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公布近十年在校國際生情況
在大多數人眼中,「哈耶普斯麻」算的上是心中高不可攀的「白月光」了,能被其中任一所大學錄取,都非常不容易。這些學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申請,錄取率卻始終「居低不上」。
名校申請競爭如此激烈,申請風向該如何把握?作為一所頂尖的理工強校,MIT就從不吝嗇將自己的錄取數據昭告世人,大大方方地告訴申請生:「我們需要就是有成績、有實力、有趣、有理想的學生」。
那麼在近十年里,MIT在讀的國際生和中國學生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它錄取的學生又有哪些共同點?今天的文章里,逐一分享這些內容。
資料來源:https://iso.mit.edu/about-iso/statistics/general-statistics-2022-2023/
2022-2023學年,MIT擁有513名國際生身份的本科學生,來自中國的國際生有69人,占所有國際生比例的13.45%,相較於其他身份的國際生,也算是「獨一份」了。
在中國之後,排名第二的印度僅有23名本科在校生,加拿大、韓國也僅有10餘名本科在校生就讀MIT。
資料來源:https://iso.mit.edu/about-iso/statistics/general-statistics-2021-2022/
2021-2022學年,MIT則擁有472名國際本科生,來自中國的國際生有62人,占所有國際生比例的13.14%。緊跟其後的是印度、加拿大、朝鮮、法國等。
這裡我們一共整理了近十年的MIT本科階段,在校國際生人數和中國學生人數,匯總成下表:
資料來源:https://iso.mit.edu/about-iso/statistics/
可以看到,近十年MIT的國際生本科就讀人數確確實實地在增加,而從2013年到2023年,中國學生本科就讀人數也從原先的49人上漲到69人,MIT越來越「愛」中國學生,竟是真的!
不過,必須要提醒的是,這69名中國本科學生,平均到大學四年,也就是每年約有17人能順利被MIT錄取併入學。
2022-2023年早申請,MIT已經公布了早申數據,學校收到11,924份申請,其中僅685人被錄取率,早申錄取率僅為5.7%。
根據視角學社統計到的數據,2023年MIT錄取的中國籍學生已經有12人了,可想而知,接下來的常規申請放榜,MIT放榜必定殘酷。
資料來源: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mit-early-action-decisions-now-available-online-4/
在2022-2023年早申請錄取情況分享上,MIT這麼介紹這批被錄取的學生:「錄取的學生各有特點,有的是壁畫家、登山者、鎖匠,有的是救生員、咖啡師、鐵匠。同時,他們都有擁有頂尖的學術水準,以及與MIT辦學理念相匹配,即利用科學、技術、藝術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那麼,MIT到底偏愛什麼樣的學生呢?有沒有錄取學生現身說法,到底該如何將個人品質與MIT的使命保持一致?在MIT的官網上,我們找到了三位學生的錄取後分享,一起來看看TA們都經歷了什麼吧~
資料來源: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author/gabe/
這是一位高中畢業後GPA了一年的學生經歷,在GAP的這段時間裡,Gabe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要去做什麼?什麼才是自己該走的路?
某種程度上,Gabe確實迷茫了,但是他樹立了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願意去嘗試,去接受失敗。
所以,他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接近社會現實,從而找到自己的步伐。最終他不僅發展了自己的愛好,還找到了真正感興趣的學習方向。
資料來源: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introducing_the_class_of_2013_5/
我們一直在強調,申請材料中的活動在質不在量,學生應該做那些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Trevor正是這樣做的。他的各項學術成績都非常優秀,AP成績名列前茅,也是一個足球健將,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都向他拋去了橄欖枝。
但Trevor卻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並非天生聰明」,並且非常討厭做作業,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拖延者之一」。
「我專註於努力記住知識,並真正地學習它,我不是那麼在意拿A。」Trevor說。而他能夠獲得亮眼的學術成績和錄取成績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十分專註於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上。
特別是兩次夏令營的經驗,幫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新墨西哥理工大學的工程夏令營讓我相信化學工程就是未來要深究的方向」,「泰國的可持續農業之旅讓我意識到要開發可再生能源幫助低收入人群。」
Trevor沒有隨大流的去做活動,長見識,他是主動地將自己的專業興趣與社區貢獻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做了自己喜歡,且能對周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活動。也正是因為在熱愛的地方持續發力,他最終獲得了出色的成就。
資料來源: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author/michelle/
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活躍且動手能力強的地方,對學生來說,親自動手並嘗試新事物通常是取得成功的好方式。
Michelle的經歷則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她沒有將上一所名校設為自己的目標,更多地是努力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在高中階段,Michelle花了很多時間做一些和學習看起來根本不相干的事,比如做搞笑的藝術創作,從而在軟體設計方面有所成就。
這正是MIT所看重的,學校一直堅持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問題,學生應該不只是喜歡思考,動手創新也非常有必要。
總結上述三位學生的特質,我們可以發現被MIT「脆錄」的學生身上大多有以下特質:
①學術成績優異,語言成績不拉胯
②堅持熱愛去做活動,將興趣愛好挖掘到極致
③願意為社區做貢獻,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正如MIT官網上展示的一篇名為「What we look for」的文章中,學校更在乎的是「你是誰」「你將要成為誰」「你要怎麼做」……MIT不只是理工強校,它正在打破人們的一些「刻板印象」,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與眾不同的優秀學生,包括越來越多的中國籍申請生!
毫無疑問,美本申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名校錄取也不是「手到擒來」,需要學生、家長和顧問老師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才能給申請生的個人優勢最大化,從而拿到理想中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