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華裔臉書建「微妙的亞裔特質」小組 關注移民子女文化烙印

對於很多海外亞裔來說,「臉書」(Facebook)上一個名為「微妙的亞洲特質」(Subtle Asian Traits)的小組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在這裡,人們分享著有關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內容的表情包和笑話,使它廣受歡迎。自去年9月該「臉書」小組成立以來,已有近100萬人加入。

自動草稿

「當你參加一個亞洲家庭聚會,他們為客人擺上酒店的拖鞋。」(圖片來源:北京參考消息網)

自動草稿

討論的話題。(圖片來源:北京參考消息網)

自動草稿

小組創始人。(圖片來源:北京參考消息網)

北京參考消息網援引BBC中文網報道,「微妙的亞洲特質」最初由9名居住在墨爾本的澳大利亞華裔高中生建立。現在,小組的迅速走紅甚至讓他們也感到震驚。

「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表情包和笑話。我們只是想找個平台能分享它們。」群組創建者之一、18歲的凱瑟琳·蕭說。

另一名18歲的創始人安妮·顧說,當群組成員達到1000人時,他們已非常激動,「現在幾乎瘋了」。

小組帖子主題廣泛,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生活中的亞洲文化烙印。因此,很多小組成員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而非來自亞洲。

凱瑟琳·蕭認為,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比如飲用白開水,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因為你家裡的所有時鐘都比真實時間快5到10分鐘。」「當你參加一個亞洲家庭聚會,他們會為客人擺上酒店的拖鞋。」

一些表情包則關於語言障礙、中國家庭作業的折磨以及反家庭規則和傳統。還有一些帖子提到了一些偶然的種族主義經歷,或覺得自己有「不夠白人」的地方。

幽默的一個常見來源是「亞洲父母」——他們通常被描繪成謹慎、嚴厲和專橫的形象。

作為中澳混血的千禧一代,一則在小組裡廣受歡迎的帖子讓人忍俊不禁。它的標題是:「當有一天我告訴我媽我沒有吃早餐」。這讓很多人想起自己的母親,尤其是類似的句子:「因為你的事,我昨晚沒睡好。」

凱瑟琳·蕭表示,小組幫助她意識到自己的經歷很普遍。「在外國長大這些本只是你不願談論的一類事情,因為你擔心別人不理解你,或把你當成異類。」

安妮·顧說,這些帖子可以幫助人們「以一種更幽默和積極的方式,回憶童年時潛在的負面經歷……就像通過幽默療傷一樣。」她補充說,小組還加強了她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這是她沒有預料到的。

夾縫中的美國華人二代 身份認同陷尷尬

美國僑報網2014年曾報道,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後代身處兩個世界碰撞交融的疊加地帶。出了家門是撲面而來的西方世界,成長於此深受浸染;回家卻又是父輩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國,隔靴搔癢終覺疏離。在家裡,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種族的隔膜。

對於從小生長在美國的華裔青少年(American-BornChinese,ABC)來說,中華文化既神秘又陌生。

ABC們自嘲為「香蕉人」。因為很多第三代及以後的華人,雖然有中國人的黃皮膚外表,內在卻是地道的美國白人。儘管他們的英語說得同美國人一樣好,甚至還更好。但在美國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國人,難以建立起關係較密切的朋友圈子。這種圈子多半仍只局限於「香蕉人」之間。

「香蕉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與他們的父母完全不同。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已經和西方人全無二致,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基礎,而這顯然是其父母、擁有中式傳統思維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

「香蕉人」在美國接受教育,穿Polo襯衫,聽HipHop和R&B音樂,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質生活,並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這一輩持有的「品位」。在他們看來,父母的品位是老舊而落伍的。「香蕉人」看不慣父母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父輩們也搞不懂子女張揚外露的價值選擇。不僅是思維習慣,「香蕉人」的飲食習慣也是完全西化的。

旅美女作家查可欣這樣描述自己的身份:「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是一個矛盾,小的時候我很掙扎,因為別人看到的你永遠不是你認為的你自己。但是現在我可以舒服地面對自己了。」

然而,文化的問題也許不能操之過急。有家長這樣講:「我的孩子都可以講漢語,這是我給他們的一把鑰匙。有一天,當他們自己有了慾望要進入中國文化時,他們的鑰匙可以開啟那個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們會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圖上的那一點。」

華人父母是否融入主流社會影響「華二代」

華人作為少數族裔在別國生活,不能固步自封,須與人交流互動,在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單接受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最好能融入主流社會。

海外華人孩子的學業成績多比白人優勝,但這並不表示就能自動獲得尊重,因為不少華人孩子每每獨自成群,或我行我素,讀書溫習鮮與其他族裔的人玩在一起,所以往往被定型為與世無爭,不惹事生非,但也因此容易被視為怕事甚至好欺負。

華人孩子在學校受歧視,有些家長其實也與加害者同樣難逃其責。事實上,華人父母越早能與主流社會人士增加接觸,子女在學校或社會上的疏離感必會相對減少,越有利於融入,歧視也越易於避免。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