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真實的美國高中到底有多艱苦? 你根本無法想像

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點」。一年的體驗,讓他寫成一本書,書名叫《夢想的學校》,第一章用了這樣的長標題:「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

這本書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8月17日,16歲華裔女孩田田將在上海音樂廳開鋼琴獨奏音樂會。先後師從鋼琴家韋福根、秦川,以及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Vedakaplinsky),小小年紀的她,已是第三次在上海開獨奏音樂會。

如今琴童很多,能開獨奏音樂會的並不多。本以為田田將在音樂的道路上就此發展下去,她卻說,「我要去考綜合性大學,主修應用數學和音樂雙專業。」

鋼琴,僅是這個女孩眾多特長之一。除此之外,田田是紐約威郡青年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校數學隊隊長,獲得全美英語教師作文大獎、倫斯勒大學數學和科技獎、大紐約地區英文拼字比賽第一名……

與田田和她的母親聊足整整4個小時後,記者發現,田田的故事不只說給琴童聽。當留學日益低齡化,當許多人把低齡留學稱為「逃離」,田田在美國的求學和成長經歷,真實展現了美國中學教育和中學生活的另一面:學生瘋狂學習,每天甚至只睡4個小時;他們課外活動豐富,特長「傍身」;家長們關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請家教……為了考名牌大學,為了培養孩子,美國家庭拼了。

分層教學從進校那一刻開始

不只中國高中生讀書辛苦,美國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們一年要背超過112磅(約104斤重)的課本;要熬夜,泡圖書館寫論文;努力學習,在分班考試中表現突出,進入「提高班」。

紐約近郊的斯卡斯代爾小鎮風景如畫,這裡除了有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的故居、一年一度的斯卡斯代爾汽車公益秀,還有一座知名的公立中學斯卡斯代爾中學(Scarsdale School)。每年,哈佛、耶魯等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官們會如期而至,到校招生。 2008年,12歲的田田考入音樂名校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這是為優秀琴童設立的周末學校,不少孩子自此遠離了全日制學校,一心為考音樂學院而努力。不過,田田的父母卻決定在周一到周五,把她送入斯卡斯代爾中學。這個決定讓她得以在數年後目睹美國中學生活的瘋狂、壓力和快樂,也讓她錘鍊成既全面發展又有突出專長的人才。

競爭始於開學第一天

2010年,田田進入斯卡斯代爾中學高中部。進校第一天,分班考試!原來,學校將對數學、科學、第二外語等科目實行分層教學,光數學就有五個等級的班,自幼成績突出的田田每個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級。儘管如此,這種分班考試是她始料未及的,倒是她的母親左貞覺得似曾相識。 「我們總認為美國教育很輕鬆。老實說,美國的小學教育幾乎是讓孩子在玩樂中度過的,但到了中學,壓力一下子變大。從分班舉措看,誰能否認,競爭其實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開始了。」 和許多美國高中類似,斯卡斯代爾中學要求學生必修數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儘管下午3點就放學,但學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作業。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頁紙的小論文。起因是歷史老師在課上播放了關於「奴隸制」的三部電影,並據此布置論文:「這三部電影是如何反映美國奴隸制這段歷史的?」 中學生寫論文要達到什麼水準?曾有學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寫了很多認識,結果被老師痛批。「沒有自己的觀點,僅僅是材料的堆砌!」 田田的書包總是很重,因為除了六七門學科的教科書,還有其他必讀書和選讀書。比如,英文老師會讓大家精讀小說,如果你選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慘了,600多頁。

有人曾測算,美國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課本,約104斤重。有時老師甚至不上課,讓學生泡在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答案沒有正確或錯誤,只是你得有insights(見地),並且自成邏輯!」田田重複著老師的口頭禪,美國教育從小強調批判思維,學生壓力巨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死記硬背」。「儘管老師說記時間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試時,七八十道選擇題,答案都很接近……」見識了SAT2歷史科目中大量的選擇題,美國學生明白,必須乖乖「背歷史」。除了必修課,美國的中學生還須應對大量的選修課。

相較國內課堂,美國的中學給學生提供選課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會開設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個語種,供學生選擇。有人就在3年里學了三種不同的語言,目的是為了每學期都得到好成績語言入門時總是簡單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願意吃苦,但這不妨礙少部分人會連續三年選擇艱深的拉丁語。事實上,當大學招生官拿到成績單時,不僅看「分數」,也看「科目」,看學生是否選擇了所在學校最難的課程,是否願意挑戰自己,並獲得好成績。

拼教育美國家庭不輸給中國家庭

到了大學申請季,競爭變得隱蔽,但更為駭人。老師會提醒學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請學校的信息;有的家長在超市遇見會裝作不認識,誰都不想告訴對方,我的孩子報了什麼學校,以免引來「同伴競爭」。

今年,田田11年級,進入學校的「榮譽協會」,這是美國中學裡的一個特殊組織,只有入學兩年各科平均成績達到全A的學生才能參加。協會有項明文義務,即會員自動成為「學生導師」,為同學義務指導作業。在美國教育中,「服務他人」的意識一再被看得很重。當然,協會不只有義務,也有「權利」。在許多學校,榮譽協會成員即是「名校候選人」。每當名校招生官到校時,會讓校方列印一張平均成績排名在學校前20%-30%的學生名單,而這往往就是榮譽協會名單。

據此,在美國家長圈裡,「榮譽協會」是絕對值得一提的談資。數據顯示,由於申請人數增加,常春藤盟校的錄取率已經連續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請,錄取2032名,錄取率為5.9%;普林斯頓收到26664份申請,錄取率7.9%,皆是兩校歷年最低水平。 「許多人說,在美國考大學很容易,的確,全美有3000多所大學,幾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學』。但,如果不是名校畢業,就業依然困難。」左貞有三個女兒,田田是老二,大女兒前年被常春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老三還在讀初中。這位新移民敏感地察覺到:為了孩子的前途,美國家庭拼教育的勁頭絲毫不輸給中國家庭。

在田田的高中,幾乎90%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周末,孩子們流連在各大家教培訓班。而家教價格不菲,一節課,一小時,得好幾百美金。與中國的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美國的考試次數更頻繁,並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比如,AP課程會在高中高年級時陸續開出,由於課程難度相當於大學一年級課程,通常是「有條件入讀」:大部分高中要求學生前兩年的平均成績達到A,甚至A+,才有資格選擇AP課程。而這意味著,在前兩年的學習中,一次考試失誤,就可能讓平均成績從A滑到C,從而與AP課程無緣…… 在這種環環相扣的評估體系下,孩子們對每項作業、每次考試都格外看重。「許多美國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去運動,讓他們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多年後我才知道,他們是通過運動培養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左貞說。

也有人承受不住壓力,去看心理醫生。在美國學生中,這很流行,一旦醫生認為孩子有注意力障礙,他們的考試時間可以翻倍……學校關於公平原則的考量,也讓不少學生通過「表演生病」騙取更多的考試時間,為了更好的學業表現……

求「亮點」瘋狂投入課外活動

美國的中學早晨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乍看起來學生學業挺輕鬆,但現實是,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除了完成作業,他們把大量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

田田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周末要去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每天練琴外,她的課餘時間被各種活動填滿:辦校報,採訪、寫稿;參加網球訓練,每周1小時;和同學創建社團,去社區為植樹籌款;此外,還有她最喜歡的校數學隊訓練,在男生居多的數學尖子中,她是難得的女隊長。每周放學後,田田都有一兩次集中訓練,做各種怪題難題,還要外出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田田帶領的團隊曾奪得當地100多所中學參與的數學比賽第一名。此類校園俱樂部在美國中學裡非常流行,主流的俱樂部有辯論隊、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校報,數學隊等。它們往往採取積點制,俱樂部成員要通過比賽次數和比賽表現積攢「積分」。

通常,校際間比賽比較頻繁,但只有攢到相當積分的會員,才有資格代表團隊參加州際甚至更高級別的比賽;如果積分一直不足,意味著淘汰。有時候,參加俱樂部或社團的壓力甚至超過學業。田田的好朋友參加辯論隊,幾乎每周都要比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準備材料、反覆修改辯詞。有的同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比如開展「基因」研究,這比課堂學業還要艱深百倍。這些課外活動都在下課後,時間至少兩小時,進入決賽後花費的時間更多。學生們回家最早是吃晚飯時間,有時是七八點,然後再投入作業。「晚上12點睡覺算早的,凌晨一二點睡覺是常態。」

田田的周圍,幾乎所有人都過著這樣的忙碌生活,而這種氛圍,又促使著每個人追求各自的興趣這是美國中學的文化,當然,也夾雜著美式「高考(微博)指揮棒」效應。數據顯示,今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中,SAT閱讀、數學和寫作成績超過700分的申請人分別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從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當同學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時,課外活動成為競爭的又一個戰場。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有「得獎地區: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如果不是成績斐然,不算特長,特長必須「與眾不同」。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

「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活動,其實是為了發現自己的擅長點,這樣一來,他們興趣愛好很多。但必須承認,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專長,並不容易。」左貞說。田田的數學老師在聽完她彈奏時,曾感慨,「看著你的兩隻手快速地鍵盤上飛舞,就好像看你在解數學不等式,左右開攻!」數學、音樂是田田的興趣所在,也是她的「擅長點」,她無疑是少數的「成功學生」。可在這種教育生態下,也有人堅持不了,幾近崩潰,「有的同學會跑到老師辦公室大哭,但其實他們的成績也不算很差……」

有人說,正是美國教育的這種特點,讓學生髮展了許多興趣,並且在選擇專業時會考慮「融會貫通」。也有人看到,美國學生對此感覺壓力巨大,嗑藥、騙心理醫生的伎倆愈演愈烈。陽光之下必有陰影,對一心送孩子出國的中國家長而言,有必要了解的是,真實的美國留學,不只是在中介交30萬元保證金那麼簡單。就算能進哈佛、耶魯,赴美留學根本不是「逃離學習苦海」的出路。在美國學習,沒有捷徑,無法突擊「優秀」,這是個常識。作者手記美國教育很「美」?那是誤讀!美國的中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或許我們真的有太多誤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三流寫手、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中學」圖景,並斥之為「不負責任,嘩眾取寵。」

當留學日益低齡化,我們或許真有必要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中學生活。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從2001年秋季開始,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點」。他在這所學校聽課,和學生聊天,採訪學生和老師們,還在這個學校教一門論文寫作課,甚至也親自參加考試。一年的體驗,讓他寫成一本書,書名叫《夢想的學校》,此書在2003年出版,全書近400頁,只有3大章,他在長達188頁的第一章用了這樣的長標題:「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這本書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有人說,惠特尼高中並不代表美國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但是,田田母親左貞女士一直對我強調:「直到現在,許多人依然在誤讀美國的中學生活、美國的中學生。事實上,美國有一大批學生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追求卓越。

中國卓越在分數上,美國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網易號,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編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