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槍手連殺5人。他3年前寫的小說,居然把一切計劃包括死者都寫進去了…
「林登拿著槍,穿著防彈衣,走進索爾部落紋身店。
2-3秒內,店裡的那個女人尖叫起來,蜷縮著身子。林登將槍口對準她的頭部和喉嚨,開了兩槍。
如果她保持安靜,他可能不會那麼快就開槍殺她;但女人很吵,就像孩子一樣,為此她們必須付出代價。」
這是小說《制裁II》中的段落,描述了主角林登·麥可勞德(Lyndon Macleod)槍殺紋身店女老闆艾麗西亞·卡德納斯(Alicia Cardenas)。
《制裁》出版於2018年到2020年,是一個非常暴力的系列小說,像這樣的謀殺比比皆是,光是主角犯下的命案就有46起。
除了個別讀者,沒有人會對紋身店女老闆的死留下太過深刻的印象。
直到,這周一,現實中的紋身店女老闆艾麗西亞·卡德納斯真的死了。
而槍殺她的,是名字僅一個字母之差的男人,林登·麥克勞德(Lyndon Mcleod)。
12月27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發生多起槍擊案,艾麗西亞是第一個死亡的受害者。
事情發生在下午5點20分左右,現實中的林登走入第六大道的索爾部落紋身店。
像往常一樣,老闆艾麗西亞在店裡忙活,聽到推門聲,她抬起頭,看到有人拿槍走進來。
艾麗西亞尖叫起來,想逃出去,但太晚了。林登對著她的頭部開了兩槍,她當場死亡。
殺戮沒有停止,林登槍口對準店員艾莉莎·剛-馬爾多納多(Alyssa Gunn-Maldonado),向她的致命部位掃射。艾莉莎最後死在醫院裡。
艾莉莎的丈夫,紋身師吉米·馬爾多納多(Jimmy Maldonado)也被他射中,目前還在醫院搶救。
警方在5點25分接到報警電話,但等他們趕過去後,林登早已不知所蹤。
幾分鐘後,林登闖入第六大道200號街區的一棟房屋,向裡面的住戶開槍。
還好,沒有住戶死亡,他提槍出來,隨手點燃巷口的車,繼續自己的瘋狂之旅。
5點45分,林登走入威廉姆斯街1200號街區的一棟公寓。公寓的物業經理說,林登當時穿著警服,戴著警徽,所以很輕鬆就進去了。
他敲響住戶邁克爾·斯溫亞德(Michael Swinyard)的房門,門開了,是毫無防備的邁克爾。他開了兩槍,邁克爾死在自己家裡。
四分鐘後,警方找到了與槍手匹配的麵包車,開始一路追趕。林登向警方開火,雙方互射,一片混亂中,林登竟然逃脫了,來到幾條街外的幸運13紋身店。
他槍殺了店員丹尼爾·斯科菲爾德(Daniel Schofield),隨後開車進入貝爾馬購物區,在富國銀行旁邊轉悠了幾圈。
警方找到他後,雙方交火,林登再次逃脫。
他來到購物區的凱悅酒店,和前台員工莎拉·斯特克(Sarah Steck)交談幾句後,槍殺了她。
在十字路口上,林登拿槍大搖大擺走著,一名巡邏的女警發現他,讓他放下武器投降。林登一槍射中她的肚子,但倒地後,女警還是成功射殺了他。
死亡五人,重傷兩人,發生在丹佛的這場血腥殺戮,終於停止了。
丹佛的市民很震驚,這個人口不到一百萬的城市,許久沒有遇到過如此恐怖的槍擊案。
林登兩次逃脫,進入店鋪和公寓殺人,像是有計劃的,不是隨機殺人。
實際上,確實如此。
丹佛警方發現,除了酒店前台員工莎拉外,林登和其他死者都認識。
2013年,林登和人合夥開了一家紋身店。因為他沒有紋身執照,丹佛市政府拒絕給他續租,在2016年把店面租約交給同是開紋身店的艾麗西亞。
從此後,他對艾麗西亞懷恨在心,認為是她搶走自己的店。
其他被殺的人,都曾是林登在紋身店的員工和合伙人。
前員工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e)說,林登當老闆非常失敗,他控制欲強,與所有員工爭吵,所以人們紛紛離開。
這些離開的人被林登視為叛徒,他隔三差五會去挑釁。
這次案子警方還在調查中,林登的殺人動機基本可以確定為報復。
但在警方調查的時候,媒體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真相,那就是在兩三年前,林登已經把自己的作案計劃寫在小說里,至少有兩名現實中的死者是他筆下的配角!
在亞馬遜上售賣的《制裁》,作者名字叫羅曼·麥克萊(Roman McClay),但這很明顯是筆名,因為作者簡介中的照片,和林登本人一模一樣。
在《制裁》中,主角的名字也和林登幾乎一樣,《丹佛郵報》從林登的熟人那裡確認,這確實就是他的作品。
那他到底寫了什麼呢?
「一個億萬富翁想修改罪犯的DNA,讓他們不再犯罪。為此,他開發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工智慧。這樣的世界,對連環殺手和有犯罪傾向的人來說,是怎麼樣呢?」
以上是《制裁》三部曲的簡介,聽上去挺科幻,但正文沒有太多科幻內容,全是主角林登在到處殺人。
在第一部中,他描寫了主角槍殺邁克爾·斯溫亞德的場面。
小說里的邁克爾是他的商業夥伴(現實中也曾是),但因為種種理由,他離開了,而且欠了主角一大筆錢。
有天,邁克爾在丹佛奇斯曼公園附近的一個大樓里開撲克牌派對,他沒邀請主角,但主角自己穿成警察的樣子(和現實作案手段一樣),混進去了。
「他拿著M4卡賓槍,對著邁克爾的頭射了三發子彈。」小說寫道,「子彈以2400英尺每秒的速度射穿了他的頭。像抹香鯨噴水那樣,一小股血霧從邁克爾的頭側噴射出來。」
小說里,主角林登槍殺了邁克爾後,把派對上的其他人也殺光了,拿走他們的錢財,帶著自己的狗坐上麵包車跑了。
現實中,林登是在公寓里槍殺邁克爾的,因為旁邊沒有其他人,死者只有他一個。
在《制裁》的第二部中,主角林登闖入第六大道200號街區的一家紋身店裡,殺死了包括店主在內的幾個人。
但現實中,他確實去了那個街區,開槍並點燃了一輛貨車,但沒有造成任何人死亡。
主角林登還去了威廉姆斯街1300號街區的一棟公寓,他穿著警服,拿著步槍進去掃射。他手上有一份殺人名單,很多是真實住在丹佛的人。
還好,現實中他沒來得及到那裡。
「謀殺,就像肚子里的食物,舌頭上的酒。殺人滋養著靈魂。」小說中說。
「一旦XX(真實人名)被謀殺,就沒有理由不殺其他人。因為不管是殺一個人,七個人,還是十個人,法律的判決都是一樣的,都是重罪謀殺罪。」
看過三部曲的媒體說,這是充斥著「失敗社會、傳統主義、厭女症、被壓抑的男子氣概,和將暴力作為矯正手段的書」。
虛構的同名殺手在丹佛市瘋狂殺戮,連殺46人,反應出作者本人的真實殺戮欲。
雖然內容惡劣,但《制裁》很受歡迎,光在亞馬遜上書評就有130多條,大部分是好評。
「我不敢相信我剛剛讀了什麼!我讀過1300本書,但這是第一本我不得不放下來,思考,再讀,再思考的書。閱讀《制裁》就是在和年輕的自己搏鬥,我說不清楚,但這是我能寫出來的最真實的東西。」
「這本書的情節像三隻憤怒的大猩猩對著你尖叫,你只能思考並理解其中一個,但不會同時三個。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有的讀者甚至是哈佛的學生。
「我通常不會重複讀書,但我現在正在重讀羅曼·麥克萊的《制裁》。1994年,我在哈佛讀大一的時候,我媽送了我一本《炸地鐵》。那本書震撼了我的世界觀。……《制裁》與它完全不同,但它的能量更加純粹,點燃了精神上的火。」
有讀者頗有預見性地說:「我相信這個故事——儘管它在時間和地點上頻繁跳躍——正在走向某個方向。」
之所以《制裁》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符合超男性化傳統主義圈子的口味。
超男性化傳統主義圈子,是指一個鬆散的、強調陽剛氣質,反對女權主義、文化多樣性和全球化的網路團體。
它包括incels(非自願獨身者)、PUA(搭訕藝術家)、MGTOW(走自己的路,指拒絕和女性接觸的男人)和父權捍衛者等。
這個圈子崇尚男性主導一切,經常被視為極右派。
林登和他的書就是這樣的,他認為現代社會實在太軟弱,只有重回部落社會,讓肌肉和武力決定一切,這個世界才有救。
「部落與戰爭是純潔的、高貴的、長期穩定的。在99%的歷史裡,人類都在部落中繁衍生息。」林登在博客中寫道。
「從一開始,人類就是依靠本能生活的。在神明的注視下,人類有權隨時隨地殺人或被殺。」
他把戰爭視為信仰,認為正是不再戰鬥,人類社會才陷入困境。
「3000年前,部落社會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笨拙和腐敗的國家。這些國家把男人變成旗子和工具。」
至於人人都可以自由戀愛和結婚,也是不可接受的,他嚮往後宮的存在。
「性民主毀掉了後宮和後宮制度,曾經,貝塔男性是要培養阿爾法男性的女人的。」 他顯然認為自己是阿爾法男性。
對現代愛情觀,他的看法也非常極端。
「女人必須忠於男人,男人必須忠於目標。現代女性是不可救藥的,因此現代男性必須毫不妥協,要求她們達到100%的忠誠。哪怕是99%的忠誠,都等於不忠。」
有6、7名女粉絲在讀完書後,推特上和他搭訕,他憤而拒絕了。
「顯然,她們沒有理解我的書的思想。她們怎麼能隨隨便便搭訕呢?我告訴她們,想要成為我的女朋友,必須刪掉社交媒體賬號,並且和所有男性朋友絕交。」
林登就是這樣一個思想極端,鍾愛暴力的人。
他的家人在槍擊案發生後,為死者道歉,他們說和林登已經多年不聯繫,認為他的精神有問題。
但在圈子裡,林登被認為是「聖人」和「先驅」。雖然書在亞馬遜上被下架,可推特上的傳播廣起來。
「他被法西斯加速主義者納入聖徒行列,就表明了其他人是怎樣看待他的。他們支持他的行為,即通過暴力加速社會崩潰,這樣才迎來重塑社會的機會。」研究極端主義的學者馬修·克里納(Matthew Kriner)說。
這就是林登想要的,發動一場戰爭,哪怕僅僅是思維上的。
他在推特上寫過:「充滿怒火的白人男性是暴力的,而且會變得更加暴力。因為一個討厭他們的國家讓他們變得無關緊要。於是,他們開始反對現代社會。戰爭要來了。」
哎,真是極端主義害死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