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若敏:網路文學探討與漫談

《網路文學探討與漫談》

若敏

亞特蘭大華人寫作協會於2017年4月15日下午,在亞特蘭大「一凡小屋」推出了新的講座:《網路時代的網路文學》。

主講人於文濤先生是《中國日報》英文高級記者和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委員會主任。1982年,於文濤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寫作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自《中國日報》1981年創刊,一直在報社工作,發表了不同題材的英文稿件近千篇,強項是文化名人專訪、書評和影評。曾採訪過王蒙、劉心武、余秋雨、梁衡、劉恆、王朔、鐵凝、畢淑敏、陳染、嚴歌苓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親歷中國當代文學。

2011年11月5日,於文濤先生曾在亞城演講《文化的大用就在於「無用」》,給筆友留下深刻的印象。2014年6月15日父親節,於先生再次以《文學之樹常青》為題,與亞特蘭大的筆友們交流。2015年12月19日,於文濤先生以《美國華文文學走向之我見》為題進行演講。

2017年4月15日,於先生與亞特蘭大寫作協會的筆友和愛好文學的朋友一起,共同探討《網路時代的網路文學》,於先生側重介紹了中國大陸網路文學的起始,網路文學的五大特性,即草根性、互動性、娛樂性、立體性和產業性。並對五大特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對於網路文學的正負面影響,於先生與筆友們進行了互動和討論,針對華文文學的多元與走向,海外華文寫作進一步發展等相關話題,進行了問答式的互動,演講會既有各方觀點的陳述和辯論,也有贊同和探討,其樂融融。

於先生認為,經過20年的發展,華文網路文學已成氣候,同傳統文學平分秋色。在中國大陸,形成規模的文學網站有100多家,寫手總數超過200萬人,每年產生原創長篇小說約10萬部。

傳統文學和網路文學並非水火不容,都是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的文學創作,離不開文學的基本原理和修辭的主要形式。區別在於傳播媒介不同。前者主要通過紙質媒介;後者主要通過電子媒介。如今電子媒介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傳播速度之快、之廣,令人難以預料。對於這一點,以網路文學為起點的亞特蘭大寫作協會,筆友們體會深刻。

當於先生談到網路把文學的門檻降低,不必受編輯退稿的困擾,能讓更多的文學愛好者隨心所欲地在網上發布自己的作品時,筆友們都點頭稱是。網路文學的零距離互動,也是讓作者又愛又恨的部分。「遠在天邊近在咫尺」的互動,或褒、或貶。網路作家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網路文學是作者與受眾相互給力,共同培育起來的。對於這一點,筆友們都表示贊同。

關於文學創作,於先生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文學回到本源,回歸到它的原生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胸中奔騰的激情,形成文字就是一首詩,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說。」這一點筆友們有同感,如果要寫出打動讀者的文章,你首先要打動自己。

網路文學,突破了條條框框,給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學除了小說、詩歌和散文等幾種形式,其外延拓展到劇本、歌詞、博客、演說、書信、段子等多種形式,一方面,網路文學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深刻和高雅;另一方面,網路文學又身不由己地墮入庸俗、低俗甚至惡俗。因此,既不能把網路文學貶得一無是處,又不能放任自流。正確的態度是:客觀評論,積極引導,在網路民主和文化規範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在講座中,於先生還客觀評價了王蒙、莫言和韓寒這三位標誌性的作家。分享了採訪王蒙先生,畢淑敏等作家時的一些趣聞趣事。於先生強調,目前最急需的是營造產生大師的土壤,而網路就是土壤之一。對此,筆友們也進行了商榷和討論。

於先生強調,英雄不問來處,文學作品從來就是以藝術水準論高低,而不在意它是出自網民還是大腕作家,是紙質出版還是網路首發。網路文學已經成為當代華文文學新的元素,將進一步影響當代華文文學的走向。

最後,於先生表示非常欣賞亞特蘭大筆友們的創作,自2007年由岑嵐、瀟湘遊子、林黛牽頭創建亞特蘭大寫作協會以來,已經10年過去了,共出版文集7本,會員也發展到50多人。於先生對於筆會會員寄予厚望,他分析了部分筆會筆友的作品,他說:「亞特蘭大真美,藍天、白雲、綠樹,森林連著森林,在如此美麗的環境里,怎能不孕育出好的作品和作家。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讓筆友的作品在網上努力地綻放吧!」

與會的筆會成員和文學愛好者十分感謝於文濤先生精彩的講座和對筆友們的鼓勵。也非常感謝一凡小屋提供了精緻的美食和茶點。會後,大家合影留念,還有一些筆友,在會後與於先生進行了個別的探討。大家期待下一次與於先生再相聚。

(感謝攝影師Emma,物外趣,浮子)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