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的華爾街爸爸:我所親歷的中美精英教育
文章作者是兩個女孩的爸爸Jerry,北大化學系畢業後,Jerry赴芝加哥大學學習化學專業,後又轉至芝加哥大學商學院。Jerry畢業後一直在華爾街的投行工作,09年回國後,曾在某教育類上市公司任高管。
Jerry自己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兩個女兒在美國求學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和美國的精英教育比較,有著自己獨到見解,且看他帶來的分享。
美國大學教育的「難」
從北大到芝加哥大學,回過頭來看走過的路,Jerry發現「自己是被教育體系所耽誤了」。
當年之所以選擇化學專業,Jerry開玩笑說是「懷揣著得諾貝爾獎的夢想」,而到了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芝加哥大學後,Jerry的夢想卻破滅了。
回顧在北大的求學經歷,Jerry講是「基本是玩過來的」,而來到芝加哥大學後,馬上就感受到「書念得特別辛苦」。
一方面是語言有障礙,另一方面功課確實非常的難。
考試也完全不一樣:在中國,考試的答案都在講義里;;而在美國,大部分是開卷考,你背下來沒用的,因為考的不是你記住了么,而是你能不能應用,學會應用,才是真本事。所以美國的大學生,至少芝加哥大學的大學生,比北大的本科生不知道辛苦多少倍。
就搞科研而言,把前人的經驗記下來,是完全沒有用的。
反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得過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就是因為諾貝爾獎是需要在嶄新的領域裡有所建樹,所以必須要有創造性。
而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本來孩子生下來都是不一樣的,而教育的過程中卻不斷的給出「標準答案」,這之後再來要求孩子有創造性,這怎麼可能呢,「我們的教育體系讓我們從小已經被定性了,已經沒有具備創造性的基礎了」。
美國基礎教育的「易」
與我們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相比,美國基礎教育則好像「容易」很多。
美國越年紀小越輕鬆,小學基本沒作業,美國小孩子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了體育運動和興趣活動上面,孩子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好,更看重綜合素質,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而到了高中、大學、研究生,最應該學習、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學業則是非常的辛苦的,這和中國的大學教育又倒過來了。
在Jerry看來,美國的小學、初中很散,可是卻是有作用的。
Jerry太太對小孩管的非常嚴,孩子放學回來就會問「老師布置什麼作業了」,女兒回答:「老師讓我們讀書。」
是隨便讀什麼書都可以,只要讀到100頁、有家長簽字就可以了。
Jerry當時覺得奇怪,這算什麼作業,但後來仔細思考,發現這其實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再拿數學而言,中國的數學強大的是算數,而美國的數學就是面積很廣,邏輯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
必須反思的「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整體比較中美教育,在Jerry看來,中國是低年齡段厲害,而美國則更講究自主學習;中國整體水平比美國高,可是美國的專業性很強,「我在芝加哥大學學化學的時候,同學的數學很多都比我好」。
而其中,我們必須反思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學化學,問下來可能只有兩種答案:好出國,好找工作。而問美國人只有一種答案就是——我喜歡。
出國能是最終目的嗎?不過是手段而已,這是本末倒置了,「他如果不喜歡、不快樂,他一定做不好。每天去上班就是為了掙那點錢,他能做好嗎?」
所以後來為什麼Jerry在芝加哥從化學系退學而轉學金融專業,是因為他琢磨半天終於想明白了「首先,我肯定拿不到諾貝爾化學獎了。
因為得這種獎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是天才,我肯定算不上天才;
第二,開玩笑的說就是你必須是瘋子,鑽進去只想這件事。而自己是凡夫俗子,七情六慾太多。後來,我想想我還是喜歡賺錢,就轉去讀金融了。」
再拿學語言來說,學語言目的又是什麼?不就是為了將來學習和交流嗎。
出國留學為什麼累,是因為剛出國,語言和專業知識都搞不懂,疊加起來就很辛苦。
而語言就是一個交流、學習的工具,如果語言不是問題,就會輕鬆很多。
而學語言,說白了聽說讀寫達到獨立學習的能力就OK了,而辭藻多華麗豐富,這都是永無止境的。
Jerry認為自己換專業這件事說明走了一些彎路、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希望我們的這一代人反思好學習的目的,不會再走這樣的彎路。
孩子什麼時候出國合適?
最後,很多人問Jerry孩子什麼時候出國合適,對此,Jerry認為孩子可能等到稍微大一點比如說高中的時候出去比較合適。
這樣的話,因為補上文化背景了,比直接出去上大學好,在美國將更有競爭力。
如果太晚的話,「像我們這些本科出去的永遠都是外國人,比如說我那時候和美國同事去酒吧,我坐下來根本沒話說,他們講笑話我也聽不懂,當然過了幾年就好很多了。
美國人也會把你當朋友,釣魚、劃帆船都會拉你一起去,但中國人很多人都不會去。
而是否能夠融入到美國社會,跟本人也是有關係的,我認識個上海人,就非常擅長社交,他和政府官員和大公司老闆都很熟悉,最後做了副董事長」。