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爆料:中國公司賄賂招生官,20多所美國名校中槍!
10月14日,路透社曝出了一個「猛料」:有一家中國教育公司向多所美國頂尖大學招生人員提供補貼或現金,以幫助學員申請美國學校。
如果你有過國外求學的經歷,相信你對這些事不會陌生:背單詞、考托福雅思、投簡歷、等Offer,當然,很可能還有——找留學機構幫助。
這些機構除了提供申請學校,簽證等服務,有時會請美國的招生官來講課,內容主要是給學生講授招生流程、錄取條件、以及在美國的生活等等。此外,招生官通常還會向學生傳授寫論文和面試的技巧。
對學生來說,參加此類培訓,提高自己申請成功的概率,就是花錢買服務而已。但對那些與國外大學「招生辦」對接的留學機構來說,事情就比較複雜了。記者注意到,近
路透社稱,上海狄邦教育管理集團(Dipont Education Management Group,以下簡稱狄邦) 每年7月在上海開辦為期8天錄取培訓課程。有數百名中國學生報名,就為了聽一聽美國招生人員們告訴他們學校如何錄取學生,並學習如何寫一份合格的論文以及如何面試。
而在過去三年,狄邦給美國的招生人員提供了兩種酬勞:1,商務艙機票; 2,經濟艙機票外加現金「酬金」。在過去兩年,每位招生人員的酬勞為4500美元。去年,招生人員則是收現金,用100美元面值的美金支付。下面是一份路透社整理的高校名單。
可以看到,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漢密爾頓學院( Hamilton College),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總共有21所高校中槍。
▲從2014年起參加狄邦夏季培訓班的美國高校。來源:路透社
除了「塞錢」,路透社還認為狄邦存在造假行為。報道稱,8名上海狄邦教育管理集團(Dipont Education Management Group)的前員工接受了採訪,其中6名表示,狄邦的員工會為學生代寫申請論文。一位前員工說,自己曾篡改老師為學生寫的推薦信;還有一位前員工表示,有位學生拿到了自己的高中成績單,並抹去了成績不好的科目。
路透社在文中還引用了狄邦2015年的廣告語——「一年僅此一次,在職招生官將成為你的獨家顧問。」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出國留學仍是一股熱潮。《中國國際移民報告》顯示,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2000 年僅為3.9萬人,2005年增長至11.85萬人,此後一直保持較高速的增長。
而與留學相關的產業也有相當的規模。東吳證券的一則研報稱,從廣義的角度來看,2015年國際教育產業規模接近2500億元,其中語言培訓300億,出國遊學120億,國外留學消費2000億,留學中介服務50億。
有觀點認為,這則消息簡直是驚天霹靂,如果屬實,將刷新美國人對於中國留學機構的期望底線,也會給中國學生未來留學申請和入境帶來更多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
狄邦 :這是在嘩眾取寵
對於上述關乎公司聲譽乃至生死存亡的「爆料」,狄邦教育管理集團創始人兼CEO張博文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許多學校,許多學生和海外大學都認為我們是中國最正規的公司之一」,對員工制定了嚴格的規範。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那我還不知道,」張博文表示:「但我敢保證,一旦我發現此事屬實,我將嚴肅處理。」他還說:「一兩個違反規定的員工不代表整個公司都在作假。」
路透社還稱,狄邦教育否認了申請造假,但表示自己與美國約20所大學關係很好。
此外,記者注意到,今天(15日)下午,狄邦在其官網上發布聲明,回應了路透社的上述報道。
聲明稱:
整篇報道採取預設立場,無視數十位美國大學招生官和教育人士的正面回應,僅憑几名狄邦前員工的片面言論,並且對狄邦高管的採訪斷章取義、虛構情節,將中美教育界人士的正常互訪交流歪曲為狄邦與美國大學招生官之間的不正當交易,企圖將這種莫須有的「腐敗」與中國公立教育系統和美國知名大學進行關聯,製造美國大學已經被中國教育機構所侵蝕這樣荒唐但頗具轟動效應的新聞,達到其嘩眾取寵、抹黑中國基礎教育的目的。
從狄邦的上述表態可以看出,狄邦在堅決否認「造假」行為的同時,也將路透社報道的「塞錢」定義為「中美教育界人士的正常互訪交流」。而其理由,在於聲明提及的「數十位美國大學招生官和教育人士的正面回應」。
這些人是怎麼說的?再看看路透社的報道:
參加過該項目的大學招生官認為,這一做法並無不妥,狄邦的學生並沒有得到特殊照顧。范德堡大學的招生負責人Douglas Christiansen表示,「培訓課只是和學生交流了真實申請材料的重要性。」
美國大學招生諮詢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主席Louis Hirsh表示,美國的招生人員會為招收美國學生而走訪美國高中,並且允許收取路費,但不允許收受現金。但對於國際學生,這一規定並不適用。
韋爾斯利學院表示,一位招生人員在上述項目中面試了一位狄邦的學生,最後這位學生成功入讀了該校。韋爾斯利學院的招生主任Joy St。 John說,學校人員沒收現金,但接受了商務艙的機票。
同時,也有部分高校拒絕發布評論,或沒有予以回應。
那麼,接受現金或機票作為「酬勞」到底合不合規呢?記者通過查閱美國教育部相關規定發現,美國教育部規定,大學的招生人員和部門在進行以下活動時,不得收受獎金,其中包括:向個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信息;聯繫潛在的申請人;協助學生填寫申請信息。
也就是說,根據美國的相關規定,大學的招生官是允許到各個高中和機構進行宣傳,只是要把握適當的度。
成都一位熟悉出國留學培訓的人士則告訴記者,機構一般會給招生官報銷路費。但如果機構給招生官現金,在不清楚其用途的情況下,不好進行判斷。
為進一步求證,10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創智天地的狄邦教育集團總部,及其旗下一家教育機構英銳教育。
在英銳教育,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說,英銳教育的學生年齡不等,最小的只是在讀小學,而服務內容是對學生提供教育培訓,包括英文論文、辯論等,但出國「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據記者在其門口的易拉寶上看到,其教育內容還包括美國文理教育課程等。
隨後,在狄邦教育的總部,其一位工作人員劉女士對記者表示,已經知道這個事情,目前正在研究,「現在不方便回應,但肯定會進行回應」、「不會超過24小時」,劉女士表示,肯定會與記者聯繫,但她同時也數次強調狄邦教育並不是留學中介結構,但具體情況「很複雜,不是一句兩句說得清的」。
另一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假裝要諮詢留學事宜,對方則在表示自己「不是留學中介機構」後,便不再回答諮詢。
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中查詢到,上海狄邦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包含教育諮詢,不包含留學中介業務。
而上海英銳國際教育管理公司在公示系統中的資料顯示,也不包含留學中介業務。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成都一位熟悉出國留學培訓的人士處得知,包含留學中介業務的機構必須得到中國教育部資格認定。
然而,記者查閱在教育部予以資格認定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上海地區名錄中,沒有找到上海狄邦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英銳國際教育管理公司。這是怎麼回事?
狄邦在官方聲明中表示,「針對報道中提到的所謂事實與指控,狄邦將在稍後進行逐條駁斥,並保留法律訴訟的權利。」究竟說法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