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物理學家戴森去世:曾提出「戴森球」構想,享年96歲

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曾提出「戴森球」構想的弗里曼·戴森,於當地時間2月28日,不幸於新澤西去世,享年96歲。

據《紐約時報》報道,戴森的女兒米婭,當天確認了他的死訊。

他的兒子喬治表示,父親上月25日,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內餐廳摔倒,隨後被送往醫院救治,但最終醫治無效,享年96歲。

自動草稿

視覺中國圖

戴森所屬的研究機構,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一份聲明中緬懷了這名科學家:「戴森是一名自由自在的數學家、星際旅行、核裁軍和天體生物學的擁護者。

他同時也是一名未來學家,一名永恆的研究生……他永遠是觀察人類的智者。」

1923年12月,戴森出生於英國,早年曾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跟隨著名的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研究數學。

二戰結束後,他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跟隨漢斯·貝特教授,攻讀物理學研究生。

1949年,他證明了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發展的變分法方法和費曼的路徑積分法的等價性,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1951年他任康奈爾大學教授,1953年後一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戴森未曾獲得過博士學位,這也是為什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讚美其為「永恆的研究生」。

1964年,弗里曼·戴森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提名,但未獲獎。

1965年,與戴森論文相關的三人——費曼、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因其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

但戴森本人並不在意,他2009年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認為,獲得諾貝爾獎需要很長時間的「注意力」,並堅持10年以上,但「那不是我的風格」。

不過,戴森仍舊獲得了諸多物理學界重要的獎項,他獲得過倫敦皇家學會休斯獎、德國物理學會普朗克獎、奧本海默紀念獎,以及以色列的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獎等。

1981 年,戴森還獲得了物理學最重要獎項之一的沃爾夫獎。

而在大眾文化領域,戴森也因其1959年提出的「戴森球」構想,而廣為人知。多部科幻作品曾受這一構想影響。

戴森球(Dyson Sphere)是戴森假想出的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恆星能量輸出。

戴森認為戴森球是長期生存技術文明對於能量需求增長的必然需求,並認為尋找其存在的證據可以引導發現先進和智慧的外星生命。

他認為,任何技術文明對能量的需求都是穩定增長的。

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就必然有一天對能量的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其母恆星「全部」的能量輸出。

他認為此時就有必要建立能夠攔截和收集母恆星發出的所有能量的軌道結構。

戴森沒有從細節上論述該結構如何建造,而只著眼於能量收集的問題。

自從該概念提出以後,諸多科幻作品裡提出的包圍恆星的人工建築都被冠以「戴森球」之名。

後續的設想認為戴森球上不僅有太陽能電站,還有人類殖民地和工業基地存在。

戴森還有一個名為「戴森樹」的構想。這是一種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樹,可以在彗星內部生長。

植物可以在彗星的中空空間內產生可呼吸的大氣,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彗星物質提供營養,從而形成自給自足的棲息地,供人類在太陽系外生存,就像一個太空溫室。

另外,戴森還著有許多科學普及性讀物,他寫的《全方位的無限》、《武器與希望》、《宇宙波瀾》、

《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科學革命的工具》、《想像中的世界》、《星際迷航:下一代》等書,在科學界和大眾中都激起極大的迴響。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趙挪亞,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