。原來,趙家和首先對捐資助學的計划進行了細化研究:從小學到初中,有國家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兜底」,不用太操心;考上大學後,還有各種公家的助學貸款可以申請,也可以放心。趙家和認為,最能實現捐款效益最大化的,其實就是在一個孩子的高中時期。那時,他們離大學的門檻已經很近,「就差這一口氣」。
對於一個貧學生而言,高中時的一筆捐助很可能就決定了他們到底能不能堅持到高考,並順利考上大學。教育改變命運,成敗在此一舉。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為此,趙家和又拖著70高齡的身子,來回奔波在實地考察的路上。他仔細研究並走訪貧困高中生的生活環境,精心測算到底多少錢才能夠支持一個孩子堅持到高考,不至於輟學。可在這整個過程中,他自己卻捨不得包車,只搭乘大巴,幾趟下來,骨頭簡直都要散架。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趙老師的精神與信仰深深打動了劉迅,他決心和少數知情的同學一起,全力支持趙老師的公益大業。2006年,第一筆助學款捐出,江西、吉林、湖北、甘肅……全國各地搖擺在輟學邊緣的高中生,開始重新走上求學之路。
2009年,趙家和調整了捐助「策略」,從原來的「四處撒錢」向西部不斷集中,重點支持甘肅高中。因為那裡,才是最需要幫助的地點。一筆筆款項像雪花一樣飛出,趙家和卻從來不願留下自己的姓名。或許在這個清華老教授心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就是真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被癌症奪去生命之前他捐出了可以捐出的一切
2015年,一個清秀的甘肅女孩敲開了趙家和的家門,那是剛剛入學的北大新生何麗瓊。她羞澀地問吳嘉真,這裡是否有位捐資助學的「清華教授」。吳嘉真愣了一愣,將孩子迎進門來,卻不自覺地落淚:「他已經走了很久。」何麗瓊得知真相後,也失聲痛哭起來。她講述著自己是如何在善款的支撐下念完高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大,又是如何在來到北京後竭力打聽,一路順藤摸瓜找到趙教授的家……然而,她還是來晚了,趙教授已經去世三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早在2009年,當助學大計逐步走上正軌,他卻被確診為肺癌晚期,情況很不樂觀。這幾乎是給趙家和下達了「死刑判決令」。得知此事的劉迅憤怒了,他覺得蒼天不公,偏偏要讓最殘忍的事情發生在最善良的人身上。他趕緊回過頭去查趙老師的理財賬戶,在看到足足八位數的款項後,他稍稍放寬了心。「趙老師有錢,可以用最好最貴的治療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可劉迅的迫切提議,卻被趙家和一口否決。本著「錢要花在刀刃上」的態度,趙家和不顧親友的勸,執意住進條件一般的校醫院。500塊一片進口葯,他捨不得吃,也從沒想過要「傾家蕩產」地去延續生命。
趙家和內心坦然,已經活了這麼些年頭,生老病死,不奇怪。可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小有起色的助學事業,如果他走了,誰來繼續接著干呢?
趙家和教授與陳章武(左)的合影思前想後,除了劉迅之外,他最信任的莫過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原黨委書記陳章武。表面上陳章武曾在清華做過「官」,人脈廣博;可私底下,趙家和與他卻有著亦師亦友的深厚感情。2011年3月的一天,仍在與病魔頑強鬥爭的趙家和找到陳章武,鄭重地將自己一生全部的積蓄託付給他——那是一筆高達1409萬人民幣的巨款,款項的用途,是籌建助學基金會。
陳章武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不僅因為錢財數目之巨,更因一份無私的大愛之心。他明白,拿走這1400多萬元,趙老師將不再有錢治病,趙老師的家人也將失去所謂的「遺產」。
陳章武(圖片來源於網路)沉重的囑託化作前行的動力,陳章武承擔起了籌建基金會的重任。2012年春天,「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順利成立,甫一亮相,它就收穫了愛心人士的關切。
人們也議論紛紛,猜測著那千萬餘元的「啟動資金」從何而來。按照趙家和的吩咐,陳章武沒有透露太多。只是提到,這是「一位罹患癌症的清華退休老教授」的財產與心愿,基金會名稱中的「興華」二字,也暗含他期盼孩子們「振興中華」之意。
陳章武在興華基金會活動現場(圖片來源於人民網)
基金會的落成讓趙家和高興,但也難免對陳章武有些責怪:「說了讓你不要提我的啊,一說患病的清華教授,很多人就知道了。」 埋怨歸埋怨,但一想到助學事業「後繼有人」,真正走上規範發展的軌道,趙家和有著說不出的寬慰。有時,他還半開玩笑地說:「能捐的都捐了,就差這幅身子了。」 言下之意,是要在百年之後,將遺體捐出用於醫學研究。
趙家和、吳嘉真夫婦在清華的合影(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丈夫的「摳門」和捐贈,與趙家和攜手走過半個世紀的吳嘉真從來都很淡然。2012年5月,兩人共度了一個難忘的「金婚」紀念日,趙家和努力「攢足精神」,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在清華園裡留下了一張張珍貴的相片。
面對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趙家和不是沒有愧疚。他問她,沒把財產留給她和孩子,可有怨懟?吳嘉真微笑著握緊丈夫的手,十指交纏之間,抵過千言萬語,那是最深切的懂得。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2012年7月,趙家和教授與世長辭。他走得安然,連唇角帶著平和的笑意。當初一句「捐獻遺體」的玩笑話,最終也成了真。他的遺體被捐獻給北京協和醫院,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他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唯一的要求,只是對生平事迹不要過分宣傳,他不在意名利虛榮,亦不求他人惦念崇拜。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眉目舒展,僅僅說了一句:「我已經做了我認為最好的安排,求仁求得,了無遺憾。」
「趙家和」,對於不同人來說,有著不同意義。2016年以前,與他不熟悉的人可能只記得他是一位不幸患癌逝世的清華教授,生前摳門又節儉,可拚命省錢,也沒見他生活變得富足。
2016年以後,他的助學事業迎來10周年,當傾盡一生捐資助學的故事終於曝光,人們流淚了,2000多名貧困生的命運,也徹底改變。
圖片來源於央視節目《朗讀者》
每年深秋,都會有高中時接受資助而免於輟學並順利考取大學的貧困學子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聚集在北京的長青園公墓,在「志願捐獻遺體者」的紀念碑上,從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趙家和」,輕輕訴說自己的感激與想念。
死亡無法將一個偉大的靈魂與塵世徹底隔絕,反而會用不滅的光芒,在世人心中豎起豐碑。大愛無疆。2017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上受助貧困生代表齊聲朗讀
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
感謝已去世多年,從未見過面
卻用大愛改變了他們一生的趙家和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