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美國 這個州帶你走遍全世界
到美國緬因州觀光的遊客可能會對一些路標感到莫名其妙。
緬因州路標
例如,巴黎(Paris)位於秘魯南邊30英里;幾分鐘車程以外是挪威。到墨西哥、丹麥和莫斯科(Moscow)都只需不到一小時車路。
緬因州為什麼會有這些地名?
連線美國告訴我們,原來,它們反映了大約200年前來這裡的定居者對當時世界一些地方正在發生的爭取自由或反抗外來入侵鬥爭的情結。例如:
緬因州小鎮墨西哥(Mexico)的居民1818年為支持墨西哥人民反抗西班牙的統治爭取獨立而將這裡起名為墨西哥。
(圖片來源:Wikiwand)
這場戰爭為墨西哥獨立戰爭,發生於1810-1821年,是墨西哥人民與西班牙殖民當局之間爆發的一系列武裝衝突,開始於1810年9月6日。它以理想主義的農民對殖民地領主的反抗為開端,卻以自由派與保守派達成同盟而告終。
緬因州的丹麥(Denmark)是1807年在丹麥海軍遭到英國攻擊後,當地居民為向丹麥人民表示同情而採用的名字。
緬因州的秘魯(Peru)得名於當時恰逢1821年秘魯宣布擺脫西班牙統治而獨立。
位於美國新英格蘭地區(New England)最東北角與加拿大接壤的緬因州,還有一些以遙遠的海外城市中發生的有歷史意義的政治事件而命名的地方。
1812年,對當時剛剛打敗拿破崙軍隊的俄羅斯充滿敬意的緬因定居者,將他們新建的城鎮取名為莫斯科(Moscow)。
1793年得名的緬因州巴黎(Paris),表達了人們對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中提供的支持的感激之情。(美國還有其他18個名叫巴黎的地方,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來自百科百科的信息稱,美國獨立戰爭,或稱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同時,許多印地安人為雙方打仗。
這個令人費解的路標是緬因州最吸引人拍照的景象之一。
其他一些採用國家名稱的城鎮——如瑞典、挪威、波蘭、中國——有其他一些歷史緣由。
比如中國(China)是當時流行的一首歌曲的歌名。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維基百科介紹稱,中國鎮位於緬因州的肯納貝克縣(Kennebec County),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這裡居住了4328人。
該鎮總面積為56.86平方英里,其中陸地面積為49.88平方英里,水域面積為6.98平方英里。該鎮有一個湖叫中國湖,面積3939英畝。
中國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74年。雖然名字叫中國,但這裡基本上沒有中國人。根據美國人口統計,這裡的住戶97.1%是白人,亞裔僅佔0.4%。
但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名字呢?
維基百科介紹稱,該鎮的名稱是一個叫Japheth Washburn的人決定的。本來他想給這個鎮取名布魯姆維爾(Bloomville),遭到布隆菲爾德(Bloomfield)鎮居民的反對,認為這樣的話兩個鎮的名字過於相似了,會引起混亂。考慮之後,Washburn決定就叫中國吧。因為他最喜歡的讚美詩有一首的名字就是這個。這首被廣泛傳唱的讚美詩是由馬薩諸塞州諾斯菲爾德的斯旺(Timothy Swan)在1790年寫的,並於1801年發表。
再比如,瑞典(Sweden)是當時在那裡安家的瑞典移民選擇的名字。
用其他國家名稱和外國城市名字命名的地方,在美國並不只限於在緬因一個州,但它們在緬因州如此密集,堪稱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