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視力、味覺、肺功能皆受損 如今疫情又將「蠶食」聽力?
根據此前的報道,感染新冠病毒的後遺症有很多,例如NBA球星戈貝爾感染被治癒後嗅覺遲遲沒有完全恢復,英國首相卡梅倫則在痊癒後稱自己的視力受到影響而不得不佩戴眼鏡,味覺受到影響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肺功能受損則早已被醫學界用大量數據和實例予以了證明。
如今,又一個令人擔憂的消息傳來,受疫情影響,學生群體的聽力將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聽力一旦受損,是不可逆的。所以,如何守衛聽力「防線」,成為了學生們不得不深思熟慮的問題。
10億青少年有潛在風險案
根據NJSHA(新澤西州語言聽力協會)的數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估計,全球有超過10億青少年和年輕人因長期暴露於高噪音水平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
聽力學家和NJSHA成員Michele McGlynn說,聽力一旦受損,是不可逆轉的。究其原因,是由於COVID-19大流行,線上遠程教學導致學生對電子產品依賴,從而引發了聽力危機。「孩子們上課時需要聽課,下課休息時還需要通過電子產品獲取聲音信息,」McGlynn說,最重要的是,課餘時間是最具破壞性的,孩子們青春充滿活力,總是希望把聲音放得很大,以此來填滿他們的孤獨時刻。
據NJSHA的調查數據顯示,在6至19歲之間,每8名兒童中就約有1名(12.5%)因過度接觸聲源而遭受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他們現在經常處於嘈雜的環境中,無論是嘈雜的校車,還是他們乘坐的地鐵,或者是健身房,都在使用大音量播放音樂。」McGlynn說。
早期跡象
McGlynn表示,聽力損失的早期跡象可能是耳朵內有響亮或急促的感覺,或是對聽力的反應靈敏度增加,也可能表現為聽到的聲音低沉。這些癥狀是耳朵對其內部機制過度勞累的反應方式。如果在離開一個嘈雜的環境時,聽到那種鈴聲或悶悶的聲音,這就是聽力受損的早期跡象。
一些輔助的聽力檢測和常規篩查,往往不足以診斷出聽力問題。因此,McGlynn建議父母督促孩子正確認識聽力的重要性,並養成健康用耳的習慣。適當的預防措施肯定會有所幫助。父母和孩子都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大多數手機都可以對耳機輸出音量進行限制,或者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對音量大小進行控制。
在環境噪音很大的情況下,也建議使用降噪耳機。舉個例子,我們會看到孩子們在外面修剪草坪,他們沒有佩戴聽力保護裝置或任何耳罩,但你會看到他們戴著 AirPods,這就是一個降低噪音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的安全噪音水平是 70 分貝。噪音越大,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害所需的時間越短。
可能損傷或導致內耳毛髮和神經細胞損失的因素包括:
- 高噪音。聽到巨大聲響會損害內耳的神經。長時間暴露在雜訊中可導致損傷,短時間噪音(例如槍聲)也會造成損傷。
- 遺傳。基因組成可能會使您更易發生聲音所致耳損傷或衰老所致耳損傷。
- 職業噪音。如果工作環境中經常接觸到高噪音,例如在農業、建築業或工廠工作,可能導致耳朵內部受損。
- 娛樂噪音。接觸爆炸性噪音,例如槍械和噴氣式發動機發出的噪音,可能立即造成永久性聽力減退。其他噪音極高的娛樂活動包括雪地摩托、摩托車、木工或聽吵鬧的音樂。
- 一些藥物。抗生素慶大黴素、西地那非(Viagra)等藥物和某些化療藥物可損傷內耳。服用大量阿司匹林、其他止痛藥、抗瘧疾藥物或髓袢利尿劑會對聽力產生暫時性影響(耳鳴或聽力減退)。
- 一些疾病。導致高燒的疾病可能會損傷耳蝸,如腦膜炎。
預防有招
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全世界有3.6億人由於各種原因,如噪音、遺傳條件、出生時的併發症、某些傳染病、慢性耳部感染、特定藥物的使用和衰老,造成中度至重度聽力損失。據估計,半數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
其實,保護聽力並沒有多麼複雜,平時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降低聽力受損風險。
- 規律作息。休息不好往往會產生耳鳴,這是以為內過度勞累導致耳內微循環發生了改變,有時耳鳴還會伴有聽力下降。所以,按時作息真的很重要。
- 不要長時間佩戴耳機。一般情況下,要遵守「60-60」原則,即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
- 不戴耳機入睡。人進入夢鄉後,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卻因為聲音的不斷輸入而繼續工作,久而久之,毛細胞脫落壞死,直接影響聽力。
- 在嘈雜的聲音中,盡量不要使用耳機。這一點,在坐地鐵時一定會感觸頗深,你需要不斷提高音量,才能客服周圍環境的噪音,但此時你的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受損。如果一定要用,買個降噪耳機吧。
- 在耳機選擇上,耳罩式耳機也明顯優於入耳式耳機,後者會使得音源更加接近耳膜,也更容易導致聽力受損。
最後一點就是老人們常說的「摳耳聾剔牙稀」。其中的道理也再簡單不過:頻繁清理耳道,會導致耵聹(也就是「耳屎」)脫落,但耵聹對人體是有益的,可以保護耳道皮膚,防止外耳道炎和真菌感染的發生。所以,從今以後不要為了圖一時之快,就去挖耳了。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