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戰場!2019,貓都覺得工作有壓力,你還好嗎?
「很高興宣布,本喵將在本周回歸工作崗位!」近日,英國外交部「首席捕鼠官」帕默斯頓宣布即將結束休假,回歸工作。此前,它因「工作壓力大」導致體重飆升、毛髮失去光澤,就連前腿的毛也掉了,從而告假半年。
2019年,連貓都有職場壓力了。奮鬥了一整年也不曾停下來的職場人,你們怎麼樣了?
在全球範圍內,職場壓力持續上升,達到令人不安的水平。面對職場壓力,我們究竟要怎麼辦?
職場如戰場,竟也「殺氣騰騰」?
近日,日本某網站進行了一次小規模調查,當被問到「職場氛圍如何」的時候,「充滿殺氣」竟然成為了排名第一的回答。職場,一個本該是人們實現夢想的地方,卻變得如武俠劇中的江湖一般「血雨腥風」。
日本素來以「工作狂文化」而聞名。2018年,日本放送協會(NHK)就曾報道,一位女記者在一個月內共加班將近160個小時,最終在自己家中因為充血性心衰而去世,年僅31歲。
據日本首部「過勞死」白皮書,2010年至2015年間,日本共有368人死於過勞死。
而據韓國銀行2018年統計,韓國有32%的勞動者每周工作時間在49小時以上,每3人中就有1人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在韓國一家電話諮詢公司,職員們迫於績效考核壓力,甚至連衛生間也不能隨意去。
不僅是亞洲,就算在工作時間、地點都相對自由的歐美,職場壓力也不可小覷。
據美國埃佛勒斯學院調查顯示,83%的美國人遭受著與工作有關的壓力。在英國,2018年,有超過60萬人在工作中感到緊張、失落和焦慮,因情緒影響而損失的工作日天數,更是達到1280萬天。墨西哥更是擠進全球工作時長排行榜前列。
即使是在被陽光、海浪和沙灘環繞的澳大利亞,也有47%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內,曾在工作中經歷過創傷或令人痛苦的情況。
只要身在職場,人們都像是被拉長的橡皮筋,一刻也松不下來。
職場壓力從何而來,你中招了嗎?
那麼,職場人的壓力都是從何而來呢?
「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工作壓力增加,包括為了跟上技術的變化、工作量的增加,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國際諮詢顧問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高級合伙人丹尼斯說。
的確,多項研究表明,工作量大是現在職場人產生焦慮、煩躁的主要原因,也因此,人們不得不「996」。
2019年5月,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歐盟範圍內,15%的勞工一周工作時間超過48個小時,而在中國和韓國的比例則超過40%,智利超過50%,土耳其則約60%。
在美國,許多員工都表示,即使公司沒有強制加班,但遇到忙的時候也不得不加班。僅有19%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從來不加班。
而在其他一些國家,加班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彷彿不加班就是不努力、不上進。
另外,與老闆和同事的人際關係上,讓許多職場人「累覺不愛」。上下級間的不信任、同事間的小誤會、同事升遷時的落差感,往往逼得職場人想要逃離。
而人工智慧的出現,竟也成為了誘發職場人焦慮的因素之一。由於擔心被「比下去」,各國職場人都不得不學習更多的新技能,以面對科技可能帶來的巨大變化。
「人們正在因為工作而送命」
因為工作量大、加班時間長而帶來的職場壓力,使得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首度把「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此癥狀有3個特徵:首先是感覺精疲力竭,其次是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或忿忿不平,以及專業效率降低。
光輝國際一名主管表示,「壓力會抑制動力,從而抑制創新。」根據蓋洛普2017年的一項研究,只有15%的員工表示,他們能夠高度參與工作,並對工作充滿熱情。
更為可怕的是,工作壓力大、高度緊張、生活節奏快,可能引發一系列身體和心理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傑弗瑞•菲佛就曾寫道,「人們正在因為工作而送命。」
2019年10月,英國健康專家模擬了一個模擬人偶,為職場人士敲響了警鐘。一個坐姿不當、久坐不起以及長期盯著電腦屏幕的辦公室白領,在20年後,可能會出現永久性駝背、靜脈曲張、肥胖以及乾眼、紅眼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同時,抑鬱症等心理問題,也偷偷地找上了門。2015年,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公司女員工因連續加班100多小時,換上抑鬱症,自殺而亡。
在看似光鮮亮麗的韓國娛樂圈,實則競爭壓力極大。近兩個月內,已有3位年輕藝人不幸離世。心理壓力、網路霸凌,讓藝人們擔負著屬於他們的「職場」壓力。
叮!請收好這份「自救」指南
據英國《鏡報》報道,健康慈善機構CABA的發言人建議:「當壓力使你逃避上班,你最好要做出改變。」
——休息很有必要
再怎麼強調休息的重要性也不為過。每工作一個小時,站起來活動五分鐘,放鬆心情,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讓混亂的思維變得清晰,更加從容地面對工作中的難題。
——自我調整
當遇到問題或犯錯誤時,及時調整心態,將壓力轉化為正面鼓勵。告訴自己,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學會傾訴
若自己調整不好,也可以選擇向朋友、家人傾訴,讓他們陪你一起渡過艱難的時期,而不是自己承擔。如果感覺情緒問題變得較為嚴重,也應該適時尋找心理醫生諮詢。
——尋找生活小確幸
在工作之餘,去逛逛超市、看場電影,去公園裡感受自然的美好,去博物館品味藝術品的歷史,為自己充充電,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而不是將工作視作唯一,一旦失去了,彷彿天塌下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