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觀察」(Market Watch)網站報道,最近的一份報告揭示了美國大學培養一名學生的成本。
報告發現,不同學科之間,培養成本天差地別:在數學專業,每個學分的成本是163元;而在電氣工程專業則高達434元,兩者相差近300元。英語專業每個學分大約需要199元。
這份由密歇根大學、特拉華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聯合發布的報告檢視了不同因素對教學成本的影響,例如教授的工資、班級規模、每個教師教多少課等。不過,報告沒有考慮學校的硬體設施成本。這一研究有助於讓學費更加透明。目前,越來越高的學費讓大學生們不得不依靠學生貸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立大學又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
研究發現,雖然教授經濟學的教師平均工資較高,達到12.35萬元,但是由於每名教師可以帶112名學生,所以每名學生的成本適中,在每個學分218元左右。機械工程的教師工資是14.08萬,而每名教師只帶79名學生,因此這門學科的培養成本就高了,每個學分要372元。
專家指出,這樣的差距對學校來說意義重大,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學生湧入「高成本」的學科,比如工程、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物理等。而對於學生來說,低成本學科的學生相當於在補貼高成本學科的學生,儘管他們沒有去上高成本的課程。
美國的大學教育原本傾向於盡量避免把課程分成三六九等,但是近20年來,一些學校開始針對學科設置不同的學費標準。2015-16學年,有60%的學校這樣做;而在1992-1993學年,則只有6%。
當然,學習什麼專業更多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更高的學費也通常意味著,學生畢業之後能拿到更高的薪水。不過他們還是希望學校有更大的透明度,讓他們知道學費被花在了哪裡。報道稱,如果把學校視作商家,把學生視作客戶,那麼學校向學生做出詳細說明就顯得理所應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