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去感染它」美媒高呼「不要封鎖」;最新研究: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發展稍慢
《紐約時報》援引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福奇1月2日的發言稱,「毫無疑問,我們看到的病例加速增長前所未有,遠遠超出我們見過的任何情況。」
最糟糕的時刻還未到來。《紐約時報》稱,一個人從感染到住院治療要經過數天時間,加之假期可能加劇病例報告的滯後性,此次公布的「恐怖數據」可能沒有反映出假期對疫情的影響。
01 垂直增長
2022年剛剛開始,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又一次的開始了高歌猛進。「
看看現在的上升趨勢,你就能發現(數字)幾乎是垂直增長。」
據「今日美國」報道,2021年12月下旬,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疫情預測模型顯示,今年1月1日至3月1日期間,美國或將激增1.4億例病例;高峰可能出現在1月底,日新增病例可能達到280萬例。
02 不要封鎖
「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不過,許多企業營業如常,體育場館座無虛席,孩子們返回學校。」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寫道,「這表明,要求個人作出巨大犧牲的政策不會奏效。我們得承認公眾的疲憊感,並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保持社會運轉。」
《紐約時報》與之「所見略同」。「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與以前的變異病毒相比,奧密克戎引起的疾病不那麼嚴重。」該報寫道,「
此外,接種新冠疫苗特別是加強針似乎有高度的保護作用。海嘯般的病毒傳播意味著,許多接種過疫苗的人會感染,但絕大多數人的癥狀介於輕度感冒和流感之間。」
「因此,禁止接種了疫苗的人過正常生活是不合理的。」《紐約時報》寫道,「畢竟,他們的個人風險很低,而讓學校停課、餐館和零售商店停業、旅行和商業活動中止的代價很高。」
「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選擇了這條道路(重新實施封鎖),但我認為這不可行。
即使封鎖能更快地控制奧密克戎毒株傳播,美國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或公眾支持這麼大的集體犧牲。
03 順其自然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寫道,「我們應該讓疫情順其自然地發展。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很強,幾乎人人都會被感染,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感染它,獲得額外的免疫力。
與其試圖阻止它,不如像治療普通感冒一樣治療它。我們不會隔離感冒患者,對不對?」
「停止隔離和封鎖,這樣就能緩解人手短缺,保持經濟發展。我們不必要求人們待在家裡,但應該要求他們在室內公共場所戴高質量的口罩。
我們不必取消聚會,但應該強制所有人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才能進入室內餐廳、健身房和電影院,或觀賞體育賽事。」《華盛頓郵報》寫道。
04 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發展稍慢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出生的嬰兒,不論生母是否確診染疫,行動力與社交技能略遜於疫情流行前出生的嬰兒。
但研究人員強調,這不表示「新冠嬰兒」的長期發展也將如此。
這項研究刊載於4日出刊的美國醫學會期刊,針對255名2020年3月到12月在紐約市出生的嬰兒,滿六個月時,進行「標準」測試,包括從背躺姿勢滾向腹部著地、多常牙牙學語等社交、溝通及運動技能。
從事相關研究的布朗大學小兒科醫學副教授迪奧尼(Sean Deoni)說,此一發現確實令人納悶,「為什麼新冠嬰兒特別在我認為很基本的,譬如動作技能上技不如人?」
他說,按道理,病疫期間大人都戴著口罩,都居家避疫,社交機會少,受影響的該是溝通能力才對。「一開始,我的印象是,語言能力會受影響而動作能力不會,沒想到居然相反。」
參與研究的嬰兒都是紐約長老會摩根史坦利兒童醫院和紐約長老會艾倫巴維良醫院的嬰兒,對照組的62名也在這兩所醫院出生,也同樣在年滿半歲時測試。
研究人員推測,孕婦在病疫流行期間感受到壓力,以致胎兒出生後動作技能和社交技能略遜。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小兒醫學助理教授杜米秋(Dani Dumitriu)認為因素不只一個;她說,出生於「封城」狀態的環境、家裡承受失業、居所不定(付不出房租)等影響孩提生活的壓力等,都是可能原因。
北卡羅來納大學全球公衛學院傳染病學助理教授伍德(Mollie Wood)呼籲懷孕婦女不要根據本研究結論,就不打疫苗、不打補強針或不戴口罩,因為研究範圍很小、期間也很短,結論有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